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革命文学的最初画像

1980-07-15 05:54胡从经
读书 1980年5期
关键词:左联前驱左翼

胡从经

蒋光慈编《中国新兴文学短篇创作选》

值此“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深深地缅怀着左翼文艺运动创始期开辟草莱的拓荒者们,其中许多志在前驱的左翼作家,为创立、拓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贡献了青春、热血以至生命,他们的名字应该用金字刻在中国文学史上。

鲁迅曾极其悲愤地写道:“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了寻求前驱者战斗的轨迹,为了学习前驱者宝贵的遗产,搜觅、搜集、浏览“左联”前后革命文学书刊,已成了自己的志趣所在。但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国民党文化“围剿”的疯狂禁毁,更加上“四人帮”所谓“批判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的暴虐摧残,“左联”时期的文献遭到空前浩劫,许多珍贵的手稿、信函、刊物、书籍等几乎毁灭殆尽,但不少有识之士与公私藏家却冒着被抄家、被迫害的危险,千方百计地保存了有关左翼文艺的资料。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四人帮”虽恶谥之为“黑线”,而在人民的心目中,左翼文艺却是猩红艳丽、光耀如火的。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因为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史的“第一页”乃至全帙,何处不浸润、渗透着前驱者的鲜血。

《中国新兴文学短篇创作选》是“左联”成立后最先编选出版的左翼革命作家短篇创作的选集,由蒋光慈编辑,包括《失业以后》与《两种不同的人类》两本集子,均由北新书局印行,前者出版于一九三○年五月,后者出版于一九三○年八月,共选辑了洪灵菲、冯宪章、华汉、钱杏、冯乃超、孟超、建南(适夷)、戴平万、顾仲起、刘一梦、郑伯奇、森堡、,甘荼、黄浅原、黄弱萍等十八位左翼作家的二十篇作品。与此同时,蒋光慈还编选了《现代中国作家选集》,其中选辑了鲁迅、柔石、白莽、冯铿、王任叔、魏金枝、王洁予、菀尔、许峨等左翼作家以及光慈自己的作品共十九篇,但因为环境的恶劣延至光慈逝世后才于一九三二年七月由上海文学社出版。以上三本蒋光慈所编的左翼文艺作品选集的问世,因为它所赋有的鲜明的政治色彩、凌厉的战斗锋芒,立即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忌恨与敌视,《失业以后》被冠以“普罗文艺作品”的罪名,《两种不同的人类》被加上“为普罗文艺短篇作品,诋毁党国鼓吹阶级斗争”的罪状,《现代中国作家选集》则被认为“所选各篇,多为一般左翼作家所著,此种选集,一面可以为其同类标榜,一面又可借此作主义上的宣传”,先后均被禁毁。

“左联”曾经号召:“我们要唱统治阶级的挽歌,我们要唱伟大的新社会新世界诞生之歌!”①众多的左翼作家因之竭力创作,以有力的作品,敲响了统治者行将灭亡的丧钟,吹响了无产者必定胜利的号角,从而不辜负当时万千读者要求他们成为“大革命时期的喇叭手”②的希冀与期望。《中国新兴文学短篇创作选》、《现代中国作家选集》等较早的革命文学作品的结集,就是这方面的例证。关于革命文学如何力争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的一翼,蒋光慈在《失业以后》的《前言》中有简约的申述与说明:

在艰苦的三年的奋斗之中,中国的新兴阶级文艺运动,因着客观条件的成熟,不但获得了它的存在权,而且是渐次的把这一运动的基础植立在被压迫的大众之间了。

……目前,整个的新兴阶级文艺运动,是更加活泼起来了。它不但一天一天的与整个的新兴阶级政治运动很密接的配合起来,更具体的担负起它的对于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而且是通过了仅止“倾向正确”与“意识健全”的要求,走向“情绪的新兴阶级化”的克服的一阶级了。

这一部选集里所选的一些作品自然不能说是怎样健康的,也不能说是完全适应于现阶级的要求的,更不能说是最精粹的选集;然而,这些作品,确实是显示了中国新兴阶级文艺的最初的姿态,从写作的时间上也呈现了三年来的作品的发展的一般形式。……

光慈的《前言》写于一九三○年五月四日,对自一九二七年勃兴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作了回顾与小结,热情肯定了运动进展的意义,以及日趋与革命运动相配合的倾向。只要将《失业以后》等“中国新兴文学的最初的画像”③略一巡视,我们就可以看出左翼作家的创作已经“一天一天的与整个的新兴阶级政治运动很密接的配合起来”,也可以看出确已“担负起它的对于新兴阶级解放运动的斗争的任务”;同时,也不能不为革命文学前驱者们的英勇无畏所折服,他们在森严的文网之下,在封禁、囚牢乃至杀戮的威胁之下,仍然自觉地担当起革命的“喇叭手”的神圣职责。其中展示了严峻的时代风貌和绚烂的斗争场景——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踏着顾正红烈士的血迹,掀起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怒潮,从谭子湾发源的涓涓细流,弥漫到全国汇成了不可抗拒的拍天巨涛(孟超:《谭子湾的故事》);看到了因罢工而被开除的工人,在卧病的妻子与空着的米桶前面一时感到惶惑,但当他瞥见珍藏的革命导师像时,阶级的嘱托和革命的召唤又在耳边鸣响,于是毅然地抬起头来(刘一梦:《失业以后》);看到了党所领导的农民运动所激起的巨大变化,不仅年轻的农民奋起抗争,甚至背负因袭重担与传统桎桔的老母亲,也在革命的薰陶与现实的教育下觉悟,认识到“穷人们唯一的生路只是向前”(洪灵菲:《在洪流中》);看到了中国农村仍然滞留在中世纪般的黑暗中,悲惨已极的“典妻”制度活活拆散了穷人的夫妻与母子,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的“为奴隶的母亲”,牺牲了自己的灵魂与肉体,依然换取不了丈夫和儿子的温饱(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看到了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工农的惨烈景象,但革命者在囹圄之中、在刑场之上都始终保持不屈的节操,决不向统治者的屠刀首低头(王任叔:《晤》);看到了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地下斗争的革命者的光辉面影,她背叛了大家庭的羁留,摈弃了伤感者的爱恋,跻身于贫困的女工们中,献身于为谋取她们利益的斗争,执着于“引下天火给人间”的理想(白莽:《小母亲》);看到了大革命如同大浪淘沙,投机者叛卖,悲观者沉沦,畸零者落荒,惟有真正的革命者经受住了失败与迫害的考验,最终找到了正确的出路,“投身到我们的军队里,许身于真正的革命的事业了”(钱杏:《阿罗的故事》);看到了东海一隅的数万盐民,终年在烈日下煎熬、在泥泞中挣扎,复加盐霸“龙头”的劫掠与压榨,过着非人的生活,但一旦觉醒而升腾起冲天的烈焰,一切枭蛇鬼怪以及挟革命以营私的政客都将被燃成灰烬(楼建南:《盐场》);看到了南中国的一个普通农村,如何在不可遏制的革命潮流的汜滥中奋起,许多农民投身于×军(按即红军——笔者),为“劳苦群众最后胜利”而战,他们认识到“×××(按即苏维埃——笔者)是农民们唯一的生路,是人类光明的进军”,于是揭竿而起在牛头山的最高处矗立起“一面血一般的大旗”(许峨:《牛头村》);看到了在革命遭受挫折的艰苦岁月中,一群少年革命者在前辈的引导下,无畏地献身于地下斗争,心头仍然充溢着对信仰的坚贞和对胜利的企望(戴平万:《献给伟大的革命》);……。以上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基调,即瞻望未来的坚定信念,昂扬饱满的战斗精神,奋发向上的乐观气氛,嫉恶如仇的爱憎感情,感人肺腑的革命激情。身处重压之下的革命作家,在迫人窒息的暗夜中,却用色泽浓烈的彩笔,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展示了前景的光明,给予读者以向上的促力和奋发的激励。鲁迅所要求的文艺应“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上述作品都可以无愧于这样的规箴,它们正如同暗夜中的炬火,以夺目的光焰和炙人的热力,吸引、影响、诱导了千百万的青年去唾弃黑暗、探求光明!

①左联:《为苏联革命十四周年纪念及中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纪念宣言》,刊《文学导报》一卷八期,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出版。

②菊华:《想对“左联”说的几句话》,刊《巴尔底山》一卷二、三期合刊,一九三○年五月一日出版。

③《失业以后》广告,刊《沙仑》(沈端先编)创刊号,一九三○年六月出版。

猜你喜欢
左联前驱左翼
中伟新材:主业市场前景广阔
花生状Zn0.33Mn0.67CO3前驱物微米颗粒的制备及电催化研究
那根轴
丁玲与《北斗》
软性电影
终身免费保修的宝沃BX5 成都开卖
《文艺复兴》与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中国共产党以怎样一种领导方式推动了左联的成立
郭松棻哲学追问与文学创作中的左翼坚守
“左联”在中共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