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等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战士。我有一个“怪”病——在众人面前一讲话就心慌,想讲的讲不出来,讲出来也结结巴巴,层次混乱。班上讨论时我只好低着头不声不响。我真羡慕其他同志说话干脆利索,有条有理,生动有趣。我不是文盲,过去在家里一般谈谈还可以,为什么当众讲话口才就不行了呢?该怎样锻炼口才呢?
福建某连战士国英
国英同志:
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主要的交往形式。虽然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说,任何一个生理机能健全的人都具有这种“说话”的能力,但要真正把话说得有条有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可并不容易。这是一种艺术,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才能,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口才”。
人的任何一种才能都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实践)两种因素组成的。无疑,后者是主要的,决定性的。而“口才”则尤其如此。英国前首相希思、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古希腊演说家西塞罗等都各有一段苦练口才的故事。希腊政治家德摩斯梯尼自幼有习惯性口吃,为了吐字流畅、发音清晰,他经常在嘴里含着小鹅卵石进行训练,后来成了一个杰出的演说家。你说你们班里的同志们讲话干脆利索,这也决不是天生的,这是他们长期学习与锻炼的结果。
怎样锻炼口才呢?
看来,你首先要克服一种内心障碍。为什么你平时“在家里一般谈谈还可以”,而到班上讨论当众讲话时就不行了呢?这就是因为有一种“不如人家”的自卑感。口头表达是即兴的,受当时情绪的影响很大。要是你心里畏畏缩缩,自然不能热情自如地侃侃而谈了。据说,一位青年学者要到某处去讲演,他跑去向大科学家法拉弟请教:听众都是些很有学问的人,我可有点不敢讲呀!法拉弟告诉他说:“你就当他们一无所知。”这里,法拉弟当然不是要他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而是从口头表达的特点出发,帮助他克服那种内心障碍。只有克服了这种内心障碍,你才能从由于自卑而不敢讲,又由于不敢讲而缺乏锻炼使口才有减无增,从而更加自卑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
毫无疑问,你必须改变讨论时“低着头不声不响”的状况,要积极发言、多说多谈。这就有一个“谈什么”,即谈话内容的问题了。有个古代寓言说,一天,某秀才咬着笔杆硬着头皮写文章。他老婆见了说:“你们男人做文章真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哪!”那秀才回答:“自然要难些,你们是肚子里有东西,我是肚子里没有东西啊!”写文章要靠肚子里有东西(知识),谈话发言也是这样。话讲得有条有理,是因为合乎逻辑,自己对问题认识得清楚;谈话内容丰富,说明见多识广;语言生动风趣,那是由于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正确地运用语言修辞技巧。反之,谈话内容贫乏,言之无物,即使口若悬河也只能被人认为“罗嗦”,而不会夸他口才好的。所以,锻炼口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多多学习,长知识,善分析。有些青年平时谈起生活琐事滔滔不绝,正经地讨论问题却说不出话来,看了部好电影只会说“好极了”“太好了”“真好”,却既不能概述内容,更不能分析其中奥妙,就是因为基础知识太少,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太差。
要有“口才”,除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做些专门的训练。根据你目前的情况,建议你可以作这样一些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一)叙述训练。把看过的书、电影试着讲给别人听,如果怕心慌讲不好,可以先试着自言自语,讲给自己听。这就会提高你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能力。(二)语言概括训练。班里讨论时你留心每个人的发言,把各人的发言归纳成几条。这样可以培养你说话时抓住中心、简明扼要的习惯。(三)表情训练。有人谈话发言时表情自若、手势得体。有人则目不视人,或慌张、或傲慢、或手舞足蹈。谈吐时的表情也是口才的一部分,尤其大会发言、讲演更必须注意。开始可以有意识地对着镜子作自我训练。
国英同志,有一句名言:“水滴石穿,非力使然,恒也。”培养和训练口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认真努力,持之以恒是一定会有收获的。
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