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家过渡时期的总线路和巩固工农联盟

1954-08-29 02:54吴江
中国青年 1954年5期
关键词:重工业工人阶级工业化

吴江

在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当中,有利些同志对於工农联盟在实现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意义认识还不很够。大家知道,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取得人民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力量。毛泽东同志在革命的各个时期、经常教导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来巩固工农联盟,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巩固工农联盟为出发点,而不能无视或违背工农联盟的利益,否则,便不可能成就任何革命事业或国家建设事业。

为什么现在重新提出巩固工农联盟这个问题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天起,我们已处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如大家所知道的,我们要执行一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光明灿烂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总路线。用什么么来保证这条总路践的实现呢?只有依靠工农联盟这一强大的社会力量,依靠这个联盟的进一步巩固;怎样才能使工农联盟获得进一步巩固呢?也只有使这个联盟一时一刻不离开总路线。而是每时每刻都沿着总路线前进。

由於我国革命任务的转换,过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现在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目前时期工人阶级和农民结成联盟的基础和目的,也和过去不同了。在过去,我国的工农联盟是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农民争得人民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上,也就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领导农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而斗争的联盟;在目前,我国的工农联盟则是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之上,也就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领导农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为实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总路线而斗争的联盟。

过去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农民争得人民革命胜利的基础上的工农联盟,按其主要内容来说,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夺得政权,“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注一)。因而这种联盟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是改变反动统治阶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人所有制,而不涉及到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的所有制和一般资本主义所有制。农民在这个联盟中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换得了他们一向渴求的土地和自由,约有三万万以上的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约七万万亩土地,而且免除了过去偿付给地主的每年不下一千亿斤粮食的地租。

现在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的工农联盟,按其主要内容来说,是为了巩固已经争得的人民民主专政,“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注二)。因而这个联盟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即不仅要改变一般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也要改变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的个人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合作社集体所有制,在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个联盟按其社会经济内容说来,要比过去的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了。农民在这个联盟中,是要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为实现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斗争,大力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逐步地深刻地改造自己,改造自己作为小私有者的经济本性和阶级地位,由个体农民成为集体农民,和工人阶级一道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大全摆脱贫困的状况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必须认识:发掘工农联盟这一社会衰朽势力反抗的社会力量,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有人说:工农联盟这一社会力量在我们这里过去早已经找到了,因为我们找到了这一力量,所以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既然如此,现在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好重新提起这个问题呢?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革命任务转换了,各种条件发生变化了,工人和农民,特别是农民本身的情况也发生变化了,我们的工作也就不能再和过去别样,或只满足於过去的成绩,而必须好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之上,按着新任务、新条件、新新情况来从各方面开展工作,以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盟这一社会力量,使得这一力量强大到足以克服阻碍国家总路线实现的一切社会衰朽势力,达到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

巩固工农联盟的决定环节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以便逐步以新的技术来改造和提高农业,这是目前时期

工农联盟的新的经济的基础。因此,巩固工农联盟的决定环节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张工业化。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并不是通常的工业化,而是以发展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我们所说的工业领导农业,也不是通常的帮助农业,而是要使农业的面貌整个地改变过来;但这种领导样式,只有通过发展重工业才能做到。

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发展重工业为重心,就是考虑到迅速推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也考虑到按社会主义原则迅速发展农业的需要。对於农业的需要,有些人从表面上看问题,以为首先发展花钱不多而又能马上生产出东西来供应给农民的轻工业,比发展投资很多而又不能马上生产出东西来的重工业,对农民更有利些。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其所以不正确,就是因为这种意见完全没有看到农业生产如果仅仅依靠於现有的落后技术(古老的农具,自然肥料,耕耘靠人、畜力,无力采用新的耕作制度等),已经不能前进多远了,它的发展是受到很大限制的,不但受到限制,长此下去,还有因农村中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发展而遭受破坏的危险。要摆脱这种状况,只有用新的技术(拖拉机及其他农业机器、化学肥料、电力等)把农业重新装备起来,即进行一个生产上的技术革命,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彻底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集体化(用大机器耕种土地和从事其他农活,大大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才会感到实行全盘集体化的需要,抛弃生产资料私有制度)。而要做到这一步,就只有依靠重工业。因为生产生活资料的轻工业一般只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不能适应农民生产改革的需要,只有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重工业,才能满足农民生产改革的需要。

斯大林对於这一点曾经说过:“有些同志认为,要巩固结合,就必须把重心从重工业移到轻工业(纺织品),以为纺织品就是基本的可以完成保证‘结合的工业。同志们,这是不对的,这是完全不对的。……我们需要结合并不是为了永远保存阶级。我们需要结合是为了使农民接近工人阶级,改造农民,……究竟要怎样改造农民呢?改造他们首先和主要的要靠新的技术,靠集体劳动。……谁认为只要供给纺织品就能保证结合,而忘记在集体劳动基础上改造农民经济的五金和机器,谁就是要永远保存阶级,谁就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而是农民哲学家。”(注三)

现在大概谁也不会否认:苏联的农业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农业,苏联农民的生活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苏联是把国家建设的重心放在重工业方面。苏联从一九二九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到一九五二年期间,用於基本建设和添置设备的投资,约百分之六十四用於重工业,其余才用於轻工业、运输业和农业。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是保证了农业和轻工业等的大发展(轻工业的发展同样要依靠重工业供给大批机械的)。

苏联农业在社会主义重工业的援助下,现已拥有八千九百五十个机器拖拉机站,这些机器拖拉机站集中着各种各样效能强大的农业机器,使得苏联农业成为世界上机械化水平最高的、最充分地利用着现代农业科学新成就的最先进的农业。社会主义重工业正在不断制造出各种类型的新式机器,不但已经制造出适用於做高棵作物(小米、玉蜀黍、向日葵等)和低棵作物(蔬菜、块根作物等)的各种耕作、收割、运送等工作的新机器,而且正在大批制造出用作运肥、施肥、排水、切草、垛草、挖掘的新机器,以代替农业生产中的费力劳动,使农业生产过程进一步机械化以至全盘机械化。

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也就为我国农业的强大发展带来了先声。我国农民也完全能够认识到国家重工业对於发展农业的巨大意义。那种认为农民不能了解重工业对於他们的好处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问题是要我们着重地向农民解释这一点。

由此可见,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减缓了农业的发展,减少了农民的利益,恰巧相反,这样做的结果是加速了农业的发展,增进了农民的利益,因而也就增进了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友谊,巩固了工农联盟。

当然,我们这样重视重工业在巩固工农联盟中的地位,并不是、也不能轻视轻工业的地位。由於农民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购买力日益提高(我国农民和全国人民的购买力,一九五三年比一九五二年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左右),并日益增长着改善生活的愿望,为了获得农民对发展重工业的支持,必须与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同时,相应地发展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以适当满足农民生活上的需要。不注意到这一点,也将会严重损害工农联盟的利益。不仅轻工业,地方小工业和手工业也必须给予应有的注意。我国农民现时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手工业产品约占到百分之六十、七十,有的竟达百分之八十。在目前国营大工业的力量还不充足(重工业在最近数年内暂时还不可能生产出大批农业机器供给农民)的情况下,地方小工业和手工业在协助国营大工业联系农业方面,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巩固工农联盟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目前时期巩固工农联盟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所要解决的工农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就是要在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下,即保证社会主义工业优先发展并居於全部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的条件下,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来逐步地改造农业,使农业由规模狭小的落后的个体农业进到规模巨大的先进的集体农业,在农业中采用拖拉机和其他农

业机器,采用化学肥料和科学耕作法,藉以提高农业生产,保证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保证工业化专业的发展,并使农民生活逐步地普遍地提高。这也就是把社会主义工业与个体农业经济结合的形式逐步地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与集体农业经济结合的形式,使工业和农业的结合是安置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同基础之上,以求得工农业的共同高涨。只有建立在这一种工农经济结合基础上的工农联盟,才能是充分巩固和持久的,也只有使工业和农业向着这种新的结合形式发展,才能使目前的工农联盟不致脱离总路线,而是沿着总路线前进;并且,也只有这样的工农联盟,才能最强有力地保证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的进一步巩固和国家过渡时期总路践的彻底实现。

有人怀疑:中国农民人数如此之多,生产又如此分散落后,而且农民本身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势力,要每日每时地生长起资本主义来;这样的农业有改造的可能吗?工农联盟果有进一步巩固的希望吗?

我们对於这个问题的答复必须是肯定的。其根据:

(一)是有以工人阶级为首的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这就是说,我们国家完全能够从上而下地发动农民进行这一伟大的改造事业。

(二)是农民在工人阶级领导下获得了解放和土地,因而能够相信工人阶级领导的正确性。农民是劳动者,工人阶级和农民有共同的利益以及贫农和中农有共同的利益,这就是大家都力求或希望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这就是说,农民群众完全能够从下而上地直接赞助和支持对於自己所实行的这一伟大改造事业。

(三)是我们党在农村中采取了正确的、系统的、足以保证这一改造的政策,并且为此采取了最为健全的、能促使千百万个体农民自然而然地不勉强地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政策就是依靠贫农和中农的巩固联盟,逐步发展互助合作,限制富农剥削。这条道路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农庄)。

这些条件又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的领导和农民本身具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

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农民本身能不能够自发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者自发地“组织起来”呢?绝对不能够的。因为农民是生产资料私有者和农产品的出资者。没有工人阶级领导,按其自发趋势必然不能避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就是少数人发财,多数人贫困和破产)。

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农民能不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对自己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呢?绝对能够的。因为农民本身同时又是劳动者,经过工人阶级引导,可以而且愿意走上社会主义,而抛弃资本主义。

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农村中的主要问题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问题,这反映了具有劳动者和私有者这两重性质的农民本身的情况。改造农业就是要领导、协助农民解决这个问题。从农民是私有者这一性质产生的农民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以及由这种自发势力所引起的农民和工人阶级间的矛盾,是不是说明这一改造事业的困难呢?无疑地是说明这一改造事业的困难。不克服农民的这种自发势力,不解决农民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我们就不能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能在我国建成全部巩固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完成这一改造事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认识这一点是完全必要的。

但这里必须弄清楚:所谓农民(主要是中农)的自发势力,就是农民中的盲目的资本主义倾向,它随时随地产生着资本主义,但它本身毕竟不能叫做资本主义。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中农常有剥削的倾向或已有轻微的剥削,但他们本身并不等於富农。偶然倒卖过少量粮食和以一般利息出借粮食给别人的农民,也并不等於投机的奸商和高利贷者。我们对待农民的自发势力,实际上就是和中农的关系问题。斯大林说过:工人阶级和农民间的矛盾是联合之内、联盟之内的矛盾,这种矛盾是能够缓和并且顺利地解决的我们对於农民的自发势力,对於这种势力和社会主义势力间的斗争,也就必须把它当作联盟之内的问题来处理,而不能当作联盟范围之外的问题来处理,必须从巩固联盟出发,进行斗争,克服其自发势力,从而达到巩固联盟的目的。

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当然能够;只要我们能够认识上面所列举的条件,并且把这些条件充分地运用起来。我们的办法就是:除了必须十分注意加强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工业对於农民的领导(这是决定的因素)以外,在农村中必须贯彻执行党在目前时期关於依靠贫农和中农的巩固联盟,逐步发展互助合作,限制富农剥削——这一系统的政策。农民既然是不能剥夺的,又必须加以改造,那末唯一的道路就是发展互助合作运动,这是改造农业和克服农民自发势力的根本方法。这种方法的健全性质表现在:根据现时的各种条件和农民的觉悟程度,采取自愿原则和逐步过渡的形式,经过说服、示范、帮助等工作,使农民从实际经验中认识到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及对自身的好处,从而一步一步地提高农业合作化的程度,自然而然地不勉强地逐步改变农民的私有制,使农民在进到完全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的时候不感到突然,避免由於突然变化所可能引起的种种损失。另一方面,辅之以发展农村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执行国家对於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收购政策,从商业方面、借贷方面及农产品出资方面限制农村资本主义因素的活动,加强农民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计划的联系,促进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发展,从而在生产合作的基础上,顺利地克服农民的自发势力,限制直至消灭农村资本主义,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们在农业中采取这种改造政策和改造办法,毫无疑义,将使我国农业的发

展能够和国家工业化的要求相适应、相衔接,求得工农业的共同高涨;而工人和农民在彼此密切支援、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必将日益巩固他们之间的联盟,发展他们之间的友谊。

加强工人和农民的日常联系

为了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在目前时期,除了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外,还必须注意加强工人和农民的日常联系,加强关於工农联盟的教育。

解放以来,我们关於加强工农日常联系方面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毕竟工作得不够,所以至今在有些工人和农民中,还存在着某些对共同事业认识不足或相互之间了解不够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注意,将会影响今后工农关系的进一步密切。

例如,由於我们在农村中对国家工业化和工农联盟的宣传不够,有些农民不了解工业化、工人的劳动和生活的真实情况,误认为工人的工作清闲,工资太高,生活太好,不了解工人常年紧张劳动,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也比农民大得多;而且工人的收入(工资)只拿到这种价值的很小部分(不像农民除缴农业税外,一切收入都归自己);同时城市生活开支较大,工人自己又没有生产资料和副业收入,所以现在工人的生活实际上并不算宽裕。有些农民甚至农村工作干部还误认为国家开办工厂只是靠农民拿钱,因而担心国家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会使农民“负担不起”,不敢向农民宣传国家工业化,而不了解国家工业化固然需要农民大力支援,农民在这方面也必须担负起应有的光荣的责任(主要是踊跃缴纳农业税和把粮食棉花及其他重要农产品卖给国家),但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是依靠国营企业自身的积累(如一九五三年的国家预算中,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缴纳的税和利润占百分之五十九点七九,农业税只占百分之十四点五六)。我们国家开始工业化事业,不但没有采取加重农业税、降低农产品价格和提高工业品价格的政策,正相反,是采取了稳定农业税、保持农产品的合理价格和逐步降低工业品价格的政策。所以国家工业化事业不但完全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也完全符合农民的眼前利益,只要这一事业日益发展了,农民所获得的利益也必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由於我们在厂矿中对农业的重要性和工农联盟的宣传不够,也有个别工人对农业和农民的认识不足,只看到农业的落后方面和农民的自私保守方面,而不了解农业和工业的正确关系,工业不能脱离农业的基础而单独前进,不了解农民固然有其自私、落后的方面,但农民的主要方面是革命的,是能够跟随工人阶级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的,农民无论过去、现在和今后都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工人阶级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光明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取得农民的赞助,不领导农民共同奋斗,是完全不行的,但要取得农民的赞助,工人阶级必须首先积极帮助农民,并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影响农民。有些工人不了解这些道理,所以对农民曾采取不好的态度,在农民面前抖威风,盛气凌人;甚至有少数工人在农村中囤粮、买地、放债、作投机生意,因而引起了农民的反感和不满。

以上这些,也许有人认为都是些小事情、小问题,因而值不得去注意。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因为这些同样是有关工农联盟的问题,是有关工农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相互友爱的问题。当然不能认为这些问题在目前巳达如何严重,事实并非如此,但必须认识,如果放任这些问题的存在而不加以纠正,其结果将会妨碍工农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同时也会予少数心怀不满的分子以挑拨工农关系的机会。

因此,我们的任务是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增进工人和农民的日常联系,向工农群众进行关於工农联盟的教育,使全体工人和农民都懂得工农必须互相支援、国家总路线完全符合工农的利益、工农利益完全一致等道理,使农民懂得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的领导,使工人阶级懂得必须在国家建设中和日常行动中起模范作用等道理,使工农之间更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相互友爱。

(注一)、(注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六五九页。

(注三)斯大林:《关於联共(布)中央七月全会的总结》,见《学习译业》一九五三年第十二期。

猜你喜欢
重工业工人阶级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