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故事》序

1981-07-15 05:54王子野
读书 1981年11期
关键词:莎莉文凯勒小姐

王子野

美国的著名作家海尔博士说:“一九○二年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故事》。”

吉卜林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而凯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把两人的作品相提并论不免使人吃惊。我没有读过《吉姆》,不知对这部作品应作如何评价,但《我的生活故事》以前读过原文,现在又读了中文译本,感到确实是部优秀的作品,把它评为英语文学中的第一流作品是不过分的。

聋盲人海伦·凯勒在一九○四年以优等学业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这部书是在大学二年级时在她的英文教师查尔斯·唐逊德·柯普兰德和文艺评论家约翰·麦西的帮助和鼓励之下写成的。一九○二年四月起在《妇女家庭杂志》上分五期连续刊载,一九○三年三月正式出书。

她在大学二年级读书时才二十一岁,有人提议请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合作写一本自传体的书,她开始考虑到学校功课太忙,没有时间写书,经过一番踌躇,最后还是同意写,并且开始产生了将来当作家的念头。果然有志者事竟成,在往后的六十多年中她一共写下十四部著作。《我的生活故事》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名噪一时,报刊上好评喷喷。美国的《世纪》杂志的书评上甚至称这部书是“世界文学上无与伦比的杰作”。马克·吐温收到凯勒的书之后高兴极了,写信告诉她说:“我不管怎么忙也得抽时间告诉你,我收到你的书是多么高兴而且又是多么的重视,……我被你的书吸引住了,简直是着迷了。你是一个怪人,世界上最怪的人——你和你的另一半一起——我是指莎莉文小姐,你们这一对构成完全的和完美无缺的一个整体。”

尽管有马克·吐温这样的大作家作证,仍然还是有人不相信这部书是凯勒这又聋又哑的人写得出来的。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诬蔑这部书是别人代笔,就是说是麦西写的,攻击它缺乏“文学的真实性”。不错,麦西是这部书的责任编辑,对原稿作过加工也是事实,但决不是捉刀代笔。他有力地回答那些造谣诽谤说:“故事的一百四十页原稿装满了一个人的经历,有这经历的只是凯勒,不是任何别的人,而且除了凯勒,也没有别人能写得出来。”

谣言平息之后凯勒的这部著作就进入了英语文学的经典之林,传诵至今,读者争购,销数不衰。从一九○三年到一九六一年版权几经转移,印刷版次已查不清。一九六一年起版权始归戴尔出版公司,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八○年共印过二十四版。罗斯福夫人埃利诺在新版的前言上说:“这个故事会有许多人读起来很感兴趣,因为这个故事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其余的人们上了永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感染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

这部自传体的著作写了凯勒二十一岁以前的生活经历,内容是那么的丰富、生动、真实、有趣,无疑是自传文学中的佼佼者。就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作者是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残废人,但她凭着手摸可以认识周围的世界,她的生活兴趣非常宽广,读书是她最大的嗜好,她还会骑马,游泳,她喜欢参观博物馆,爱戏剧。靠手摸她能欣赏古希腊雕塑的美。这部著作无疑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但作为教育作品来读意义更加重大。

试想一个从一岁半就变成又聋又盲又哑的幼儿,后来居然通晓五种语言,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奇迹。究竟这个孩子有什么特点呢?她说:“我的降生是很简单而普通的,无异于别的小生命。”当然也有点特点,“人们说,在我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我就已经显露出一种好学而又自信的气质。看见别人做什么,我总要模仿着做。”这就是说她的好学是天赋的。但光靠这一点还不是她取得成就的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她对付困难的那种异乎常人的毅力。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一步是要学会认字读书。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其间所遇到的困难不知有多少。聋子要学会说话,困难还要大几倍。“大凡教聋人说话的人……才会知道我要克服的是什么样的困难。我完全是靠手指来观察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的:我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迫使自己反复练那些发不好的词和句子,有时一练就是几小时,直到我感觉到发出的音对味儿了为止。我的任务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失败和疲劳常常使我想打退堂鼓,但一想到再坚持一会儿就能把音发准,就能让我所敬爱的人看到我的进步,我就有了勇气。”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坚持练习、练习、再练习,这就是她的那种惊人的毅力。

她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预习功课的时间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她化费很多时间备课的时候,别的同学却在外面嬉戏、唱歌、跳舞,这真使她忍受不了。“但是不多一会,我就振作起精神,把这些愤懑不平一笑置之。因为一个人要得到真才实学,就要独自攀登那奇山险峰。既然没有一条到达顶峰的平坦大道,我就得走自己的迂回曲折的小路。我滑落过好几次,跌倒、爬不上去,撞着意想不到的障碍就发脾气,接着又制服自己的脾气,然后又向上跋涉。啊!登上了一步,我欢欣鼓舞;再登上一步,我看见了广阔的世界。每次的斗争都是一次胜利。再加一把劲,我就能到达灿烂的云端,蓝天的深处——我希望的顶峰。”

这种不畏险阻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正是马克思所提倡的。目前我们正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难道不应该学一学这种精神毅力吗?

凯勒之能走出黑暗,达到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我的老师安娜·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的抽象名词。也是老师教给她日常交往中使用的无数习惯用语。“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我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者一首诗来讲解。”“她描述事物的能力很强,那些枯燥无味的细节,她一带而过,而且从不考查我前天学的功课。讲解刻板的科技知识时,她总是一点一滴,循序渐进,每个题目都讲得那么生动逼真,使我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她讲的内容。”“就这样,我从生活中吸取知识。起初,我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是莎莉文小姐启发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来,使我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爱和欢乐并富有意义。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我了解世间一切事物的美,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美好和有意义。”这样好的老师真是难得啊!

莎莉文小姐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她教育凯勒就不是把她关在房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就很少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来回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会了知识。一进课室,他们就不再是戏剧的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一点也引不起他们的求知欲。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

总而言之,莎莉文的教育方法是理论结合实际,是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要介绍她的教学经验是另外的题目,这里就不多讲了。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我的生活故事》,朱原译,将由盲文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莎莉文凯勒小姐
心别失去方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晚霞小姐
爱是黑暗中的光明
谁在跟踪雁小姐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爱之声
意识形态和海伦.凯勒的另一面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