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世界大战正在开始》,那须圣著,日本产经出版株式会社1979年出版,288页。
此书著者那须圣是日本每日新闻社驻外记者,曾任该社驻华盛顿特派员、纽约分社社长、国外通讯部副部长、评论委员等职,现任该社驻纽约外交评论员,并在美国圣约翰大学担任日本学课程。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三十多年,是一位嗅觉敏锐,善于分析,颇有见解的国际问题评论家。关于此著,著者在前言中申明:此书不是学术论著,也不是算命书,而是观察国际形势,分析动态,凭借经验进行推理的产物。但他确信,他对未来的估计是不会错的。
书中认为,在过去的十几年来,苏联为了称霸世界拚命进行扩军备战,军费开支远远超出了它的经济力量。仅在十几年前,美国在军事上仍占绝对优势,但自尼克松政府开始采取缓和政策,热中于裁军和限制核武器谈判,使苏联有机可乘,钻了空子。苏联假裁军,真扩军,假限制,真备战,军事上由劣势变为优势。
苏联的第一个目标是欧洲,因为“控制欧洲就能控制世界”。苏联企图把欧洲芬兰化,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因此,美苏争霸的焦点在于欧洲,那里的矛盾十分尖锐,战争一触即发。从目前的军事力量的对比来看,华沙条约集团拥有九十四万军队,四万三千辆坦克,四千多架战斗机,而北约集团只有六十三万军队,七千辆坦克,二千三百多架战斗机;华沙集团军队始终处于战备状态,只需三天即可投入战斗,而北约集团军队却需要三周时间才能投入战斗。显而易见,华沙集团在军事上占优势。然而,美国等北约集团十五国对这种现象决非视而不见,坐等挨打,也在积极协商,增加军费,加强防御力量,以图扭转军事上的不利地位。由此可知,美苏在欧洲的矛盾不是趋向缓和,而是愈演愈烈。著者认为,中欧将是未来大战的战场,苏军可能采取南北夹击的战略。
近十余年来,苏联在中东和非洲许多国家干涉别国内政,进行颠覆活动,到处建立军事基地,其目的就是控制中东的石油和非洲的战略资源,切断欧美的补给线,为今后打欧洲战争做准备。在这个意义上,著者认为中东战争实际上揭开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著者又认为,苏联的上述战略计划可能受到中国的牵制,因此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企图对中国发动先发制人的局部战争,摧毁中国的军事设施,消除后患,为欧洲战争铺平道路。
在结语中说,目前正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夜。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一场破坏性的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将是欧洲各国,而美国、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太平洋国家可能受害最小。苏联虽能在战争开始占据优势,但因经济实力薄弱,粮食短缺,终归失败而告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益民)
*
《中国替罪羊》(China Scapegoat),加雷·梅(Gary May)著,附费正清介绍文。美国新共和书店(NewRepublic Books)出版。
抗战期间,美国有一批驻华的青年外交官,对当时中国实况有深切的认识。他们向华盛顿作报告时,对中共在抗日战争时的作为作了确实的报告,预测蒋介石国民政府必将垮台。因了这种从实的报道,这些外交官都被指为亲共人士,于麦卡锡参议员势盛凌人的时期,被当时的国务卿杜勒斯诬指为有安全危险,逐一革职。
这些人物中,最有名的是“三个约翰”,即是约翰·谢伟思(Se-rvice),约翰·戴维斯(Davis),约翰·文生(Vincent)。谢伟思与戴维斯都曾写书记述他们的经验,前者近年曾访中国。约翰·文生不幸于1972年去世。这本书便是叙述这个中国问题专家的外交生涯,及其受麦卡锡、杜勒斯之流迫害的经过。现在中美恢复邦交,这些外交家的预言都告实现,采用一个我们国内的成语,他们现在都已“落实”。
文生是重庆的美国大使馆参赞。于1947年调回华盛顿,任国务院的远东司司长。受到所谓“亲共”的批评后,连艾契逊国务卿也不敢替他担保。共和党当政后,杜勒斯将他革职。
此书是作者采用文生与其夫人的私人通讯为材料而写成,含有许多前所未闻的消息与意见。他原来的外交前途灿烂,被革职时年五十二岁,没有达到外交官的最后目标:大使。
作者严厉批评战时华府及罗斯福总统之“忽视”文生对华问题的忠告。作者指出,如果文生(及其他青年外交官)的报告受到当时总统的重视,美国对华政策必有不同,而不会引起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二十二年不睦。现在中美复交,文生亦落了实。只是想到这个出色外交家竟于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的一年默默而终,没有能够到新中国一游,很是感到遗憾。(鼎)
*
《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Wang),乔纳森·D·斯潘思(Jo-nathan D.Spence)著,美国维京出版社1978年出版,169页,10.95美元。
本书作者乔纳森·D·斯潘思是著名的美国汉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1965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他目前是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和该校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曾写过三部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即《曹寅和康熙皇帝:奴隶和主人》、《改变中国:1620年到1960年中国的西方顾问》和《中国皇帝:康熙的自我画像》。
这部新著《王氏之死》是他根据历史文献写的一部有关明末清初山东郯城县人民的苦难生活的故事性作品。主要参考资料来源有三,一是冯可参编纂的《郯城县志》(1673),二是当时郯城县令黄六鸿的《福专全书》(1694),三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参考了《郯城县赋役全书》(1897)、《山东军兴纪略》、李渔的《资治新书》(1663)、郑天挺的《明末农民起义史料》(1952)、谢国桢的《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1956)、景
全书共分五章和一尾声。第一章《观察者》,叙述1668年郯城地区的地震和随后发生的水灾和旱灾,以及农民流离失所的境遇。第二章《土地》,阐述当时的税收、苛捐杂税和农民的反叛。第三章《寡妇》,叙述封建制度下妇女的卑贱地位和殉节等习俗。第四章《世仇》,讲两个地主家族的仇怨和清官惩霸的故事。第五章《逃亡的女人》,讲贫户王氏不堪忍受贫穷,同另一男人私奔,后又被抛弃于途中,只得返回住在庵中,被邻居高某发现劝她归家。王氏之夫颜某怀疑高某与其妻有暖昧关系,与高某发生争吵,受到后者的殴打。王氏回家后不久即被丈夫掐死,弃尸户外,并至官府告发高某杀人,以泄妻室不贞和自己被殴打之仇恨。高某遂被诬陷入狱。尾声是《审判》,郯城县令黄六鸿经过反复调查,平了这一冤案,但因此惨案主要是由于王氏不贞而酿成的,颜某未被判处死刑,而只受鞭笞和游街示众的处罚。王氏由高家负责掩埋,以免她的阴魂不散。
本书有趣之处在于作者大量摘录蒲松龄的著作同方志的记载相印证。但作者主要根据官方的方志记载,不免对当时农民的起义,如白莲教运动等作了一些不恰当的描述。尽管如此,作为一名外国学者,斯潘思根据史料,集中研究明末清初的一个小县城的人民具体的生活困苦情况,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封建时代的真实面貌,这一点也是颇为难能可贵的。(梅)
*
《注释本莎士比亚全集》(The An-notated Shakespeare),A.L.劳思(Rowse)编辑、注释、作序。美国克拉克森·N·普脱(Clavkson N.Potter)书店出版。每套60美元。
全集共分三卷:第一卷喜剧,第二卷历史剧,十四行诗及其它诗歌,第三卷悲剧及传奇剧。全书系影印1864年的格罗勃(Globe)版。《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指出自格罗勃版问世以后,关于莎氏原作之考证研究工作,日益进步,对于格罗勃版中的文字错误,纠正甚多。1951年彼得·亚历山大(Pter Alexan-der)编校出版的一卷本,汇集历代莎氏作品研究家的校勘成果,成为一本比较接近莎氏原作的版本。有人将亚历山大的一卷本与格罗勃版互校,以《理查三世》为例,发现格罗勃版应改正处达1500处之多。因此该刊认为普脱书店的《注释本莎士比亚全集》不该拿格罗勃版作底本进行注释工作。其次,格罗勃版印行时为1864年,距今已有百余年,所用排印字体已年代久远,不但古拙,使影印本墨迹浓淡不均,读者阅读不便,而售价又十分高昂,非一般读者购买力所及。反之,现在出版的“印玺”版,“鹈鹕”版及“江滨”版的最新注释本,每部不过美金17.95元,价格大大低于普脱版。至于劳思的注释一般说是好的,同其它版本的注释无大差别,但至少有五六千处应加注释而未予注释的,而其它廉价版本则注释齐全,所以劳思注释本在质量方面是比较差的。
劳思注释本附加了许多图片,其中特别名贵的是各个时代的舞台照片,这些照片保留了一些名演员演出时的实况,这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容)
*
《代笔者》(The Ghost Writer),菲力浦·劳斯(Philip Roth)著,Farrar,Straos & Giroux出版。
菲力浦·劳斯的新作《代笔者》,先在《纽约客》杂志连载,出版后,又被每月读书俱乐部选为每月佳作。它将能列入最畅销书,并拍摄电影。
劳斯的著作常不能脱离他的犹太背景。如过去小说一样,这一本也带有自传性,主角如不是作者自己,至少相似于二十年前的作者。故事是述一个青年作家,写了一篇小说,引起他父母与犹太社区人士的不满,因他们都认为这小说能增加他人对犹太人的偏见(正好似作者本人的成名作《哥仑布再会》Goodbye Columbus)。这青年作家心情不很愉快,去访一个著名的老年犹太作家,谈谈他的苦闷。老作家告他,要写真正的文学作品,作家必须善加利用本人的生活经验,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必惧怕他人闲言。此书值得注意的是角色性格的刻划。
劳斯在今日当然已是美国头流作家。他于1959年以《哥仑布再会》成名以后,写了好几部书,都用他的犹太生活作背景,其中最出名的是1969年出版的《波诺哀的诉告》(Portnoys Complait),曾引起文学批评界的热烈论争。他生于1933年,出身于芝加哥大学,在美国文学界与梅勒(Mailer),海勒(Hell-er),厄普特克(Updike)等齐名。
(鼎)
*
《中国笔记本,1975—1978》(ChinaNotebook,1975—1978),杨·密达尔(JanMyrdal)著,Liberatorpress出版。
欧洲对中国友好的作者,最出名者之一也许是杨·密达尔。他是世界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根纳(Gunnar)·密达尔之子。出身是一个新闻记者,于六十年代初期访问中国,在陕西省一个名叫柳林的村庄住了一个多月。他的书《一个中国乡村的报道》(Report From AChinese Village)于1964年出版,登时闻名世界,成为一本研究中国问题学者所要必读的书。
他的新作《中国笔记,1975—1978》,其实不过是他于这三年间在瑞典各报纸所发表的有关中国的报道或论说的编集,并不是一本重要巨著。但因他的意见受人重视,所以这本自瑞典翻为英文的书,也引起读书界的注意。特别珍贵的是他妻子贡·凯撒尔(Gun Kessle)所摄的照片。
密达尔的其他二本有关中国的书《中国旅程》(Chinese Sourney)及《中国:革命继续》(China:TheRevolution Continued),也甚有名。
这本新书对四人帮事件的解释很是透澈,可使外国读者打破他们对四人帮事件不解的谜。另有数篇文章,特别论及西方的所谓“左翼”派别对四人帮及江青的拜服。密达尔对这些西方的“左派”加以严厉的批评。
密达尔夫妇将于十月下旬来美国旅行演说,替这本新书做宣传。
(鼎)
海外书讯
益民/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