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应有远大的理想和志愿

1955-08-16 03:14陈绪宗
中国青年 1955年10期
关键词:科系升学工科

陈绪宗

理想和志愿推动着人们前进

人都是向往着未来的。“我将来要作什么?”这是每个人从孩童时代起,都在考虑的问题。一个懂得事情的小孩子,看到汽车“嘟、嘟、嘟”地敏捷地开过去,他会羡慕开车的司机,愿意将来当一个汽车的驾驶员;当他看到路口的交通警威严地指挥着来往的车辆和行人时,他会想:将来当一个警察该多好。等到进了学校,他明白社会分工是很复杂的,到底将来作个什么样的人?这时他的考虑就更多了。可见,对于未来的幻想和志愿,是每一个青年都要有的,而且也是应该有的。

一定的理想和志愿,是人类生活的一定目标,是把人的生活引向前进的力量。一个人有了理想和志愿,生活就有了方向,生活的目的性就明确起来了,就会使他朝着既定的理想和志愿一步步前进。因此,我们是极力赞成青年有自己的理想和志愿的。

但也不能说,一切的理想和志愿都是可以把人引向生活的高度的。如果一个人只想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过一辈子温饱安逸的生活,并不想对国家对人民有什么贡献;那么,他的这种理想和志愿显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种人的灵魂显然也是很渺小的。另外一些人也想作一番大事业,但是,他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的痛苦上,借别人的劳动和血汗来养活自己;那么这种理想和志愿,就是非常丑恶的卑鄙的。像历史上的一切暴君,像卖国贼胡适之流,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虽然曾在历史上显赫一时,但他们终不免为万人所唾骂,成为遗臭万年的历史上的罪人。

我们提倡青年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志愿,但不是那种只图个人安逸享受,或是把个人的成就寄托在牺牲别人利益的基础上的理想和志愿,而是那种把个人的力量和智慧用来推动社会历史前进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的理想和志愿,是尽量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大事业的宏伟的理想和志愿。这是一种十分宝贵高尚的理想和志愿。有了这种远大、高尚、宏伟的理想和志愿。一个人就能变得更加勇敢和有力量,就能不断奋发有为地向前猛进,就能把自己变成为一个坚强有力和十分高尚的人,就能推动我们去作一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加里宁说:“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品质。凡是一个意志热烈和思想健全的人,决不能没有幻想。”加里宁所说的理想和志愿,就是指那些要求变革现实生活和作一番大事的抱负。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未来对于我们更加富有魅力,青年人对于未来自然抱着更加热烈的理想和志愿。而且也正是这些热烈的理想和志愿,才使今日的青年具有从来没有的蓬蓬勃勃的朝气和勇猛前进的力量。我们是歌颂这种远大的理想和志愿的,我们也是十分同情和热望青年有这种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

学生时代是长知识的时代,是摸索个人道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如果能够有着个人的理想和志愿,那就不仅使他有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即对眼前的学习也会起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他的学习就会不是单纯被动地向老师承受课业,而是有着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就会更加积极和主动,就会增强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这样,他就自然会比旁人要学得更好一些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志愿以后,学习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了。这个时候的学习,就会更加成为自觉的了。我们常说,要为祖国而学习,这是很必要的;但是只有这样一个笼统的目的性还不够。如果能够明确自己将来要作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劳动去为祖国服务;那么学习就会不同,就会有更高的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就会不仅在课堂上更专心地听课,有兴趣地钻研学科,而且在课堂以外,在课余时间,也会去阅读自己关心的书报杂志,获得课堂上所不能得到的知识。我们且不说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是这样学习的,只举眼前极普通的学生为例吧:河北北京中学有一个优秀学生,他在初中三年级时看了一本小册子,谈到原子能将给科学开辟

广阔的前途。加上这以前他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他就立志将来学原子物理,用科学为国家服务。这几年来,他除了注意基础课的学习外,对理工科非常注意,课外也关心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以致他的学习成绩非常突出。这是说明远大的理想和志愿对于空前学习的推动作用的一个例子。像这样的同学是很多的。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每个学生是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志愿的。青年团组织、学校教师,也应该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很好地确定自己的理想和志愿。

这样抹煞学生的志愿对吗?

学生应不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志愿,似乎没有什么争论,但实际上这种争论是存在的,实际上不赞成学生有志愿的人也还是有的。有些人虽然表面上并不反对学生有志愿,但碰到具体讨论升学志愿时,就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升学教育时,有些人把考工科和著名大学看作是“好高鹜远”、“个人名利思想”,把想考工科,看作是“赶浪头”,想考师范,又说是“假装进步”;……一个人选择了个人志愿,不是被人说“脱离实际”,就是被人说“个人主义”。这实际上是否定学生个人志愿,是变相地反对个人志愿。

由于存在这种现象,便在学生中造成一种压力,使好多学生不敢公开地谈志愿,很多人干脆就不想志愿问题了,他们抱着消极的态度,不管学什么,只要考上一个大学就算了。显然,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这样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这究际上是取消了学生选择志愿的自由,是对学生个人和国家都没有好处的。

存在上述错误现象,仅仅是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观点的错误吗?不是的。追本溯源,我们应该看到这是几年来在升学志愿指导上一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我们还记得,在去年的有些报刊上,就曾有过和上述错误观点一样的宣传。这种宣传把学生的正当愿望都说成是资产阶级个人“名誉”“地位”观念,说什么想考工科、愿意进本科、想上著名大学、愿到首都上学等,都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这种论调是十分错误的。为了扭转这种错误宣传的影响,为了鼓劢学生正确地选择个人志愿,为了帮助教师们正确地指导学生选择升学志愿,有必要公开批判这种错误的宣传。

既然学生可以有个人的理想志愿,正当的理想和志愿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更好地前进,那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升学问题上,就不应该否定他们有志愿。一般的中学生各方面都还幼稚,他们自然不可能很确切具休地知道祖国的需要,每一专业的重要意义,选择什么志愿更适合自己。因此,他们在升学志愿等问题上,即使有些不正确的看法,也是不足怪的。可以用正面教育的办法,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不应当不加分析,随便扣大帽子,甚而抹煞他们合理的想法。

我们国家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因此很多青年希望自己能够参加国家社公主义工业建设,希望学习工科,也是一种正常的趋势,而且是应当被鼓励的。当然,适应我国各项建设需要的各科系都是很重要的,如师范的招生任务在历年都是很大的,这就说明培养师资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迫切任务。我们在帮助学生选择志愿时,也应加以强调。为了照顾国家全面建设的需要,还要对其他如财经、政法、农林、俄文、休育等科系的重要性,也作必要的教育。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认识工科重要,其他各科也重要,学任何科系同样可以在将来对国家有所贡献,不能认为除了工科以外其他科系都值不得学。那些想考工科的学生,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而达不到学工的目的,就座该学旁的科系。但这是很明显的,学生志愿投考工科不能算错误,正像学生投考师范或其他科系不能算是错误一样。

专修科和本科都是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材,因此都要求招收质量较高的学生。如果有人轻视专修科那是不对的。但是本科学习的期限较长,如果学生愿意多学习一点知识面志愿投考本科,这决不能算什么错误,也正如学生因为愿意早些参加国家建设工作面志愿投考专修科不能算是错误一样。

学生愿意报考著名大学,也不能算作错误。著名大学不是捧出来的,这与无聊的有闲阶级捧名角不同,而是由它本身各方面的条件和历史上的成就得到的。历史较长,基础较好的学校就得到社会上较多的信任,这是自然的趋势,是无可非议的。想考著名大学,以便得益更多一些,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自然,我们应当使学生认识,如果考不上著名大学,就应该到其他学校安心学习,因为其他学校同样是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的。但不能因此认为想考著名大学就是资产阶级思想。苏联著名的莫斯科大学每年投考的学生都大大超过苏联国内其他大学,难道说那么多的投考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也都是“好高骛远”、有资产阶级的“名利观点”、“个人主义思想”吗?

同样,青年学生愿到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首都来上学,更是一种好的现象,绝不是什么错误。我们大概还没有忘记,过去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那里虽然也有大学,但是很多学生都不愿到南京去读书,大家讨厌它,因为那里有国民党的罪恶统治。这是反映了国民党的不得人心。今天青年们都愿意到北京来上学,这正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深得人心,全国青年向往中央,这是很好的事情。自然,如果所有青年学生都要到首都上学,那末首都的高等学校也无法容纳得下。但正确的办法也不是不恰当地反对学生投考首都高等学校的正确志愿,而是要全面地向他们解释,在考不进首都或其他大城市的高等学校时就应愉快地进入其他地方的高等学校学习;因为这同样可以学到知识,为祖国服务。

总之,在升学问题上我们只是主张,当个人志愿与国家需要矛盾的时候,青年学生成该放弃个人志愿,自觉地适应国家的需要。绝不应该去反对学生选择自己所希望的地点、学校和科系;如果担心投考志愿太集中,因而对学生正当的投考志愿加以片面的批评,实际的结果,就会是:接受“批评”而积极响应号召的,主要将是学生中的党团员和思想进步的积极分子,他们才肯带头不考工科,不考首都的学校,不念本科等等。这实际上就是动员比较优秀的学生从比较重要的学习岗位上撤退下来,而让位给思想和业务都较差的学生。只要

我们认真地思索一下,就不难认识到,这将无形中给国家培养建设干部的事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主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有利于或不妨碍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完全是可以有个人的利益的。学生选择志愿,如果在客观上不违背国家的利益,并且有助于他去发展国家利益;那就不仅不算什么错误,而且是非常正确的。就是学生选择个人志愿时,没有很好地照顾国家的需要。因而产生与国家需要相违背之处,那也不应该加以打击和讽刺,而是要明确地指出什么地方不对,耐心地向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适应国家的需要。

有人害怕学生选择了升学志愿后,将来在志愿未遂时,会不安心于专业学习,于是就不愿学生有自己的志愿。这实际上是“因噎废食”的作法。我们承认,学生的志愿与国家的需要并不是没有丝毫的矛盾的。这种矛盾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校的招生是按国家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的,而学生选择自己的志愿是自发的,是不可能作统一的计划的。这样就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专业投考的人数超过了需要,另外一些专业招不足需要的学生;再加上,我们今天高中毕业的学生数量、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大专学校招生的需要;这样,就不能不使学生的志愿和国家的需要,发生一定的矛盾,这样,就不能不使一些学生在升入大学时,必须改变他们的志愿,而适合全国的需要。但这个道理并非不可以使学生们信服,只要有关方面经常注意向学生进行升学指导的教育,到必要的时候,学生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原来志愿,以适应国家的需要的。我们决不能因为学生的志愿将来可能与国家的需要发生矛盾,现在就不让学生有什么志愿。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理的。

总之,对于学生的志愿,应该善于启发诱导,而不要乱加干涉;应该多做教育工作,而不要强迫命令。今天的学生比过去大有进步,从前两年统一分配的情况看来,绝大多数学生是自觉自愿地服从了国家的统一分配的。因此,应该有充分的自信,相信今天的学生是会循着国家需要的轨道前进的。

要正确地帮助学生确定志愿

学生确立自己的志愿,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并不是一进学校就可以确定的。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对于某一学科有了特别突出的兴趣,于是就有了终身愿意从事使用这门科学去工作的志愿。志愿和理想的确定,既然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因此就不能只是根据一时口头愿望来考察,而应根据一个学生长期的兴趣和学业成绩来考察;有的母校,为了帮助毕业生考大学,不足采用细致的实事求是的做法,而是简单地只用大会动员、学生之间互柏激动的心法来帮助学生选择志愿,这是很容易出岔子的。在毕业前夕,好好地帮助学生们确定志愿是必要的,但仍必须耐心地细致地去做,实事求是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沉去帮助他们,这样才可能使学生们选定的志愿真正适合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实际情况。

鉴于学生的理想、志愿对于学生的未来、以及现在的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同时为了使学生的理想志愿更切合国家需要,就不能把帮助学生培养志愿的工作当作一件临时的工作,等到学生毕业时才进行宣传教育,而是应该把它当做一件经常的思想教育工作来做,要经常向学生全面介绍国家需要,经常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外的研究参现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愿。我国的许多学校就是这样帮助学生的。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就成立了许多课外研究小组(如数学、化学、文学、地质、航空模型、无线电等)。这些小组经常通过研究、访问科学家和作家,进行科学实验等有趣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慢慢就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和爱好某种科学,因而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和志愿。这些经验是值得发扬的。

确定了理想和志愿,就确定了学生的一生的努力方向。这是学生自己的事,也是学校教师、青年团组织的事;为了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有远大理想和志愿的人,让我们认真地把这个工作做好吧。

猜你喜欢
科系升学工科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高考志愿填报: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抉择
学生选择文理科的标准
学生选择文理科的标准
别让熬夜毁了升学梦
升学啦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