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 柯
董必武同志在一九六一年写过一首《忆王烬美同志》的七言绝句云: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战地增刊》去年第四期上《历下亭与董老的诗》一文,说的就是这首诗。文中有两节话,觉得可以商讨,先引原文如下:
“次句就写出了作者对王尽美的崇高评价和深挚感情。‘五朝敝政皆亲历的董必武同志,当时已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前辈了,却钦敬地在南湖舟中听取年方二十三岁的山东代表王尽美的从容论证,……”
“唐天宝四年(745年)杜甫与书画家北海太守李邕曾在此处聚会,并写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董老只在杜句上改动两字,却收到了点铁成金的巨大艺术效果。”
这两节话,说的是原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南湖舟泛语从容”,我认为是描写一见如故的情景。第一次见面,却因为志同道合,互相便倾心交谈。这里的“语”,似乎不是独白,至少,说董老在“钦敬地”听取,是颇有点“增字解经”之嫌的。在南湖开会的时候,董老也只是三十六岁的年青人,他与王尽美同是代表,不是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董老当然不会以前辈自居。这句诗是董老抒写对南湖之会的“崇高评价和深挚感情”,而不是写对王尽美同志这位“战友感情之真挚、才能之推崇”。
至于说董老第三句诗是取杜诗而点铁成金,那在原文中就已显得前后矛盾了。因为上文明明说杜诗是“千古传颂的佳句”,及至临到董老的一点,忽然又变成土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说他的诗竞如土铁有待董老的点化,恐难使他心服;而谦光自抑的董老,亦必将为之不安。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的头四句是:“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每句开头两字都用了一个方位字,很具匠心。有刻镂之功,却无斧凿痕迹,断不能一笔抹煞。而董老诗的第三句,却重了上句一个“南”字,虽不必以辞害意,毕竟是白璧之微瑕。董老革命史上留下的业绩,昭昭在人心目,原不必以诗传;但董老的诗确是好诗,为人民所乐诵,不过不宜贸然用“点铁成金”那样溢美之词来作不合实际的榆扬。
白发三千丈,广厦千万间,艺术容许夸张,但是夸张仍须有充分的说服力,还是要落到实处。实事求是的作风,应该随时随地加以倡导,我希望不论赞美或者批评,遣辞用语都能合乎分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