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大值周班的作用是不恰当

1956-08-16 02:35刘廉儒
中国青年 1956年20期
关键词:职责纪律手段

刘廉儒

校值日生或值周班制度在不少中等学校中已经实行很久了,对于这个制度的职责、作用、工作范围及具体做法,各有不同,后果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少数学校中由于对它的职责范围规定得恰当,又加上经常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得较好,所以一定时期内,在督促和帮助同学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建立良好的学习秩序,维持公共的清洁卫生,爱护公共财物,增强学生责任感等方面,都收到一些良好的效果。但这些作用是和经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分不开的,如果离开了经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企图单纯通过这一种制度来搞好学生的纪律,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据我个人了解,目前不少学校的领导同志,却不适当的夸大了这一制度的作用,把它当作“搞好纪律的关键,是贯切学生守则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责任感、荣誉感,树立共产主义道德的主要手段”,“培养学生自已管理自己的能力和加强组织观念的主要方法”。说法不一,总的是企图通过这一制度代替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把学生管好。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许多学校对校值日生的职责范围就规定得过于广泛,虽然像“这是什么先进经验”一文中所谈到的帮助淘米卖饭是极为个别的,但是,不恰当的要求校值日生做过多的甚至是他们力所难及的工作,却是普遍的。有的学校就要求校值日生协助行政贯彻每周中心工作,督促检查学习纪律,清洁卫生,甚至吃饭、走路、睡觉都要值日生负责。而且对于值日生给以很大的权利,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值日生权利高于一切”,“无条件地服从值日生”的不恰当的口号。这样就产生了不好的效果。

一方面对于担任校值日生的同学来说,由于工作职责过重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他们必须起早睡晚执行任务。在上课和自习时不能集中思想安心听讲和复习功课,做作业。正像有些学生所说的:“值日生干不起,越干越没底。”(指工作多做不完)同时,极值日生在执行自己的职责时,有权通过日志、记录板、黑板报、广播或是口头,对某个班或某一个同学进行批评和表扬。我们都知道批秤和表扬是学校全部教育的构成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这个手段是否能使用得很正确,使它在教育学生时发生良好的影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上的一个复杂的艺术,就今天的一般教师水平来说,还不见得都能完全运用得很好,如果把使用这一手段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学生,他们知识浅,经历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低,难免不出现滥施批评,乱加干涉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吃饭时不小心掉了一粒饭,就被批评为违反国家粮食政策,把不吃香菜的人当做小资产阶级意识浓厚的典型来批判,在睡午觉时看书,就是缺乏共产主义道德妨害集体。结果,非但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对学生造成一种压力,使他们提心吊胆,怕犯错误挨批评。

另方面,由于夸大值周班制度的作用,单纯使用这个制度来管束学生,解决学生学习纪律和生活纪律的问题,从而放松了经常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和班主任很少到班级中去,对学生的情况只靠校值日生的汇报作肤浅的了解,同时对了解到的问题又很少作具体分析,研究原因,加强教育,而是批评指责得多。这样有管无教的结果,在其一个时期确实也会出现一种所谓纪律良好,秩序有条不紊的情况,但是这不是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起来的自觉纪律,而是一种消极强制出来的假象,是极为不巩固的。如某校实行值日生制度已有两年了,表面上纪律还好,在上学期因考试临时停止实行三周,于是校内秩序大乱;而在从未实行过值日生制度的学校,由于他们注意了经常的教育,注意了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美德,真正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纪律。

总而言之,学校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任何一种好的品质和行为的形成,都必须是经过长时期的、多方面的教育的结果,也即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全面教育来实现的,就学校教育来说也是多方面的,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以及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制度纪律、尊敬教师,团结友爱等,都直接或间接的有不同份量纪律教育因素在内,只有积极的发挥这些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才能把学生培养好。同时,我们对任何一种工作方法或制度,都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适当的夸大它的作用,就会给工作带来损失。其实,校值日制度也就是学校教育上一个具体手段,如果行之得当,在协助教师维持学校纪律,督促同学爱护公共财物,保持清洁卫生等方面,是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的;但决不能用它去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推行这种制度的学校,应该认真研究及加强对这个制度的领导工作,适当地规定它的工作范围,正确地使用这一手段,特别是不能放松经常的思想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职责纪律手段
LNG安全监管职责的探讨
满腔热血尽职责 直面疫情写忠诚
徐钲淇:“引进来”“走出去”,都是我们的职责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纪律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各级老促会的新职责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美国家长怎样理解“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