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
今年《读书》第四期沈同衡的漫画《独生》,读后颇有同感。不过应当补充说明:希望书籍不要“独生”,指的是好书。有的书,读了“上回”便已倒了胃口,压根儿不想“听下回分解”,这样的书出了首卷,如果偃旗息鼓,收兵回营,也不失为一种对读者负责的作法。“生”之与否,首先应当看质量。出书也应提倡“优生”。
补白
黑龙江佳木斯光复
莲出于火
读古苍梧诗集《铜莲》
香港诗人古苍梧的《铜莲》是一本精致的诗集(香港素时出版社)。集中最后一首诗《铜莲说——题文楼的雕塑》最后四行是:
我们的时代里
你也一样
不诞生于水
诞生于火。
林年同序最后也引了这四行。我现在倒过来,从“诞生于火”说起,似也颇有可说。
这首诗的题目是仿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大家知道那篇古文里有一句名言,“出污泥而不染”。我现在谈《铜莲》集所收诗,也想仿一句说:出于火而不带火气。那又是由于火候到家。集中有一首诗歌颂鞍山钢铁工人,题目叫《钢铁巨人》。钢也是火中诞生的,百炼成钢,可是钢的价值不在于它会烫手,而在于它坚韧。同样,雕塑家文楼的铜莲是出于火炼,可是价值在于它凝炼成一朵艺术品的含苞荷花,不是看它有没有余热。
当然,比喻总是片面的;从另一方面说,有些艺术品也就好在它们有火气。《钢铁巨人》这首诗,固然是艺术成品,却还是以火气感人。
《铜莲》集分三辑,中间一辑(包括《钢铁巨人》),从表面说,是火热的阶段。据林序所说的情况,它们想必就是当年保钓运动、反美侵越浪潮的产物。这路诗现在集中收入不多,大概作者自己见它们起过一定历史作用以后,因为艺术粗糙,经不起再读而删去不少。而前后两辑里较为凝炼,较为炉火纯青的一些抒情诗,正如林序所说,继承中国传统的意境呈现诗法,结合西方现代诗风,较为突出。它们却未见得不出于火,生活现实的火或水火交攻。没有生活现实的土壤,也就开不出真花,真切感人如第一辑的《渡》和《登楼》,如第三辑的《雨声》和《昙花》。《昙花》最短,只有九行,入集前我就读过,印象很深,不妨全引如下:
在没有阳光的都市,
我们都要象昙花
在深沉的黑夜
绽开最灿烂的
嫣红,
哪怕就只有那么
一晚,
哪怕没有甚么人会
知道。(原诗没有标点。)
全诗就是一句话,却是多色多姿,余香不绝。这也是香港社会的现实中来,生活中来,一定也会或迟或早,或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现实生活,不限于香港的现实生活。
苍梧一代人,如林序所指出,经过时代风云,“思想感情受到冲击、锻炼,也不能避免地受到挫折、损害”,例如在这里第三辑中,“诗境”转趋“朦胧”(着重点是我加的,因为我们内地时下所谓“朦胧”体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诗思酝酿不就是成品,梦呓不等于艺术)。“忧祸乱,悲时日,念故人,家国之思与缱绻之情溶成一片”,这也不足为病,不足为虑。社会发展的道路,总不是笔直又笔直,总有曲折,这也合乎自然规律。第三辑诗,例如《昙花》、《无题三首》、《鱼二首》,虽有个别晦涩处,还是亲切动人,比诸第一辑诗,是又一度的深化。而“试写”超颓废的狂乱的“的士高(disco)一代”的《电族》这首粗犷一点,长一点的诗,也就直接显出诗人还是颇有现实感。
林序中所说苍梧早先受台湾主张“横的移植”的“现代派”诗影响的作品,未见入集,也足见诗人的明智。借鉴西方现代诗,适当吸收外来语与句法,是不仅可取,而且有时候是必要的;忘本、破坏祖国语言,自又当别论。至于“五四”以来,引进新式标点,是出于时代和科学的需要,不存在合不合民族形式问题,事实已证明如此。取消标点,在一部分西方现代诗当中,早已经不是新花样了。我不怕被称为“头脑僵化”,敢说是故弄玄虚。这种办法,先是在台湾,后来在香港,现在在内地,仿佛也成了一种风气。《铜莲》集诸诗也还保留了这点“时髦”余痕,我认为是美中不足。
电影艺术研究专家林年同这篇出色的序文帮助我们了解苍梧的诗、他的诗的来龙去脉,十分有用。他给影评家古苍梧诗集写序,当然特别合适。电影手法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自然无可厚非。没有林序的解释,我对《别》这首诗还不知道用了怎样的现代电影手法。可是,恕我外行,一经解释“三个知觉的程序:初看作品时,仿佛‘我是在镜外看‘我在镜中看你;再看时,‘我是在镜内看‘你;细看下‘我却是在镜外看‘你了”,我反而更感难懂了。整篇序文讲“意境的继承”以至“把中国传统的意境手法现代化”,都讲得令人信服,只是我得挑剔说,既挑剔林序也挑剔古诗说,在“空间的拓展”上有些地方令我茫然:是否比喻说法和用法和实际说法和用法有点混淆了?我有的还是一副刻板脑筋;我还是相信艺术分类:诗与音乐都是听觉艺术(尽管音乐有谱,诗有文字,甚至先用眼睛看了,才用耳朵听),是时间艺术;而绘画与雕塑是视觉艺术,是空间艺术。它们之间有通感作用,却并非功能等同。林序和古诗的这一点混同,究竟是长处呢还是短处?
而且思想、幻想、感觉、感情,如实移到纸面上、桌面上、琴键上、舞台上,不等于艺术。诗不等于仅仅写出来、印出来看的,看写成和印成一团就能表示一团的感受。《铜莲》第一辑诗中有这么几行:
一张脸在微笑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只手
握着一只手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具人体
在雨水中缓缓的溶去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个声音在说我爱你我爱你
看起来真是浑成一团。这样排列,是怕加了逗点以至句点就把意思隔断了,那才是形式主义。比西方一些现代诗更现代化,“先锋化”,倒是我们过去写印旧诗词,不仅不用标点、符号,而且不分行。我认为至少不必如此。我们试把这四行还照原文原意,另外分行加标点,排列一下看:
一张脸在微笑。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
一只手握着一只手;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具人体
在雨水中缓缓的溶去;
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一个声音
在说“我爱你,我爱你。”
这在行文上不就很清楚了,又无碍于意境的朦胧?
尽管挑剔,我还是觉得《铜莲》这本诗集,从整体说来,是一本出于火而凝炼如封面上文楼的雕塑,明净如诗前林年同的序文;是一本耐读的小书,在目前海内外出版的中文诗集中实属难得。
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二日
(《铜莲》,古苍梧著,香港素叶出版社一九八○年十二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