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如
团圆
皓月当空,金风送爽。打谷场上,聚满了来自各庄的团员青年。桌上摆满了团总支自筹经费买来的月饼、酥糖,还有一些“冒尖户”送来的鸡蛋、瓜果。大伙儿象铁砂环绕磁石般地围着一个后生。他说话了,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激动,“同志们;伙伴们,让俺说……过去俺们的路走对了,今天俺们聚会了,团圆了!”
这是安徽省阜阳县彭庄大队团总支的一次聚会,时间正是八一年中秋节——大团圆的日子。发话的是团总支书记王春献。他话音刚落,场上爆发了掌声。乐啊,跳啊,夹杂着年轻姑娘们清脆的笑语。
“俺们利用这个品新赏月的好时辰,来一次团员青年‘劳动致富经验交流……”尚未宣布完毕,场上又嘁嘁喳喳嚷成一片:“哟!俺们团总支书记办法真鲜!”“让谁先讲呀?”
是呀,谁先讲呢?月光下,王春献忽然瞥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王朝平,你为什么坐到那儿呢?你来讲吧!”
“对!让小王讲吧!”青年们跃动了。
于是,人群中走出一个二十四岁的共青团员。他讲了,娓娓的叙述,象月光下缓缓的溪水,把青年们带到往事的回忆中……
热土
几年前,党中央决定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后,王朝平等一些青年,片面理解了党的政策,跑到外面做生意,搞倒卖去了。他们辗转于山东、河南、江西、上海等十多个省市,一逛荡就是一年。实行责任制后,他们承包的土地荒芜了,家里人盼他们回来种地,他们却迷醉在经商致富的金钱梦中。
黄昏,王春献一个人站在茨河坝上,河水在夕照中反射着粼粼波光。看着责任制后丰沃的田地,茂盛的庄稼,他心里一阵激动。往事的幕布掀开了,令人难忘的记忆画面,重又回到眼前——
十年内乱后,没有鸡鸣,没有犬吠,没有咩咩的羊声,只有一些破落的草舍,枯黄的禾苗……面对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他也曾想过:外流,做生意,或者干脆远走高飞!可当时的团总支委员高汝轩却对他说:“年轻人,想走挪腿就走了。可是一个人走出去,一家人还在这里,一家人去了,全村人还在这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富,还得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富呀!”听了这些话,他感到有一股力量在胸中奔涌。责任制后,家乡渐渐富起来,他家的生活也大大改观了。这一切,这一亲身经历的事实,对至今还想外流的青年,,难道不是一面镜子?
想到这儿,他感到要动员外流青年回乡种地,不能再象过去那样简单地扣上一顶“弃农经商”、“外出单干”的帽子,而要从肯定他们要求致富的愿望出发,让他们认识昨天,了解今天,看到远景……
春节,外流青年回家过年了。大年初一早上,王春献分别去给他们“拜年”。每到一处,“好”字道过,板凳一坐,瓜籽儿嗑嗑,不知不觉就扯上了话题。他向他们介绍了责任制后各家各户的生活变化,还举出一个个叫他们信服的例子。外流青年们听了他的“游说”,慢慢被从梦里点醒过来。春节一过,备耕备种,大多数外流青年都在家安心种地了。唯独王朝平还想偷偷溜出去。在村口,有人阻拦他,劝他不要再走了,他哪里肯听?这时,王春献又出现了,他温和地对王朝平说:“如果你一定要走,我也不拦你。但你是团员,我要求你临走前参加一次团组织会议,总可以吧?”王朝平犹豫了一下,只得停住了脚步。
晚上,部分团员座谈会在王朝平居住的小王庄举行了。这是个特别的会议,参加者全都是曾经外流过的团员。座谈的内容是:“团员青年应该怎样致富?”大家心平气和,摆事论理,举出了本大队许多团员青年劳动致富的实例,有的还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一句句理真,一声声情长……听着,听着,王朝平死水一潭的心灵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
正说着,老支书谭金法跨进会场。他身后跟着王朝平的妻子和女儿。老支书说:“刚才,朝平爱人拖着孩子去找我,要大队下命令不准他再外出。可我听春献说: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吃这一套的。”
老支书沉吟片刻,讲起了逝去的往事:“黄河南泛那年,田里籽粒无收,地上连一棵青蒿、一只蚱蜢也找不到。俺们彭庄人大多数流落在外乡。俺跟朝平的爷爷好不容易跑到北徐州,老王到底还是饿死在那儿了。他临断气时还对我说:“老伙计呀,等黄水一退,就回彭庄去吧,走遍天下,还是自家的窝热呀……”老支书说到这里,王朝平禁不住涕泪滂沱,抱起孩子,随爱人一同回家去了。
故乡,热土,多少人眷恋的地方,世代生息的地方呀,怎不叫人难离难舍?这以后,王春献组织了各个团支部,展开了“爱家乡、争贡献”的讨论。团员青年们透过生活的明窗,看清了自己应做的一切。理想的光华升起了,他们扛起锄,背起耧,在月光下,晨风中,开拓,耕耘。
探求
1980年夏季,彭庄大队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后,致富的门路敞开了,青年们种地、种菜、养兔、养羊……他们感到力不够用,觉不够睡,团组织的活动,不知不觉被挤到一边去了。没办法,王春献只得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挨村挨户找团员青年谈心,布置任务,商讨团的活动日程……不料,跑了几个夜晚,收效甚微。活动日到了,他敲响铜钟,来的人稀稀落落。好不容易组织召开了一次团干会议,到会者寥寥无几。有人说:“八十岁老奶奶回娘家,俺就来这一趟了。”
怎么办?难道包产到户后,农村的团组织活动就不要开展了?
晚上,他伏案默想:十年动乱岁月,农村深受其苦。责任制后,农村形势变了,团员青年致富心情迫切,讲究实际利益,对一些问题缺乏全面认识,这,不正是新形势下农村青年的思想特征吗?
他感到自己肩负的担子更重了。
门开了,进来的是高汝轩。这个以实干著称的老共青团员,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在队里搞农科试验,青年们都亲切地喊他“老大哥”,称他“土专家”、“种子迷”……哎呀!俺当团总支书记,为什么不能象老大哥搞试验那样不断探索,不断求新?那样联系实际,讲究效果呀?
人是需要有探求精神的。现在,这两个青年人在一起探求起社会现象和当代农村青年内心的玄妙了。两人倾心交谈直到金鸡唱晓,王春献握着老大哥的手说:“我想以团总支名义,开展农科试验,在青年中普及起来,把他们吸引过来……”高汝轩高兴地说:“我也在这样想。”
在大队党支部支持下,团总支正式成立了青年农科队。王春献负责思想政治工作,高汝轩当技术指导。青年农技夜校办起来了,《彭庄科普》油印出来了,团员青年被吸引过来了,夜校里三间屋子都挤不下了……哦,土壤改良,化肥应用,种子“恋爱”……一切多么新鲜!多么有味!种庄稼,夺高产,不懂得科学种田行么?不行呀!仿佛有一道无形的联络电波使青年们的心相通了,振奋了!他们通过农科知识学习,在“种子迷”高汝轩指导下,进行了小麦有性杂交、大豆无性杂交试验,培育了综合性状良好的三个大豆新品系和四个小麦新品系。他们培育成功的“彭庄一号”、“彭豆一号”等优良品种,很快在全县、全地区推广。“彭庄一号”小麦亩产达一千三百多斤。青年们把自己亲手培育的良种带回家里,在责任田里种下,丰产了!父母们笑得合不拢嘴,连一些平时不愿让子女参加活动的家长也来找王春献了。
全国多穗红玉米试种经验交流会在石家庄召开时,专家云集,群贤济济。而他们——这个偏僻乡村角落的“彭庄大队青年农科队”,也被邀请参加了!团总支决定让高汝轩去当会议代表。临行那天,王春献领着团员青年去为他送行,每个人的心绪都难以平静。看着高汝轩远去的身影,他们也同时看清了自己脚下的道路,远方的希望。
心意
当丰收试镰给许多人家带来欢乐时,为啥有人脸上还挂着愁容?原来有些困难户、五保户正在发愁如何把丰产的粮食及时收到家里。王春献看在眼里,找到几位团支部书记,连夜在一起召开会议。“过去,俺共青团员在群众最困难时挺身而出,现在呢?”他启发大家说。
“包到户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咱何必多管闲事呢?”有人这样认为。
王春献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要是一味强调‘各显神通,那不是同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没有区别了吗?我们搞‘责任制,目的是要整个农村富起来。而队里那些困难户多么需要集体的帮助呵……”一番话说得大家点头称是。
第二天,鸡叫二遍,他们来到罗庄队罗大伯地里。远远的,就见一个人影佝偻在那儿,上前一看;原来,是罗大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这么早就下地,青年们的心在震颤!他们干得更卖力,不到两个小时,就把他承包的麦子全割光挑完了。罗大伯只老夫妇俩,一个儿子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了。看到团组织对他的帮助,大伯老泪纵横地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想我那儿子,今天我又见到我的好孩子了!”
那以后,每天鸡叫头遍、二遍,或是月光如银的夜晚,田野上便出现了一支支特别的劳动队伍,他们帮收帮耕,不要报酬,为人解忧,不留名姓。哪里有困难,哪家需援助,哪里便会有他们青春的身影。1982年“文明礼貌月”中,王春献组织团员青年成立了许多“包户组”,把帮助重点困难户、五保户、烈军属的工作,包到各个团小组。他领着团员们走进这些人的家中,询问他们的困难和苦衷,替他们打扫卫生、劈柴、担水、共商劳动致富的计划。他的小本本上,密密细细地记着他们的姓名、年龄、经济状况、要求……王春献,这个青年带头人的名字,也被全大队男女老幼熟知了。
一天晚上,吴庄的烈属老人吴氏拎来了一篮鸡蛋,一进王春献家的门就说:“这点蛋,是俺十二户烈军属、五保户的心意。”
哦,心意——看着这满满一篮鸡蛋,王春献的脑中倏地浮现出十几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时,他才十二岁,“大呼隆”把社员们的心都“呼”冷了。夏收季节,田畈上到处都是散失的麦穗。看着集体的粮食受损失,小春献心里很难受。他暗自把小朋友们招呼到一起,半个月后,他们把二百多斤麦穗交给队里。社员们连连称赞他们,有的从家里拿出鸡蛋,凑成一篮子,算是对他们的“奖赏”。
呵,两篮鸡蛋,同样是一家一户凑成的。他从中看到了庄稼人美好的心灵。与这些父老乡亲们生活在一起,改造自然,建设家乡,他感到自己作为新一代青年农民的自豪——不,一个新时期农村的共青团员、一个农村团总支书记的光荣和自豪!
家
家,谁没有一个家呢?
王春献也有个家,一个新婚不久的和睦之家。温馨安乐,令人羡慕。但他考虑的是另一个家——那是全大队634个团员青年共同关心的“青年之家”。
这是1980年深冬,寒风刺骨。王春献组织了21个“拾破烂”小组,一个冬天,卖废品就得了三十多元。他们用这钱买了茶杯、毛巾、笔记本、奖状。元旦那天,在“青年之家”里开了个堂堂正正的大会——彭庄团总支先进团员表彰大会。会后正正规规颁发了奖品、奖状。捧着它,团员们的心感到热腾腾的,他们从中看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团组织的力量。
没有钱,团的工作寸步难行呀!王春献深深懂得这一点。他带领团员们种油菜、育桑苗、养蚕、养兔、养蜂、办照相馆……一项一项干起来,短短两年中,筹资达一千五百多元。青年之家扩增了游艺室、阅览室、图书室。添置了乒乓球、羽毛球、象棋、胡琴、竹笛等18种文体活动器材;购了500多册图书;订了69种刊物,30多种报纸;上级团委还赠送了一台电视机……1982年元旦,王春献领着数百名团员青年兴会于青年之家,举行了盛况空前的联欢会。别了,乡村之夜难熬的孤寂和荒凉。唱呀,笑呀,生活的光亮落进了古老的村居,点燃了年轻人心中的火花。他们兴奋地议论:“这回热闹起来啦!”“头一遭哇!”
你瞧,小小阅览室比青年们终日耕耘的庄稼地广阔多了:全国各种青年报刊、科技杂志、文学刊物,从国际到国内,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到社会,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农业、科技、美学、生物……浩瀚的领域,无所不至。在这无边的精神的绿野上耕耘,青年们感到了世界的广袤,人类的文明,祖国的伟大。
到了晚上,王春献总要泡在这儿。他喜欢读书看报。在这知识海洋里倘佯一会儿,多么舒心畅意!有时他站在“家”门口,听那悠扬的琴声在夜空婉转低回,不禁产生种种美好的憧憬。生活在变,家乡在变,人也在变,而在这种变化的征途上,也嵌着自己艰深的足印,他为此感到了自慰。
带着执着的信念,绵延不绝的追求,他带领着团员青年又在探寻,又在行进。今年,他光荣地被选为团十一大代表,他深知:在每一节征程上,都有那个鲜明的标记:齿轮和麦穗映衬的共青团团徽!它闪烁着,召唤着他和他的伙伴们,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