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先锋派、试验派,是西方世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由自然主义等传统文化演变而来并富有现代西方社会时代特征的文艺思潮的总称。属于现代主义的范围并在国际上发生了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十个文学流派,它们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文学、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本刊从这一期起,将在这个栏目里逐一加以介绍。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它约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盛行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天。人们一般把它的形成看作是欧美现代文学与欧美古典主义的分界线。
象征主义一词,是法国诗人让·莫雷阿斯根据波德莱尔、阿瑟·韩波和保尔·魏尔伦等人的诗作中出现的新手法和新倾向,于1886年9月在巴黎《费加罗报》上正式提出来的。它主张诗人摆脱自然主义文学,着重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要求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式。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57年发表的诗集《恶之花》,人们普遍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发轫之作。这部诗集在题材方面,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写(《恶之花》是说诗人可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美好的东西),揭示了现代城市巴黎这座“地狱”中诸如乞丐、娼妓、战争等罪恶现象,突破了浪漫主义后期风花雪月的框框;在艺术方法上,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的“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互相对应的关系,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有互相契合的情况”的“对应论”,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应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为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诗人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强调刻画个人的感受和内心世界,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对比、烘托和联想来表现的方法。这些艺术追求,后来就成为象征主义以及整个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遍倾向和基本手法。
象征主义运动中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是史推方·玛拉美。理论上,他进一步发展了唯美主义的见解,把诗与散文的语言截然分开;创作上,他刻意追求诗的雕塑美、音乐美,注重形式上的工整和音韵上的和谐。他认为诗歌是用象征体镌刻出来的思想;他认为写诗就和作曲一样,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诗篇产生交响乐一样的效果,为此不惜废弃标点符号。由于玛拉美的努力和阿瑟·西蒙斯的论著《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原来局限于法国的象征主义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向英、美、德、俄、意、西班牙等国家传播,到本世纪二十年代终于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国际性的现代主义文艺流派。
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保尔·瓦雷里。他的诗作,尤其倾向于内心的真实,更加脱离外在的实际,主题经常是感性与理性、灵与肉、变化与永恒、生与死的冲突等哲理问题,但他却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和语言。
象征主义在各个国家和各个作家的身上,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如在俄国,亚历山大·勃洛克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写成的长诗《十二个》,歌颂了十月革命的进步,而谢尔盖·叶赛宁则用象征主义手法写出了《不堪视听的莫斯科》,表现了严重的颓唐情绪。由此可知,象征主义有直接地或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也有贵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它创造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也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它十分重视形象思维,用文学所拥有的全部手段来形象地构造意境,力求表现方法上的浓缩和精练,也有做过了头,变得晦涩难懂的时候。
象征主义诗歌中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还有:以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玄想以及新奇的形象著称的德国诗人莱纳·玛丽亚·里尔克(代表作有《新诗集》、《献给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等);惯用洗练的口语和复杂的象征描写现实生活、表现抽象哲理的爱尔兰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代表作有《茵纳斯弗利岛》、《驶向拜占廷》等);把象征主义手法与玄学派诗人的传统结合起来创造新诗风的美国诗人托·斯·艾略特(代表作有《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和《荒原》等);擅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现细微而复杂的主观情感的意大利诗人蒙塔莱(代表作有《乌贼骨》《暴风雨和其他》);把象征派艺术与西班牙民歌诗风揉合一起而表现出独特风格的西班牙诗人费·加·洛尔伽(代表作有《“浑歌”诗集》和《吉卜赛谣曲集》等)。
象征主义的影响不仅限于诗歌,在戏剧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比利时莫·梅特林克的《青鸟》、德国盖·霍普特曼的《沉钟》和英国约翰·沁的《骑马下海的人》等,都是著名的象征主义剧作。
(白烨根据《文艺研究》、《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等有关资料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