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与成败

1981-07-15 05:54
读书 1981年12期
关键词:谋士曹军袁绍

袁 亮

从历史上看,一场战争的胜负和一项事业的成败,固然由各种因素造成,但是否善于用人,往往起重要作用。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进行的官渡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史例。

官渡之战前,双方强弱悬殊——袁绍处于优势而曹操处于劣势。当时袁绍占有幽、冀、青、并四州的地方,有部众数十万,粮食也比较充足。而曹操这时只有兖、豫两个州的地方,兵力少,粮食也不足。所以史书上称之为“以至弱当至强”。(《三国志》)曹操自己也感到“力不敌”,战役中间一度“议欲还许”。但是,这场战役的结果,“至强”的袁绍遭到全面失败,而“至弱”的曹操却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场有名的战役出现那样的结局,不是偶然的。

首先,当时在袁曹双方都拥有一批具有军事才智的谋略家,但对待他们,曹操和袁绍却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曹操对这些人给予信任和重用,虚心采纳他们的正确意见;而袁绍则不信用他们,甚至加以猜疑和打击。

被誉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的谋士郭嘉,原在袁绍门下,后因看到袁绍“未知用人之机”,故弃袁投曹。曹对其非常信任,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以“王佐才”受称于时的谋士荀,原来也在袁绍处。袁待之以上宾之礼,但并不真正信任他。荀“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所以去绍而从曹,曹操高兴地说:“吾之子房也”,倚之如左右手。还有一个谋士,官渡之战前期,曾向袁绍献策,未受信任,转而投曹,得到重视,此人名叫许攸。

这几位谋士的才智,在袁绍那里无从发挥,才若凡庸,而进了曹营之后,却充分显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出谋画策,持筹而算,计必奇中,终于帮助曹操转弱为强,取得胜利。所以如此,正因为袁曹二人对于人才的态度有霄壤之别。

在袁绍那里,虽然流失了一些人才,但仍然还有忠于袁绍的不少智谋之士留下未走,但袁绍始终未给予信任,以致铸成败局,无法挽回。

一直忠诚地替袁绍出谋献策的沮授,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袁军即将开始攻曹时,沮曾向袁进以逸待劳之计。历史学家说,如袁绍接受了这个意见,曹军就危险了。但袁非但没有接受,还听信谗言,削弱沮授的兵权。袁军战败后,沮为曹军所擒,曹操爱惜人才,想留用他,但沮依恋故主,不肯降曹,终至被杀。

又如谋士田丰,当曹军攻打刘备时,他曾向袁建议奇袭曹军之后,袁绍拒纳。当曹军打败刘备还军官渡,田丰根据情况的变化,主张持久战略。袁绍又不听。田丰强谏,激怒了袁绍,把他关进了监狱。曹操闻讯,高兴地说:“绍必败矣!”到袁绍被击败溃逃时,曹操又说:“向使绍用其别驾(指田丰)计,尚未可知也。”可见曹操是很看重田丰的作用的。但袁绍不但不反省自己刚愎自用、拒谏良谋的错误,反而恼羞成怒,把田丰杀掉了。

袁绍这样粗暴地对待人才,一再拒绝采纳谋士们的良言,最终一败涂地也就毫不足奇了。

其次,袁曹双方都有一些眼光短浅,庸碌无为,或出于个人目的一味阿谀奉迎的人。如何对待这些人,也是知人善任的一个重要方面。曹操对这些人能予抵制,而袁绍却欣赏备至。

官渡之战的情况表明,是否知人善任,确是一个关系到事情成败的重要问题。因为只有知人善任,才能聚集和团结更多的人才,形成一种克敌制胜的力量,而不会使人才遭到埋没或流失。因为只有知人善任,才能倾听对于敌我情势的正确分析和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有利于作出正确决策,而不致被错误意见所困扰或迷惑。因为只有知人善任,才能发挥武将谋士的长处,避免他们的短处,使各种作战方案得到有效实施。所以知人善任的问题,不仅是几个人才的去留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战争的全局问题。

古代历史著作在评论曹袁双方的成败得失时,都认为是否知人善任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指出,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所宜”,而袁绍则是“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曹操和袁绍的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猜你喜欢
谋士曹军袁绍
从《秋风纨扇图》谈珂罗版书画复制及发展
扣子里的智慧
连长今年四十一
眼力与气度
袁绍其实不无能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成语巧连线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