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宋代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理论主张,为散文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他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沿着欧阳修开辟的道路前进的。他对唐末五代直至宋初散文发展的弊病看得很清楚。他说宋初诸人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但是“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以致造成“馀风未殄,新弊复作”①。基于这种认识,就要同时向浮艳和艰涩两种倾向进行斗争,这就不能不走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路子,就不能不在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作新的探索与开拓。苏轼终身从事积极的政治活动,长期用各种文学样式尤其是散文参加思想论争,又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有益经验,因而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历史时代赋予的任务。
在北宋中期的具体环境中,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是突出地重视“文”。他鄙视那种“程式文字,千人一律”②,而认为好文章“如金玉珠贝”③,“如精金美玉”④,因此,他议道论文,远异于柳开、石介诸人,亦不同于欧阳修、王安石。他说: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⑤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辞者,达是而已矣。⑥
这两段文字,从创作的全过程着眼,把苏轼心目中的“道”、“文”及二者的相互关系讲得很清楚透辟。他这里所说的“理”、“妙”就是“要言妙道”的“道”。他讲的道,不局限于孔孟儒家之道,而是指的“物固有是理”的理。他曾说:“日与水居,十五而得其道”⑦;又说:“古之学道,无自虚空入者。输扁
苏轼创作包罗宏富,正是他上述理论的绝好证明。他一生于散文用力勤,作品数量大,体裁多。由于他积极从政,洞悉历史,为人正直,品德优良,对当时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都敢于直说自己的意见,故其政论和史论大都雄辩滔滔,气势纵横,结构多变,语言明快畅达而尤长于形象地说理,明显地继承了《战国策》、《孟子》、《庄子》及贾谊、陆贽的优点。苏轼行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而他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为所迁,杂佛老而不为所溺;立身行事,勤于政事,肯定人生,积极乐观,胸次广阔。因而,他的其他样式的散文,如书信、记、序跋、随笔等等,大都是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笔酣墨畅,兼有魏晋文风的自由通脱而又自是唐宋文的明白简练。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自然。确如他自己所谓“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19)。明人王圣俞在选辑《苏长公小品》时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笔记录便是文”(20)。总之,苏轼散文吸取了前代传统的重要优点,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把散文的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都推进一大步,不能不说是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巨大贡献。
苏轼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均以散文著称。苏洵文字雄奇坚劲,议政议军,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苏辙文章不如乃兄才华横溢,然亦做到“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21),在宋代散文中也是能够独自树立的。
宋代古文运动,至苏轼而告胜利完成。和欧阳修一样,苏轼也比较注意奖引后进,为青年人开路。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无咎以及陈师道、李
(本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宋文选》一书的前言的一节。该书由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前言的执笔者是张志烈同志。)
①苏轼:《上欧阳内翰书》。
②苏轼:《答王痒书》。
③苏轼:《答刘沔书》。
④苏轼:《答谢民师书》。
⑤苏轼:《答谢民师书》。
⑥苏轼:《答俞括书》。
⑦苏轼:《日喻》。
⑧苏轼:《送钱塘聪师阅复叙》。
⑨苏轼:《上曾丞相书》。
⑩苏辙:《墨竹赋》。
(11)苏轼:《
(12)苏轼:《答王痒书》。
(13)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14)苏轼:《
(15)苏轼:《文说》、《书蒲永升画后》。
(16)苏轼:《江行唱和集叙》。
(17)苏轼:《书蒲永升画后》:“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
(18)苏轼:《琴诗》。
(19)苏轼:《文说》。
(20)见其批《书天观壁》语。
(21)苏轼:《答张文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