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虚痰浊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思路探析

2024-05-19 21:45苏凌云
江苏中医药 2024年4期
关键词:痰气反酸咽部

苏凌云 王 静 王 威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咽喉等部位引起不适感和/或并发症的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除了典型的烧心、反流等食管症状外,还可出现咽部黏着感、灼热感、紧迫感、瘙痒感、异物感等食管外症状,统称为咽异感症[1]。目前我国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的发病率尚无明确统计,步光奎等[2]对232例老年GERD患者调查发现,食管外症状的发生率约为52.59%,以咽喉异物感最为多见,占比高达31.97%。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反流物中胃蛋白酶的刺激以及咽部黏膜损伤有关,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要手段,但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并未从中获益[3]。

中医学对于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并无统一的认识,由于GERD患者症状各异,当以反酸、反流为主症时可归属于“吞酸”“吐酸”范畴,当以烧心、胃脘不适为主症时可归属于“嘈杂”范畴,当以咽部异物感、黏着感等为主症时,便可归属于“梅核气”范畴。胃气上逆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而充足的胃阴是实现“胃主和降”功能的物质基础。若胃阴不足,则腐熟水谷失能,停滞中焦,化湿成浊,随胃气上犯食管、咽喉,凝聚为痰,故痰浊为本病的病理产物。本病虚实夹杂,治疗上应兼顾甘凉濡润以扶正,理气化痰以祛邪,标本同治,诸症方安。现将临证体会介绍如下。

1 病机责之胃阴不足、痰浊上泛

1.1 阴虚气逆,咽喉失养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就二者的生理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脾以升清为健,胃以和降为宜,脾胃阴阳相合,升降相因;另一方面是胃本身也有阴阳之别,胃的功能既依赖阳气的温煦来受纳、腐熟,又依赖阴液的濡润来通降、传导。

胃的润泽依赖胃阴,譬犹流水之于土壤,胃阴在腐熟水谷的同时,也可润泽口腔、咽喉、食管及肠道,实现饮食物的通降下行。若因嗜食辛辣燥热之品,胃肠热结,津枯液燥;或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日久生热,煎灼阴液;或因作息失调,耗伤肾阴,肾水亏虚,胃失濡润,胃火亢动而上逆[4],皆可致胃阴亏耗、胃失和降,出现嘈杂、吞酸、呕逆等症。若胃中燥火持续上攻肺脏,熏灼肺阴,则咽喉失于濡润,出现声音嘶哑、咽干咽痒等不适。

研究表明,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通过降低食管括约肌的张力、延迟胃排空、刺激食管内的感受器、增加胃液分泌等多种机制引起或加重胃内容物的反流[5],从而刺激咽喉部黏膜而产生不适,喜好甜食、腌制食品、烤制、辛辣食物、咖啡、酸性饮料、冷饮、肉类食物为主的人群GERD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6]。作息不调、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已成为GERD发作的常见诱因,临床中患者虽多表现为肝郁气滞、脾虚湿热等证型,但胃阴不足已成为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病机。

1.2 痰气交阻,咽喉不利 “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7]咽喉及食管作为“饮食之道”,应以降为顺,以空为用,降与空是保证食道畅通而完成吞咽和传送食物的生理基础。痰滞中焦,阻碍气机运行,影响“饮食之道”向下排空,出现吞咽不利、咽中如有物梗阻。

《万病回春》[8]指出:“梅核为病,大抵因七情之气郁结而成。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遂成此症。”由于思虑过度、饮食不节等原因损伤脾胃,或因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而横逆犯脾,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调,水谷精微难以输布而停聚成痰。痰浊存于体内,困遏脾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痰气搏结,阻碍咽喉,使咽喉气机不利,而产生黏着、梗阻等不适感。同时,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阴津难以抵达咽喉,咽喉失于濡养亦可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中医所述之“痰”与呼吸道、消化道中黏液类物质分泌的异常增多有关,正常情况下黏液上皮细胞、黏液腺分泌以黏蛋白为主要成分的黏液具有润滑、保护上皮组织的作用。但在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下,咽后壁黏膜充血、肥厚,黏膜下结缔组织淋巴滤泡肥大、增生,黏液腺分泌黏液增多、增稠,甚至出现咽喉部肌肉高度紧张,自觉咽喉部逼仄或有压迫、异物感等症状[9]。另有研究发现,痰邪致病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黏附分子的高表达有关,这类细胞因子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的黏附,继而引起气道黏液的旺盛分泌,并参与炎症细胞的黏附及跨内膜迁移,与“痰性黏滞”的特点极为相似[10]。

1.3 阴虚痰浊相兼致病 一般认为,阴虚意味着全身津液亏少,故不应见痰饮水湿;而痰饮水湿泛滥者,多阴邪内盛,易伤阳气,故不应兼见阴虚。实则不然,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11]中提道:“火为痰之本,痰为火之标,而其阴虚。则又为致火致痰之本矣。”阴虚痰浊是虚实相兼的证型,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阴虚与痰湿同属水液代谢障碍,一身上下之阴血津液,运行失常而聚则成痰浊,既有痰浊形成,则影响阴血津液运行而致阴虚。此类患者既会因胃阴亏虚、失于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反酸烧心、咽干口渴、食欲下降、食后饱胀、大便干燥等症状,也会因痰浊阻于食管、咽喉而出现咽中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闷等症状,并常因劳累、饮食不慎而加重。

2 治疗当以甘凉濡润、理气化痰

2.1 甘凉濡润以扶正 胃与肺的关系密切,《灵枢·经脉》载:“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两者在经络上相通,故在生理、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治疗上注重肺胃同治,兼顾肺胃气阴。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用于治疗胃中阴津枯燥、虚火上炎之证。叶天士在此基础上提倡“宜用甘药以养胃之阴”,以沙参代替人参,扁豆代替半夏,酌加玉竹、天花粉、蔗汁等甘寒之品,大养胃阴以清肺热。《临证指南医案》[12]云:“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相较于辛开苦降法多用香燥理气之品,叶天士倡导的甘凉濡润法从胃腑喜润恶燥的本性论治,更注重顾护正气,但不宜用苦寒之品清泻肺胃虚火,恐过用化燥伤阴。

叶天士甘润养阴治法虽与当时温病肆虐的时代背景有关,但仍对现代中医治疗脾胃病有着深远影响。王彦刚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咽部不适的患者多从“浊毒”理论出发,认为浊毒黏滞,性热伤阴,最易侵袭胃腑,郁热上犯,煎灼咽窍,出现咽部异物感等症状。同时,胃阴亏虚,虚易招邪,则症状反复,迁延难愈[13],宜在治疗中将清宣肺胃郁热、养护肺胃阴津作为核心治法,多用麦冬、石斛、天花粉等甘寒淡渗之品,益胃生津又防滋腻碍胃,若虚火内热之咽喉肿痛者还可加用玄参[14]。

2.2 理气化痰以祛邪 GERD导致咽喉部症状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大多按慢性咽炎或咽神经官能症诊治。而中医学认为,梅核气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病因以及治疗具有一致性,故治疗本病可参考梅核气之理气化痰等治法。

《景岳全书》[15]曰:“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说明痰的本质不过是郁滞、停积的津液,治疗痰证,关键在于恢复人体水液代谢的秩序,因此治疗该病主要从理气、化痰两个方面入手。《金匮要略》中所提到的半夏厚朴汤为治疗梅核气的常用方剂,现代药理学认为,半夏厚朴汤具有改善抑郁症状、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促进胃排空等多重作用,在治疗情绪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效果可观。同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记载的四七汤、《古今医鉴》所记载的行气散等皆可导痰开郁、清热顺气以治疗咽部异物感。

临床上仍多以《金匮要略》中辛开苦降、化痰散结之半夏厚朴汤为主方加减治疗,但有医家发现临床乏效者常有。刘志雄认为本病除痰气郁结证外,还有以咽部干燥灼热、痰少而黏为主证的肺胃阴虚证以及伴见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状的肾阴虚证,前者以麦门冬汤合桔梗汤取效,后者以六味地黄汤合桔梗汤取效[16]。王邦才教授则认为,咽部哽咽感可由肝阴不足或气阴不足后痰气郁结所致,治疗上标本兼顾,并以滋阴清热为主,佐以理气化痰之剂[17]。陈仁寿教授认为,情志不畅、嗜食肥甘、烟酒无度是梅核气的常见诱因,七情郁滞则痰气交阻,饮食燔炙则虚火灼阴,故在此病因病机的指导下自拟厚朴紫苏汤以行气化痰、养阴利咽,疗效显著[18]。

3 验案举隅(王静主诊)

顾某某,男,43岁。2022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反酸烧心间作2年余,伴声音嘶哑1月余。患者2年余前因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出现反酸烧心间作,时有腹胀嗳气,大便1~2日一行,排便欠畅,有吸烟史10余年,于当地医院查胃镜提示B级食管炎,后遵医嘱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瑞巴派特片2个月后症状缓解,继而减量至停药。近期患者上述症状再次发作,1月余前出现声音嘶哑,故至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刻下:反酸烧心间作,食后尤甚,伴声音嘶哑,自觉咽部堵闷,频繁清嗓,偶咯吐白色黏痰,喜嗳气,晨起口苦口黏,食欲不振,心烦多梦,大便1~2日一行,排便欠畅。舌红少津、苔微腻,脉细滑。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咽异感症;中医诊断:吐酸(胃阴不足、痰浊上泛证)。治以滋阴和胃、化痰降逆。方选半夏厚朴汤合麦门冬汤加减。处方:

清半夏12 g,厚朴10 g,茯苓12 g,生姜6 g,紫苏叶10 g,麦冬12 g,浙贝母12 g,海螵蛸12 g,陈皮6 g,佛手10 g,石菖蒲6 g,郁金6 g。7剂。每日1剂,水煎150 mL,早晚温服。

2022年11月25日二诊:患者反酸烧心症状减轻,便秘好转,质干,咽喉堵闷感缓解,自觉较前轻松,但每于沾染烟酒及进食辛辣肥甘后症状加重,频繁清嗓,患者夜间觉心中烦热,予初诊方加栀子10 g、知母6 g,继服7剂。嘱患者清淡饮食,忌烟酒。

2022年12月2日三诊:患者诸症均较前明显好转,咽喉舒畅,但觉咽干口干,饮水不得缓解,予二诊方去厚朴、浙贝母、海螵蛸,加柴胡10 g、玉竹10 g、天花粉12 g、生地黄12 g、桔梗10 g、木蝴蝶12 g,继服14剂。

2022年12月16日四诊:患者诉咽喉不适感消失,声音洪亮,食欲渐佳,睡眠安稳,继予三诊方对症加减以巩固疗效,并嘱患者调畅情志,规律饮食。

停药半年后随访,患者诸症皆安。

按:本案患者为中年男性,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生湿热,阻滞中焦,胃失和降,则见反酸烧心;情绪紧张焦虑,肝气郁结,日久化火,则见口苦口黏;肝火横逆犯胃,煎灼胃阴,则食欲不振,大便干结;长期吸烟,燥热耗伤肺阴,肺失滋润,清肃失司,气逆于上,痰气交阻,则见咽部堵闷,咯吐黏痰。结合患者舌脉,可诊断为吐酸,证属胃阴不足、痰浊上泛,治以滋阴和胃、化痰降逆,方选半夏厚朴汤合麦门冬汤加减。方中清半夏、生姜合用,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陈皮燥湿消痰、下气除满,茯苓利饮化痰,肠腑通则肺气降;紫苏叶芳香行气解郁,助厚朴宣通肺胃郁结之气;麦冬滋养肺胃之阴,并防清半夏过燥伤津;佛手疏肝和胃,兼可化痰;海螵蛸、浙贝母制酸止痛;痰浊扰乱心神,对症予石菖蒲、郁金解郁安神。二诊时,痰热渐去,阴虚症状显露,虚火上扰胸膈,故加栀子、知母清心除烦,滋阴润肺。三诊时,反酸烧心、便秘等症状均较前明显好转,故去浙贝母、海螵蛸、厚朴。此时中焦痰热之实邪已去,加玉竹、天花粉、生地黄润肺燥以利咽,加木蝴蝶、桔梗清肺热以利咽,佐以柴胡疏肝解郁,避免因情志不畅气郁化火再伤咽喉。纵观整个治疗过程,兼顾滋养肺胃与理气祛痰,标本同治,使化痰而不伤阴,补阴而不壅滞。同时嘱患者清淡饮食、适度锻炼、调畅情志,从而达到预防调护之目的。

4 结语

GERD相关性咽异感症在临床中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在辨治本病时,需恢复脾胃气机升降,除疏肝、补脾、祛邪等治法外,也要注重顾护胃阴,滋胃中阴液,化胃中痰浊,咽部无火热、痰气、阴伤等困扰,病自得愈。GERD病情错综复杂,有时诸多症状同时出现,临证应辨证论治,不可拘泥一法。

猜你喜欢
痰气反酸咽部
经常反酸烧心怎么办?
针刺联合经颅微电流刺激治疗不同证型广泛性焦虑症疗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气郁结型癫病30例疗效观察*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中医眼中的3种“痰”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咽部不适或是消化道疾病
颏下岛状瓣修复老年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
李发枝运用经验方治疗痰气郁结型甲状腺功能亢进1则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