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摈
这些年来,“修养”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少见了。好象一提起它,就要沾“黑”变“修”似的。
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构成语言材料的词汇,同语言一样没有阶级性,它们本身是无所谓“红”与“黑”的。现代汉语中的“修养”一词,至今仍有积极的表现力,它所标示的语义,目前还没有哪个词能完全代替它,因而有它继续存在的价值。当它作为名词使用时,它标示人们通过学习与实践所达到的一定的造诣或水平,如“政治修养”“文学修养”等等;当它作为动词使用时,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水平,人们在某一方面进行的自我陶冶、锻炼、提高等等。古人有所谓“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的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有用的词,我们不能“因人废言”,而把一个颇有生命力的词语,人为地废除掉。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敢用“修养”这个词了呢?这是因为前几年林彪、“四人帮”为思想修养制造了许多混乱。他们把无产阶级的修养与剥削阶级虚伪的矫揉造作、与唯心主义的修身养性混为一谈,乱批一通。谁一讲修养,就要被戴上什么“地主资产阶级那一套”以及“孔孟之道”等帽子。在林彪、“四人帮”制造的这种混乱中,似乎一个青年人越是放怂、肆无忌惮,就越有“造反精神”;而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却成了所谓的“小绵羊”,搞“黑修养”。真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
青年时代,可塑性很大,是确立世界观、打基础的最可宝贵的时代。过去,我们在青年中大力倡导加强思想修养,对于培养一代新人,起了积极的作用。今天,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为“修养”恢复名誉。我们讲“修养”,就是要教育青年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践中,努力按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标准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进行刻苦的锻炼,使自己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精神风貌,以至举止谈吐,能符合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这既是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流毒的需要,也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