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声
谈到一个人美不美,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容貌、仪表和服饰。其实,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是有思想、有情操,讲品质、讲道德的。所以,人的美,并不限于外貌和打扮,还包括着人的精神、气质、情感等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内心美”。它与容貌、服饰等外形美相比,应该是更宝贵、更值得重视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说得好:“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过分反而折损了他们的美么?你不见山村妇女,穿着朴质无华的衣服反比盛装的妇女美得多么?”鲁迅先生1930年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的一次演讲中,谈到美与不美、真假艺术的区别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了“题未定”三个字,然后挂了两张画。一张是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另一张是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月份牌,上面画了一个时髦女郎。鲁迅先生用生动而幽默的语言,作了鲜明的对比,大意是说前者单纯、朴素,没有用什么精细的工笔描写,但它很美,深刻动人,这是真正的艺术品。后者画的是时髦女郎,很精细,连一根根的发丝都画得一清二楚,但一点也不美,它不是艺术品,而是一幅庸俗的商业广告。
当然,服饰、打扮这些外形美也是应当注意的。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青年人好打扮,爱漂亮,是无可非议的,这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即使穷困得躲债的杨白劳,也乐于给女儿买二尺红头绳来当做过年的礼物。因此,把“爱美”不加分析地同资产阶级思想划等号,是错误的。
但是,对外形美的选择,应当符合时代的精神,社会的习俗,民族的审美习惯,并和个人年龄、性别等特点相协调。能否得体地打扮,合式地选择服饰,本身就是一个人思想、文化、修养的反映。电影界有名的美工设计师韩尚义在一篇题为《谈电影服装的真实性》的文章中说:“要审慎细致地来处理每个人物的服饰,不能片面地为了追求‘美,而不顾人物的性格和身分,一律给他们穿花衣服。”他还引了京剧界关于角色行头、装扮的一句行话,叫做“宁穿破,不穿错”。因为穿破尚不失角色,穿错准闹出笑话。电影、戏剧中的这个道理,在生活中也是值得借鉴的。得体、合式才能产生美感,否则就可能走向反面,变成庸俗和怪异。所以,中国人要有中国式的服饰,姑娘不要打扮得象少妇,男青年更不能把自己弄成“男不男、女不女”的样子。如果见洋即美,以怪为美,或者认为能够引人注目就是美,那就是对美的误解了。
重视内心美,在物色恋爱对象时,更为必要。男女双方产生感情之初,都有一个互相吸引的过程。外形美,对于人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外貌在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中是占有一席位置的。然而,爱情生活更重要的是内涵。这内涵是由人的内心美构成的。外貌美究竟是短暂的,青春美色会随着岁月一起流逝,内心美却长久得多。爱情刚发生时,外貌可能是第一个媒介,但是爱情大厦的真正建立,主要靠内心美的共鸣与结合。这是爱情大厦的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是岁月所不能冲走的。
有人说:“理想的爱人应该是内心美和外貌美兼而有之。”能够如此,当然很好。然而世上能够得到这种完美的人是不多的。这就更要重视内心美的价值。为了爱情的幸福,青年应该有足够的见识和勇气,去努力追求内心美。
懂得内心美高于外形美的人越多,表明一个国家在文明和精神价值上的水平越高。让我们努力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按照美的规律去追求内心美和外形美的统一吧。
(摘自1980年11月6日《工人日报》)
(插图:孙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