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县城小学的普通教师。自从开展“五讲”、“四美”以来,为了教育孩子们,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克服一些粗鲁、不文雅的口语和习惯。
可由于我们这地方的社会风气很不好,本来我对人们讲客气、礼貌是应该做的事,但我发现同学们、朋友们对我感情上渐渐淡漠,谈话老是不融洽。最后我与未婚妻一次争吵才知道其中的原因。他们对我是这样评价的:“一个臭教书的,故意矫揉造作”“什么你好!你早!慢走!再见!”“酸溜溜,太肉麻!”
编辑同志,这是“酸溜溜”的话吗?为了适应环境,我是不是把我现在的习惯还改成原来那样?
贵州王抒舞
抒舞同志:
为了教育孩子,起表率作用,你下很大功夫学习礼貌语言,这是很好的。但是,你的效果并不好,我想,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语言表达方式的问题。我们通常提倡的一些礼貌语言,是在讲普通话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对大城市或那些懂普通话的地方和群众是能适用的,对某些地区(如农村)和群众就不一定都习惯和适用。我们在青少年和学生中应该提倡普通话中的礼貌语言,而对一些成老年,则应考虑和照顾其已有的习惯,采用喜闻乐见与易于接受的形式。不看地方,不看场合,不注意身份,千篇一律地都用“你早”“你好”这几句话,就很可能使人听起来感到别扭。
二是你可能注意了语言上的文明礼貌,而忽略了与同学和朋友们其他方面的交流和来往。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使用礼貌语言,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心与心之间的以诚相待,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互相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及帮助。如果你平日在这些方面注意不够,又使用一些你们那里还没有习惯的礼貌语言,别人就很可能对你发生误解。
因此,你是不是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些探索,我想会收到好的效果。你说呢?
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