王有录
关于迁都的问题,《尚书序》和《史记·殷本纪》都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其八迁的地点,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都谈到:契居于蕃(今山东滕县);昭明迁于砥石(今河北泜水流域),又迁商(今河南商邱);相土东迁泰山下,复归商;上甲微迁于殷,复迁商。总之,汤以前的八迁地点,不出河南、河北、山东三省。
从汤到盘庚,又迁都五次,但迁都的时间和地点各书记载不一。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一书列有异目表:
《竹书纪年》:仲丁由毫迁嚣;河亶甲迁相;祖乙迁庇;南庚迁奄,盘庚迁殷。
《尚书序》:仲丁由毫迁嚣:河亶甲迁相;祖乙迁耿;盘庚宅殷。
《史记·殷本记》:仲丁由毫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盘庚治亳。
表中嚣即隞(在今河南荥阳附近);相在今河南内黄东南;庇在今山东郓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奄即今山东曲阜;殷又称北蒙,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以上“前八”、“后五”,共十三迁。据学者们分析,商朝一再迁都的原因是:
其一,因为黄河中下游时常发生水患,迫使历代商王不得不常常为躲避水患而徙其都。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商代都城除殷以外,都紧靠黄河,这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不得不依赖于河水进行农业和畜牧业,但黄河又不断泛滥,因而在人们控制自然能力很差的情况下,只有经常躲避泛滥的洪水,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去生产和生活。如祖乙所都的邢,就是被河水淹没而圮毁的。
其二,由于商部落畜牧业很早就比较发达,所以从契到汤十四世中八次迁徙,大概是不断地更换家畜的活动地区(见《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56页)。
其三,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地力耗竭,不得不另辟新地域,重新垦殖。
其四,“汉代学者推测是当时贵族生活奢侈并侵迫平民,盘庚迁殷是为了缓和贫富间的矛盾”(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一册第18页)。
以上几种原因都有其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第一种原因是主要的,不然的话,为什么盘庚迁到基本上不受黄河威胁的“殷”之后,就“更不徙都”呢?
盘庚迁于殷,背靠太行山(距太行山仅四十华里),又有通往太行山西的大道,进可攻,退可守;前面有洹水,北有漳水、滏水,土地肥沃,适于农耕;背后丘陵,又利畜牧,可以保证都城的粮食、肉类供应;又因处于太行山麓,海拔较高,不受黄河泛滥的威胁,是个建都的理想地方,因而从盘庚迁至殷到商朝灭亡,“更不徙都了”。
既然从盘庚迁殷后,“更不徙都”,那么,为什么商纣却灭于朝歌呢?关于这一点,有不同解释,但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大概自纣王的父亲帝乙开始,便常驻朝歌,故纣自焚于朝歌鹿台。
据此,朝歌乃是商朝的离宫,商的都城仍在殷。后来周公东征,殷都被毁,变成了殷墟。 (摘自《历史教学》198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