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024-05-19 21:45中华中医药学会微信公众号
江苏中医药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药

1 通心络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取得重要突破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联合全国124家临床中心,遵循国际标准开展了3797例通心络治疗STEMI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在西医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载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改善急性心梗患者预后。

2 针刺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妊娠呕吐等难治性疾病获得疗效证据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成都中医药大学李瑛教授团队开展了针刺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3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结果表明针刺能显著降低UAS7得分,改善患者荨麻疹症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效科教授组建中西医国际合作团队,开展了针药结合治疗中、重度妊娠呕吐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针药结合不但能够增强疗效,且可以减少化学药的用量,达到减轻副作用的目的。

3 血塞通软胶囊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结局获得证据

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院士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孙晓波教授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高颖教授团队联合21个省市67家单位的中西医临床专家共同开展了“血塞通软胶囊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卒中患者3072例。研究证实,对于缺血性卒中发病后14天内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软胶囊可显著改善患者在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结局,且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4 化湿败毒散、片仔癀等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被揭示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等以化湿败毒方为研究对象,采用整合药理学策略,围绕抗病毒、抗炎两个关键药效途径,深入解析了源于化湿败毒方的活性成分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作用靶点及作用途径,明确了化湿败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7种成分、5个靶点、2条途径”的“团队协同”作用机制。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团队基于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物探究了片仔癀抑制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片仔癀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致癌物诱导(AOM/DSS)及Apcmin/+两种结直肠癌小鼠模型结直肠癌的发展,能够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益生菌丰度、降低致病菌丰度、促进保护性代谢物生成,进而修复肠黏膜屏障,抑制致癌和炎症通路。

5 黄芪甲苷、辣椒素等中药活性成分的部分药效机制被首次解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刘霞教授联合西南医科大学段大跃教授,采用化学生物学技术,首次发现黄芪来源活性分子HHQ16特异性结合并降解lnc4012/9456、拮抗G3BP2/NF-κB信号传导治疗心衰的全新机制,为心衰治疗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候选药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刘成研究员团队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陈红专教授团队率先解析TRPV1-SARM1互作在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脏炎性过程及其纤维化形成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同时陈红专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虞志华教授团队揭示辣椒素通过激活TRPV1改善小胶质细胞代谢稳态和炎症调控的新机制。

6 空间代谢组学等新技术助力中药复杂体系物质基础解析

中国药科大学李萍教授和李彬教授团队突破中药复杂化学成分空间分布成像技术瓶颈,系统构建了基于质谱成像的空间代谢组学新技术,高灵敏、高覆盖、高分辨解析中药复杂化学成分空间分布异质性及其体内外空间代谢规律,揭示了桔梗皂苷等中药活性成分组织分布、代谢累积、合成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定量可视化阐释小檗碱等中药活性成分在机体组织器官微区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代谢规律。天津中医药大学孙成鹏教授团队整合亲和色谱、生物素标记、靶向代谢组学等技术,构建复合式靶点“垂钓”研究策略,以中药活性分子为探针,揭示蟛蜞菊内酯、木犀草素、泽泻醇B等中药活性成分调控GSK3b介导NF-κB和Nrf2信号通路缓解炎症介导的急性肺损伤和肾损伤的作用靶标—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

7 网络医学揭示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疗效的共性机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甘晓博士与北京交通大学周雪忠教授团队联合美国东北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中美多学科团队,研究建立了基于网络医学理论的中药症状临床疗效预测及机制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中药药症关系及其临床疗效可通过中药与症状在蛋白质网络上的拓扑邻近关系进行阐释,并通过真实世界临床数据验证,首次探索建立了解释中药对症治疗科学原理的方法,对揭示辨证论治临床疗效的共性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8 中药多维度核酸数据资源平台推动分子生药学研究数据共享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团队与多家单位合作,在已发布当前全球最大的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库(Plant Biotechnology J,2022)基础上,整合了来自药用植物的462个核基因组以及2434个样本的转录组,构建和发布了中药多维度核酸数据库,以及基因结构、序列、功能注释和相关分析工具,为药用植物核酸数据资源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信息平台(https://www.bic.ac.cn/IMP/#/)。

9 多单元传递和信息融合为中药大蜜丸制造数字化提供解决方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志生教授团队建立了“以性味关键质量属性智能辨识为核心的中药智能制造质控指标体系”“以在线检测传感器-制造过程智能建模为核心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和“以信息融合-多元过程能力智能评估为核心的中药智能制造能力评价体系”,为中药智能制造提供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以传统大蜜丸品种为先行示范,创建我国首条大蜜丸智能制造生产线,完成产线智能化升级。

10 中药监管科学体系初步构建及转化应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及监管事务团队为适应新时期中药传承创新使命和监管需求,主动采取创新举措,首次定义并阐述中药监管科学(TCMRS)科学内涵、战略重点和关键路径。TCMRS作为新兴的中西医药融合科学,聚焦创新研发符合中药特点的新工具、新标准和新方法,用以评估受监管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获益风险等性能,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跨学科联合的TCMRS研究者联盟工作机制与转化机制,发展中药监管科学的创新体系、转化体系、学科体系及国际协调体系,突破中药监管领域的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问题,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药特点、全球领先的中药监管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摘自中华中医药学会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药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刘排教授简介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