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秋词二首》
振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隺①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中唐的著名诗人刘禹锡(772一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他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805)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县)司马。在朗州十年,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他在著名的《酬乐天(白居易)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所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就是指这一段经历。诗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自比沉舟、病树。那末他写的《秋词》,该是唱出悲秋的调子了,然而却出乎意料地唱出了昂扬的赞美秋天的歌声,这是很难得的。
自从宋玉创作《九辩》,一开头就唱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这是宋玉把自己悲苦的心情跟秋天的草树零落结合起来,构成了悲秋的歌。他的作品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杜甫在《咏怀古迹》里说:“摇落深知宋玉悲。”因此要改变这种悲秋的调子,唱出赞美秋天的歌,是很不容易的。正由于这种悲秋的调子影响极大,所以他一开头就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点出宋玉悲秋的影响。用“悲寂寥”来指宋玉的悲秋,是很好的概括。宋玉写他的悲秋,用“草木摇落”来写草树凋零,“天高而气清”来写天空空旷,“收潦而水清”来写大地清静,描绘出一种寂寥的境界。诗人打破了这种悲秋的传统,指出“我言秋日胜春朝”,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针对宋玉悲秋所描绘出的寂寥境界,诗人描绘出另一种境界。“晴空一隺排云上”,他结合秋天的天高气清写晴空,不写北方万里无云的蔚蓝的天空,那是他在南方时写的,晴空中还有云;更重要的,要写出一鹤的排云而上,借排云来有力地写出鹤的高飞。为什么写鹤?《初学记》卷三0讲鹤:“鸣则闻于天,飞则一举千里。”讲它的鸣声嘹亮,飞得又高又远。《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九皋指多数沼泽,即野地,在野地里叫,天上也听到,那末飞上高空,它的叫声天上自然听得更清楚了。天怎么会听?无非比喻朝廷。诗人长期在地方上,想望回到朝廷去。看到鹤的排云直上,想到它的“声闻于天”,他也想象飞腾,他的诗情也被引导到碧天上去。他本来具有政治革新的主张,这种主张只有在朝廷上才能够实现。他参加的政治革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他对于革新政治的想望还保存着,这种想望的热情,通过一鹤排云上升腾起来了。这样说有没有旁证呢?有的。
他的《步虚词》说:“华表千年一隺归,凝丹为顶雪为衣。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那里也讲一鹤,也是向五彩云里展翅飞腾,不是跟这首诗一致吗?不过那首诗里还表达了别的意思,这一只鹤归来停在华表上,这是用《搜神后记》里丁令威的故事。丁令威化鹤归辽,作人语,说“去家千年今始归”。这是借鹤来比自己。这只鹤向五云翻翅飞,要飞到天上去,也就是写自己要回到朝廷去。说千年才回,正表示他离开朝廷的长久,即“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意思。说“星星仙语人听尽”,即零星的话人都听完了,正说明他的意见在地方上人们都听到了,所以要飞到天上去让天上也听见。拿这首诗来做旁证,那末所谓一鹤排云上的想象,不正是他在想象他自己希望进入朝廷,贡献他的政治革新主张吗?那末这首诗的含意也是好的,在当时是具有进步作用的。
抛开了这点,再看这首诗的形象,它的色彩也是很鲜明的。这里有已经写出来的色彩,象碧霄的蔚蓝色;更多的是没有写出来的色彩,象秋日晴空,晴朗的太阳光,假定是红的,云是白的,鹤的颜色那首诗里写作丹顶雪衣的赤色和白色。加上在万里晴空中一鹤排云上,写出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景,也是很动人的。
第二首从另一角度来赞美秋天,这好象我们在过了国庆节后去西山看红叶的景象。夜里下了霜,远山的轮廓更分明了,“潦水尽而寒潭清”,水更清净了。有红叶从浅黄的树叶中出来。由于七字句的限制,有的话还没有说出来可供我们补充。这里有枫叶的深红,有开始变黄的黄叶的浅黄,有还没有变黄的绿叶的深绿,远远望去,象一幅具有各种鲜明色彩的地毯那样美。试登上高楼,秋天的夜凉如水,这种清凉浸入到灵魂深处,使人头脑清醒。哪儿会象春天的景色挑逗得使入迷醉,失掉了清醒呢?
这首诗跟前一首结合着,并不是完全无关的。“春色嗾人狂”,跟秋凉清入骨相对,正象他年轻时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当时看不到阻力的强大,满眼是革新运动的美满景象,头脑不清醒,遭致失败。经过长期的流放生活,在秋凉入骨中,头脑更清醒了,好象已经进入秋天,这时看到了秋色的美,看到了革新政治的美好前景,不再使人迷醉,显得更成熟了,这也说明秋色的胜过春天。
①隺:“鹤”字的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