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6期,总第6期-书讯

1979-07-15 05:29
读书 1979年6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任美锷、杨纫章(已故)、包浩生编著,商务印书馆将出。

本书包括总论和区域分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介绍我国的地貌、气候、陆地水、植被、土壤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以及各个自然要素在我国自然景观形成中的作用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它还以专门篇幅论述了综合自然区划的内容和意义,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案。

区域分论部分着重介绍我国八大自然区、二十八个自然亚区的主要特征和各自然区之间的景观差异,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主要是农业生产),提出了各自然区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的主要方面和存在的问题。

书中还附有插图和照片,共一百三十幅。

编著者不是单纯地对我国各种自然条件进行描述,而是有分析地总结各自然要素的基本特征、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根据编著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所提出的一套综合自然区划原则和具体方案,是值得重视的。就自然条件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改造、利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自然条件的途径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也是积极的。

本书原稿在一九六六年即已完成,因受林彪、四人帮干扰,一直未能出版。现在绝大多数章节均经改写,增补了大量新资料,篇幅也增加三分之一以上。但由于种种限制,本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有关我国的海洋和动物的基本特征没有写出;某些最新资料也未及引用。 (周舜武)

***

《<资本论>的逻辑》,平田喜久雄著,日本法律文化社1978年出版,306页。

这是一部研究《资本论》的著作。作者认为,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入手,精辟地透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资本论》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通过《资本论》更加具体化了。作者在阐明《资本论》的方法论时,批驳了宇野弘藏及其一派割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的统一性,否定唯物史观的错误观点。此书在正篇分“商品论”、“货币论”、“市场价值论”、“现代资本主义论”、“现代中小企业论”等五章,阐述《资本论》的基本内容,论证《资本论》的原理仍然反映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作者说,现在有些人借口资本主义发生了变化,宣扬什么“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结构改革”等谬论,并认为《资本论》的原理已经过时,不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作者严肃地批判这种错误思潮,并指出资本主义的本质未变,它仍然建立在剥削工人劳动的基础之上,因此《资本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继续证明着它的科学内容的真理性,继续发挥着它的强大威力。

作者平田喜久雄现任日本福冈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已有《现代中小企业论》、《<资本论>研究入门》、《<资本论>解说》、《<剩余价值学说史>解说》等著作。(益民)

***

《中国战场上的反战士兵》,秋山良照著,日本现代史出版会1978年出版,287页。

这是曾在中国的日本朋友秋山良照写的回忆录。日本军国主义为了称霸亚洲,侵略中国,把无数日本工农群众和青年推到战争的火坑里。秋山良照于1939年被征入伍,不久到了我国河北省,于1940年9月在郑家屯被我军俘虏。在我军教育下,他很快提高觉悟,投入反战运动,先后在反战同盟晋察鲁豫支部和延安八路军参谋部等处工作,后在马列学院学习。当时,有几百名日本朋友和中国人民一道参加了抗日斗争,作了很多工作,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者回忆了亲身投入抗日斗争的五年生活,回顾参加延安整风学习和大生产运动的历史情景,怀念和中国同志在战斗的岁月里建立的友谊。秋山良照另有《中国土地改革体验记》等著作。

(益民)

***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日本时事通信社1978年出版,223页。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旧的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新的情况,矛盾百出,因此纷纷研究未来的高等教育,寻找出路。此书详细介绍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高等教育的设想等。

根据美国加州大学马丁·托罗尔教授的理论,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8岁至约23岁适龄青年中升入大学的比率不到百分之15时为优材教育阶段;超过百分之15而不到百分之50时为大众化阶段;超过百分之50时为普及阶段。据1970年统计,进学率突破百分之15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奥地利、法国、比利时等;到1974年又有英国、西德、芬兰、意大利等国家跨入大众化阶段。其中美国已达百分之48.4,80年代就将进入普及阶段;日本1977年达到百分之37.7,预料80年后半期也要突破百分之50的大关。

由于升学率的迅速上升,大学的压力日益加重,因此近年来采取扩充规模、增设新校、发展通信教育、实行开放制度等措施,增加招生人数。但是,问题依然存在着:学习时间长,教育与生产脱节;进学受年龄限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人材教育无计划,造成极大浪费;学费高昂,低收入阶级的子弟要上学而不能。更为严重的是,因社会重文凭,很多无心进学的子弟却升学混文凭,一味追求享乐,不愿听课,这些冒牌学生约占大学生人数的半数,大有荒废教育之危险。

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很多人开始对现存的教育制度采取否定的态度,探索一种新的途径。近来人们经常提到“循环教育”(recur-renteducation)一词,就是一种改革方案。按照这种制度,上大学不受年龄限制,也不必经过严格的考核招生,毕业时也不必考学士、硕士等学位;可从职业到大学,从大学再回到职业,学习期限可长可短,长者达五、六年,短者只有几个月,学用可以结合起来。这种制度既能减轻学校的压力,又能满足多数人求学的要求。瑞典近年来中学毕业就业者多,直接升学者减少。由于实行工作四年以上者可免试进学的制度,因此斯德哥尔摩大学有百分之20的学生是年龄在55岁以上,更为奇者竟有86岁老妇人上大学读书。日本尚处研究阶段,未见诸实践。卷末附关东连络协议会第四专门委员会的试行方案,内有取消大学院、大学、短期大学以及专科学校的等级区分,通称中等以上教育;免试或简单的考核方法招生;加强中等教育,在中学结束全面的普通教育等项建议。

(益民)

***

《当代资本主义》,格·普·阿波斯托尔主编,罗马尼亚教育出版社出版,陆象淦等译,三联书店将出,476页。

本书是罗马尼亚一九七三年由教育部组织部分大学教授和社会政治科学院院士集体撰写的,旨在联系二次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来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它突破了一些旧的条条框框,敢于面对现实,以科学态度而不是教条主义地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课题。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本书给人以清新畅快的感受,而这却是一般同类书籍所难得做到的。

本书共十四章,题名如下:1.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武器;2.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学技术革命;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当前存在形式;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后时期的农业;5.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的状况;6.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积累和再生产;7.资本主义跨国公司;8.帝国主义之间的经济差距及其社会后果;9.资本主义国际贸易;10.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及其矛盾;11.垄断一体化;12.现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描述下的资本主义;13.不发达经济;14.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附录七篇:大事记,国际组织,军事条约,经济学小辞典,缩写名称表,统计表格,图表。

马克思的理论不是“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的教条”,而只是“提出了探索新现象的观点和方法论”。它绝非“不开放的和僵化的理论”;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绝非“感性的、空想的批判”。马克思是在不同于今天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创立经济概念体系的,而由于近年来“具体总和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在继续发生着”,所以“许多旧的概念已经不够用了”。我们的著作中,如果对一些问题,“过去和现在存在着争论和不同观点,那末,丝毫不足为怪,这乃是以各种观点的原则争论及其同生活的结合为前提的经济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

本书就通过不少生动事例,表明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实事求是,因为只有这样,所得出的结论才能较好地符合客观实际,才有较大的说服力。例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人阶级状况的看法一向分歧很大。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有它腐朽阴暗的一面,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给决定的,也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它的经济总的来说究竟是怎样的呢?书中表明,由于当代的科技革命使科学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有了相当大的增长。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则具有“具体的历史性”,并受“文明的环境,社会拥有的财富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制约。书中摈弃有关工人阶级贫困化的简单化说法和其他形而上学的解释,根据事实材料表述了如下论点,即由于劳动群众在不断斗争中取得某些成果,他们的“实际工资已经有了一定的增加”。与此相结合,还进一步阐释了劳动力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指出随着“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物质生产的条件发生了迅速的、实质性的改变”和“科学之变为直接生产力”,“脑力劳动在整个生产性劳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也同工人一样,参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他们同样受到资本的剥削。在此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广大知识分子和职员群众日益成为集体性生产工人的一个组成部分”。结果,“高度熟练水平的集体性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他们具有比过去的熟练水平低的集体性工人生产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由此,也就说明了在加剧对工人阶级剥削程度的同时,工资仍有可能获得一定提高的主要原因。

本书提到应该正确地对待某些科学学科,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笼统地把某些科学学科例如社会学、控制论和遗传学等说成是资产阶级的,但是这些学科,在其后来的发展中,作为前提,对某些众所周知的成果的取得曾作出实质性的贡献,或者是显得日益重要。”控制论对“科学技术进步来说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意义”,但过去“竟然对它采取不信任甚至批判的态度,以致严重阻碍了发展,造成了令人担忧的落后状态”。

本书着重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诸如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与积聚、兼并和跨国公司问题、国家决策中心的多样化、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在科技革命刺激下发生的改变,以及其他许多新的经济过程和现象。如果不对之“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就很难认清它的特点,也“无法理解它的发展的主要倾向”。

《当代资本主义》原著的出版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今天看来,引用的材料虽稍旧,但立论依然较新。书中论述的问题,有些我们也正在进行研究,惟尚处于探索阶段。书中鲜明表现出来的那么一种解放思想、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从事科研的学风,我们当前不是很需要的吗?(翟松年)

* * *

《埃米尔·左拉书信集》,亨利·密特朗主编,法国将陆续出版。

1865年4月11日,一个青年在给《费加罗报》的一封信的结尾写道:“我承认,我年轻,但是我有自信心。我知道,你们喜欢考验人,喜欢发现新的编辑人员。考验我吧!篮中之花,你们唾手可得。”写这封信的就是十九世纪下半叶誉满文坛的法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派首领埃米尔·左拉,当年他才二十五岁。他的这封信已收在法国的《埃米尔·左拉书信集》第一卷里。

左拉的书信集准备共出十卷,由曾编辑、出版《埃米尔·左拉全集》的亨利·密特朗所组织领导的、设在法国和加拿大的两个小组收集、编辑。计划每一年半出版一集,到1993年出齐。收信约四千封(据估计,左拉的信有一万五千至一万六千封,但显然不可能收集齐全)。

第一卷共收信二百二十封,是左拉在1858年至1867年间写的,这个时期正是左拉开始文学生涯的时期。

亨利·密特朗说:“左拉的信富有思想性,文风简洁朴实,信中情节很少涉及到他自己,而是更多地谈他的工作,谈他参加的战斗。因此,信件所描写的是一幅真正内心的画像。”

《埃米尔·左拉书信集》每一卷都有一篇序言,并附有传记注释、编年表和索引等。(姜)

***

施耐庵、罗贯中的《水浒传》的法译本,雅克·达尔译,法国“七星出版社”出版。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八日法国《世界报》刊出巨幅广告:中国文学杰作《水浒传》法译本出版了。

法国大学教授、作家兼《东方知识》杂志负责人埃蒂安布尔专为这个译本写了序言。书分上下两册,有明代绣像插图。用经久耐磨、不变质、不透明的圣经纸印刷,封皮是用镶金边的皮革制成。

广告说,“七星出版社”出版《水浒传》的目的是要使读者读到世界上最美的文章。“它是六百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戏剧保留节目的源泉,卓越的文学典范,同时也是民众起义的伟大教科书。”广告还说,书中以宋江为首的众多的传奇人物构成了中世纪中国的一幅光彩夺目的画幅。(王永红)

***

《和平的代价》(ThePriceofPe-ace),泰尔福·泰勒著,美国双日书店出版,17.50美元。

1938年9月英法德三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会中英法二国同意希特勒德国占领捷克德语区。这件震动世界舆论的大事,以及尔后在史学界所引起的注意,一直到现在还余波未息。尽管对慕尼黑会议有多种多样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英法二强国出卖弱小的同盟国,以换得虚假和平的那种儒怯行为,是永远被人们所谴责的。慕尼黑会议是屈从强权的典型例子,是一种惨痛的历史教训,对于英法那种言而无信,出卖朋友的背叛行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得到报应,真是罪有应得。

当年外交史上的主角,英国首相张伯伦虽然有的历史家只认为他是彻底的和平主义政治家,但这个“美名”也掩盖不了他是个吓破了胆而不惜背信弃义的资产阶级典型人物。他不择手段,以“挽救”和平,而事实则适得其反,挽救不成,反而把和平的世界推向战争,使人类又一次面临浩劫。“慕尼黑”三字在今天已成为一个不体面的用语,“绥靖”二字更为当前世界上的政治家所避不敢用的名词。

关于慕尼黑会议的史料及评述,过去已有不少著作,其中比较受到重视的,有1948年英国约翰·威勒-白奈特,1958年德国波里斯·塞罗苻斯基和1968年青年历史家凯塞·鲁平斯等人的著作。泰尔福·泰勒此书长达17084页,费时十年,是本空前的巨著。作者曾参加纽伦堡国际法庭审判纳粹战犯,是公诉集团的成员之一,因此具有丰富的亲身经验,加之他长时期从事近代史的研究,擅长整理文稿、审查和提供证据的律师的才能,从而保证了本书对慕尼黑会议的前后经过作出详尽无遗的记述。此书出版,颇受到欧美史学界的重视。(容)

***

《纯真如金》(GoodAsGold),约塞夫·海勒著,美国西蒙与修斯特公司出版,12.65美元。

美国畅销书之一,在纽约时报书评专刊畅销书栏中名列前茅。

约塞夫·海勒是美国文学中荒诞派大师之一,他的名作《军规第22条》,对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所作所为,有荒诞的暴露,有黑色幽默的讽刺,小说出版后,在国内外风行,我国的译本,不久亦将出版。

《纯真如金》是写美国官僚统治内幕的政治小说,用大胆的手法描绘华盛顿的领导人物,如影射总统约翰逊和尼克松的作为,说有一位总统终日无所事事,埋头写回忆录,预备卸职后赚钱。又以书中主人公模拟和中伤基辛格,说他是一个所谓犹太知识分子获得了有权势的非犹太人的信任,而打入权势圈子中去;并把他写成是个虚张声势、贪婪无餍、欺诈和冷酷无情的人等等,正象是海勒平日对基辛格的攻击一样。《纽约书评》说这本书“正由于在痛骂基辛格中给予这部作品以喜剧性的结构”,并说“海勒过去的作品,往往信手写来,难以收束,而且幽默与胡闹不分,但是《纯真如金》却收束到合理的轨道上来,顶得起二十年来名小说家的称号”。

本书首次印刷二十万册,这个印数在美国也是少见的。(容)

***

《1979年欧·亨利奖短篇小说》(Pri-zeStories1979:TheO.HenryAwards),威廉·阿伯拉罕编辑及作序文,美国双日书店出版,10.00美元。

本书为欧·亨利奖金获得者短篇小说集第五十九卷。编者在序文中指出一喜一忧的两种现象。喜的是本集中所选短篇小说“代表了相当规模的成就”;忧的是“很少读者会欢迎这些短篇小说”。

本书共选短篇小说二十一篇,其中十六篇都在发行数量极少的“小”杂志中发表,其它五篇,则自《大西洋》、《哈泼斯》及《纽约客》三种杂志中选出。被选作家中,亚当姆斯,哥尔德,欧茨,谢尔弗,夏芝五人系成名作家,其它均为新进作家,包括得奖者:戈登·维弗尔(《一本正经》原载《斯华尼评论》),亨利·勃罗米尔(《旅行故事》原载《纽约客》),及裘莉·海契特(《我想你,要你,爱你》原载《哈泼斯》杂志)。若干短篇中,显示复现幽默的传统,如安尼·李顿的《马可·Z-的激情》,帕特列西亚·谢尔弗的《我父亲的笑话》,和李·史密斯的《达茜太太在海滩上邂逅蓝眼的陌生人。》(容)

***

《记忆犹新》(InMemoryYetGre-en),艾萨克·阿西莫夫著,美国双日书店出版。

本书副题是“艾萨克·阿西莫夫自传,1920—1954”。

阿西莫夫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作家。他写作的范围极广,从莎士比亚到非欧几里得几何学,从圣经到冥王星,几于无所不写。他的科学幻想小说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他的著作已被译成三十种文字,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底亚语及世界语。阿西莫夫平均每日写六千字,有时写到一万字。

《记忆犹新》是他第二百部作品,是他的自传,叙述他随父母自俄国移民美国,成长为科学家,以及他如何写作《基础三部曲》和《夜幕》。他头三十年的成就等于几个人的一生作为。他显得有不平凡的思想,因此被称为“国家资源”和“大自然的奇迹”。

双日书店为纪念阿西莫夫第二百部作品的出版,将陆续重印他早期的科学幻想小说。第一卷《时间与土地的极限》,包括长篇小说《天空中的砾石》、《永恒的终极》和短篇小说集《广阔的土地》。第二卷《星球的囚徒》,包括长篇小说《如尘的繁星》、《空间的潮流》和短篇小说集《火星人的风尚及其它故事》。另外还将出版一种普及本,《艾萨克·阿西莫夫小说集》,内容包括科学小说及神秘小说。

荷顿·密夫林公司同时又出版了一本阿西莫夫的《作品第二百号》,内容包括为读者所欢迎的小说选集。 (容)

***

《节日》(GreatDays),唐纳德·巴塞尔姆著,美国法雷、斯特劳斯及吉劳书店出版,7.95美元。

这是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第六本短篇佳作选集。巴塞尔姆在美国,有的批评家认为他受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是美国的新小说派,但也有批评家认为他是实验派。总之,他的作品一变传统的写作手法,而有他一己特有的风格。当前美国有许多新起的作家都想学巴塞尔姆的写法,据说他是从海明威以来,有最多模仿者的一位作家。但是小说家狄安·约翰逊评巴塞尔姆此书为“精采得无法模拟,带着泰然自信、对事物题材予以新的深度,而且不加插图。我们希望他的模仿者从此落入茫然失措的混乱之中,因为现在人人该清楚,谁也不能象巴塞尔姆那样写作巴塞尔姆式的故事了”。

约翰逊还说,对巴塞尔姆的故事,你怎么理解都行,他也不在乎。本来写双关性寓言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令人有混乱之感,尤其一般人都认为寓言是不该引起混乱的。好处就在于巴塞尔姆所写故事,既使那些专在《纽约客》杂志中找寻可以逗乐的寓言、笑料和双关语等等的轻松读者,念来津津有味,也吸引那些爱思索、反复诵读和进行猜测联系等等的读者们。

约翰逊指出巴塞尔姆的对话,有其独创性,说起话来如梦呓,而且语带双关。这些话音代表男的,女的,充满希望或是默想的,既滑稽、悲惨,又俏皮,各个搭配得很紧凑。这说明巴塞尔姆的故事,都能相互配合,很象一箱精心选择的道具,由读者搭配使用,可以比全盘陈列起来要发挥更大的效果。

(容)

***

《不眠夜》(SleeplessNights),伊丽莎白·哈威克(ElizabethHar-wick)著,纽约兰登书屋(RandomHouse)1979年出版。

哈威克在美国文坛很有声望。她以文学评论著名,是美国有权威的书评杂志《纽约书评》(请注意,与《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不同)的编辑顾问,曾与已故诗人劳勃·洛威尔结婚。

哈威克新著小说《不眠夜》,只短短151页,但出版后,很受人注意。因她难得写小说,而这书女主角也名伊丽莎白,有点自传性,特别引起读者注意。

哈威克出生于南方肯塔基州,自幼即爱写作,后来到纽约哥仑比亚大学就读,也住过欧洲。现住纽约城西区,坐镇纽约文化界,因纽约西区是纽约文化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她的早年创作是1945年的《鬼样的爱人》,1955年的《简单的真理》。1962年她出了一本散文集《我自己的看法》。1974年出了散文集《诱惑与背叛:女人与文学》。

在这本自传性的小说中,情节不一定有头有尾,曲折引人兴趣。但她在书中介绍各种人物,性格刻划很深切,有男有女,背景不同。她显然是用生活经验,来写这部作品。她否认这是自传,但承认无论那个作家,免不了以本人生活经验做材料。《不眠夜》情节的线索与哈威克本人生涯相同:女主角出生于肯塔基,到纽约、波士顿、欧洲写文为生,现住纽约西区等。(鼎)

《苏菲的选择》(SophiesChoice),威廉·斯代朗(WilliamStyron)著,兰登书屋1979年5月出版。

美国南方小说家威廉·斯代朗自从于1967年出版了惊动文艺界与社会人士的《奈德·透纳的招供》(TheConfessionsofNatTorner)后,有十二年没有出版重要小说。这次的《苏菲的选择》的出书,又是美国文艺界一件大事。斯代朗于1925年出生于南方的弗吉尼亚州,于二十六岁时写了第一部小说《躺在黑暗中》(LieDowninDark-ness),一举成名。此后写过1953年的《长征》(TheLongMarch),1960年的《将此屋放火》(SetThisHouseonFire)。《奈德·透纳的招供》是关于一个内战时代黑人叛徒的故事,曾获1967年普列兹奖(PulitzerPrize)。

《苏菲的选择》化五年心血而写成。故事带自传性,有三个主角:一是年轻的叙述者(显然是作者本人),在所租住的屋中,遇到一个美丽的波兰妇女苏菲。苏菲是纳粹德国集中营的生还者,久经沧桑。第三个主角是一个纽约犹太人。这三个人——一个是美国南方高贵门第出身,基督教为背景的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一个是曾受纳粹迫害的波兰天主教徒妇女,一个是纽约的才华卓越的犹太人——所发生的三角关系悲剧,便成为本书的主要情节。

此书受到相当佳评,也将在英国出版,并已被选入《每月读书俱乐部》的本年七月推荐书目。本书又已由一电影制片商以五十余万元购得制片权。(鼎)

书讯

周舜武/益民/翟松年/王永红/姜/容/鼎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与警示
改编电影《远大前程》的多层主题探究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博弈——世界近代史经济初探
浅析玉米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玉米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中的列宁《帝国主义论》
问诊资本主义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