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短论长

1980-07-15 05:54
读书 1980年6期
关键词:雅言馆长弟子

劳 柯

“我们的舌头,我们的敌人。”这是外国的谚语。在我们的俗话里,就是“祸从口出”。收入经典,翻成雅言,例如“吉人之辞寡”,也还是这个意思。总之,无论中外,不分雅俗,似乎都认为少说话是保身处世的要则。

当我“少不更事”的时候,颇喜欢说短论长。有一次上县立图书馆去,在目录柜里翻到梁启超的《十五小豪杰》,就跟同去的同学议论开了,说:“哈,这本书也收在历史类!”不提防目录柜后走出来图书馆的馆长,他沉着脸一字一顿地问道:“请教,应该归在哪一类?”这可把我窘住了,满脸通红。原来我是望文生义,根本不知道此书内容。只得承认错误,赶紧溜走。

这件事到今天已过去四十几年了,竟还记得原原本本,可见印象之深。却又未吸取教训,现在仍还有说长论短的癖好。偶而也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明明没有看过那本书,不该假充里手,乱发议论。但后来渐渐觉得那一次的出乖露丑,毛病实由于装假。意在炫己,内容决定了形式,所以出言便带讪笑的腔调,语含讥讽,令人不快,以致碰了钉子。至于提点意见,发些论议,纵然不中肯綮,甚至完全讲错,倒是无甚要紧的。如果事情能重新来过,今天我想改口对那位馆长说:“我只看书名,觉得它象文学作品。实际没有读过这本书。现在,请借书给我。等弄清自己的错误,郑重向你道歉。不要计较我刚才说话的冒失。”

知与不知,毕竟是相对的。如果真要等知彻底了再开口,虽则天地阔大,恐怕也容不下几条意见了。有与人为善之心,不管说短或论长,总是有积极意义的。招来反驳,正是切磋的良机,殊无所用其脸红。

《锡金识小录》里辑有这么一则故事:王登见人钞录前辈诗篇,最后作跋语自称门生,他就说:那位老前辈去世时,你还很小,那里来的门生!其人答道:门生不是弟子,《史记》里不是说过吗:“亲受业者为弟子,弟子转传于人者为门生。”

登是负盛名的作家,《明史·文苑传》有他的传记。但宙斯也会打盹,擅誉的文人不能保证绝不弄错辞义。他的错误很有点积极作用,我就是从他的错误的指责中记住门生、弟子之辨的。

当然,应该提倡虚心好学,勤于调查研究。但不要把这些努力强调到成为提意见发议论的羁绊。对急公好义满腔热忱的人,我欢迎他们口没遮拦。

猜你喜欢
雅言馆长弟子
请专家
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诸子百家吉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弟子规
弟子规
互联网精神下的虚拟馆长
扫净心尘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
这些书难懂
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