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趣闻拾零

1981-01-01 09:30剑花邓伯良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1年4期
关键词:解缙当铺通州

剑花 邓伯良

对联轶闻

据明代周辉《金陵琐事》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一年的除夕,他传旨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每户都要张贴一副春联。圣旨传出后,他又在金陵便服视察。当他看到城里到处张贴着“束洪武坐天下风调雨顺”的“歌德”春联时,十分得意。可偏偏有一家没贴春联,朱元璋很纳闷,前去问究。一问,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因自己不会写,请人又未请到,正在发愁呢。朱元璋要过笔墨,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转身就走了。当他复查时,发现这家还没有贴对联,便进去责问。家主说:你走后我才知道这是皇帝的亲笔御书,就把它挂在正屋,焚香祝圣,这是洪武帝给我家带来的幸福和吉祥啊!朱元璋听后心中大喜,立刻赐给这家白银三十两。

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时候,经过一个叫通州的小镇,他想河北省有个地方也叫通州,于是提出要和他的随从合写一副以通州这个地方为内容的对联,他写了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他的随从都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找资料,翻县志,忙得不亦乐乎,对的下联,乾隆皇帝总是不中意。一天,一个默默无闻的随从上街游玩,他发现通州这个地方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地方不大,当铺很多。望着当铺出出进进典当东西的人群,这个随从机灵一动,脱口吟出一句妙语:“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皇帝一听,拍手叫好,当即下令对此人嘉奖,并升官三级。

相传苏东坡多才孤傲,王安石甚为器重,但又觉得该教训教训他。一天,王安石就当年闰八月出了上联:“一年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要苏东坡对。自恃才高的苏学士长思不得,弄得张口结舌,只得佩服荆公才识渊博。

明代解缙才思敏捷,他的对联新巧别致,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一同僚嫉妒解缙,蓄意当众讥讽,出了个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解缙出口对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那个同僚当众出丑,羞愧而去。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一地主目不识丁,可他偏爱附庸风雅。春节,地主请人题联。一教书先生挥毫草就一联相赠:“孝弟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横联“南北”。上联缺“耻”,下联缺“八”,横联少“东西”,全联旨在讥讽地主是个“无耻忘(王)八,不是个东西”。

抗战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有人在一土地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夫人莫抹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老爷不要刮胡子,免得保长抓壮丁”。还有人在“国庆”时,写道:“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灯狂,灯狂、灯狂、灯灯狂”。前副对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作了无情揭露和鞭笞,后一副对联寓当时送葬的鼓乐声于联中,表示了群众的讽嘲。

妙笔改对联

清代有个官吏,既贪婪又凶残。某年春节,他为了表白自己清廉、公正,在门口自贴一副春联: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不久,有人在每句下面各添了一行字: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

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

其为山乎?

这一改动,对那个贪官予以无情、辛辣的讽刺。

据说太平军起义前,石达开曾资助李文彩(后为石的部将)在广西贵县城里开剃头店,作为结交地方豪杰的联络站。剃头店开张前夕,冯云山曾为李文彩拟了一联: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

皆可剃;

及锋而试,世间妙手

等闲看。

石达开看了说:“对子虽好,但两句都头重尾轻,既吓不退胆小鬼(指怕死的官僚地主),也引不起豪杰之士的注意。”于是,他提笔改为: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

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

段如何?

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某乡乡长勾结官府恶霸,鱼肉乡民,无恶不作。有一年除夕,他在大门两旁贴出一副春联:

近智近仁近勇

立德立功立言

乡民平时对他恨之入骨,当晚就有人把这副春联改成:

近霸近官近贼

立恶立奸立邪

第二天,乡民见了无不拍手称快,那个乡长只好恼怒得吹胡瞪眼。

(摘自1981年第5期《新疆青年》)

猜你喜欢
解缙当铺通州
神童解缙
神童解缙
锋芒毕露的才子解缙
“上当”原来是上当铺
浣溪沙·春日单车走通州
“上当”原来是上当铺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
为什么把受欺骗叫“上当”
通州过热的房市正在降温
金 殿 打 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