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去数落、责骂孩子?

2024-05-18 08:33晓林
现代家长 2024年5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解决问题家长

晓林

脑科学研究发现,经常被家长责骂的孩子,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高,容易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负责记忆和情感控制的海马体明显缩小,其后果是智力受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真的会变笨

只要孩子犯错,家长就数落他一顿,即便无心之过也要惩罚他,家长这样做,其实是在向孩子发出心理暗示:你很笨、你很懒、你很胆小

“9点了还不起床,你怎么这么懒!”

“这道题都不会做,真是个笨小孩!”

“考了个全班第5名就得意成这样,真是没出息,我打赌你下次考试肯定退步!”

“别狡辩了,一定是你先惹人家的,否则人家怎么会打你?”

生活中,许多家长习惯于数落、责骂孩子,只要看到孩子的不妥行为,马上进行干预,希望孩子改正并引以为戒。有的家长认为这就是家庭教育,只要责骂出于爱护和督促,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可否认,批评是家庭教育的方式之一。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家长的批评就像驾校的障碍竿,有助于孩子调整认知、端正行为。但是,凡事都有其限度,当家长的批评变成责骂,突破孩子能够承受的极限,其影响力就会随着次数的增多而递减。

经常被家长责骂,孩子会发生哪些变化?

只要孩子犯错,家长就数落他一顿,即便无心之过也要惩罚他,家长这样做,其实是在向孩子发出心理暗示:你很笨、你很懒、你很胆小……最初,孩子只是不开心,认为家长的责骂是善意的提醒,“打是亲骂是爱”嘛,但长此以往,孩子会接受家长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很笨、很懒、很胆小,继而变得自卑、畏难、逃避责任,甚至破罐子破摔。以后遇到困难或犯了错,孩子不会主动向家长求助,而是找借口隐瞒或逃避责任,亲子间的信任荡然无存,有的孩子甚至会滋生怨恨,出现对抗行为。

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案例,家长责骂孩子笨,结果一语成谶,孩子长大真的变成了笨拙的人。脑科学研究发现,经常被家长责骂的孩子,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高,容易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负责记忆和情感控制的海马体明显缩小,其后果是智力受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真的会变笨。

一位家长辩解:“做家长的都爱孩子,谁愿意整天责骂孩子啊!可是孩子屡教不改,我只好重复性干预,一来二去心情就坏了,免不了骂他两句,情有可原嘛!”

心理学研究显示,未成年人认知能力不足,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行为经常出现偏差。这是正常现象,家长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不可用粗暴的责骂打乱孩子的成长节奏。

此外,未成年人的自制力较差,导致他们经常重复性犯错。比如,孩子知道睡前吃糖是坏习惯,会导致龋齿,但糖果的诱惑实在太大,他无法控制自己,哪怕被责骂也要偷偷尝一口。此时,家长的责骂不会增强孩子的自制力,只会招来孩子的怨恨。

很多家长认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担心夸奖让孩子骄傲自满,于是漠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家长习惯性责骂孩子,也有自身原因,有的冠冕堂皇,有的心照不宣,有的甚至不自知。

1.对孩子期望过高。

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聪明、漂亮、学习成绩优异,于是很容易对孩子严格要求、吹毛求疵,稍有不满就责骂孩子,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担心夸奖引发孩子骄傲。

很多家长认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担心夸奖让孩子骄傲自满,于是漠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认为孩子优秀是理所当然的,时不时把孩子的短处拎出来数落一番,希望用这种方式激发孩子的潜能。

有的家长小时候没有享受过被夸奖、被鼓励的喜悦,内心很痛苦,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便沿袭上一代的教育方式,而且认为理所应当。

3.宣泄消极情绪。

有的家长因工作、婚姻等方面受挫,内心积攒了许多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合理消解,便会宣泄到孩子身上,拿孩子当出气筒。责骂孩子时,家长并不知道自己在伤害孩子,反倒口口声声“都是为你好”“免得你重蹈覆辙”。

4.潜意识里对自己不满。

习惯于责骂孩子的家长,往往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但是人的本能是避免攻击自身,于是转而攻击身边的弱者,孩子便成为合适的攻击对象。比如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替我活得精彩点。”“你要给咱家争口气!”“孩子,你是咱家的希望!”这样的鼓励当然是出于善意,但仔细分析起来,这样的鼓励是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是在向孩子转嫁焦虑,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5.对孩子存在隐形嫉妒。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隐形嫉妒”,大多体现在家长身上。研究发现,有一类家长特别喜欢责骂孩子,而且,孩子越优秀,责骂越严厉。这类家长在潜意识里嫉妒孩子的聰明,嫉妒孩子拥有比自己更好的资源。比如,家长常常对孩子说:“我要是有你现在的生活条件,随随便便就能考上重点大学。”

这类家长认为,夸奖孩子就是把孩子放在高于自己的位置上,相当于承认自己是失败者。在他们看来,孩子优秀就意味着超越了家长,那么家长就会失去对孩子的控制,这种强烈的挫败感,会通过不断责骂孩子的方式呈现出来。

6.夸奖孩子让家长产生羞耻感。

有的家长心里是肯定孩子的,但不会口头表达赞美,在他们朴素的生活经验里,这种做法属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会让他们产生羞耻感,所以经常话到嘴边就变成了责骂:“别把尾巴翘到天上!你做得还不够好,还得继续努力。”

无论孩子犯错还是遭遇失败,家长不该做打屁股的“板子”,而要做“蹦床”:对孩子的消极情绪要“托得住”,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弹得更高”

那么,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怎样调整自己,避免责骂孩子呢?

1.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

孩子每犯一个错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家长不必揪住错误不放,而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些,考虑怎样才能让孩子以后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给孩子轻松的氛围,引导孩子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孩子勇敢尝试,而不是呵斥孩子,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2.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发现孩子犯错时,家长首先要整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说话。如果家长感觉疲惫、焦虑、愤怒、羞愧,最好暂时离开孩子,待情绪平复后再与孩子交流,以避免被消极情绪控制而责骂孩子。

3.掌握批评的技巧。

家长不宜责骂孩子,但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家长批评孩子时要掌握以下三项原则:

原则一,不贴标签。家长的批评要对事不对人,指出孩子具体的问题,切忌用“从来”“一直”“永远”这样的字眼,否则,批评就会变成人身攻击。

比如,家长可以说:“今天你没有检查书包,所以把作业本落在家里了。”不要说:“看,你总是丢三落四。”

此外,家长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措辞,不能用侮辱性的字眼,比如“愚蠢”“笨蛋”“小心眼”“胆小鬼”等,以免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原则二,适可而止。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纠正错误,重新走上正轨,所以,在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后,家长要适时结束批评,不可没完没了地唠叨。这样做,既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巧妙地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原则三,分清场合。谁都在乎脸面,尤其心理比较脆弱的孩子,如果被当众训斥,会感觉名誉扫地、无地自容,羞愧、愤怒、委屈等消极情绪就会占据他的大脑,使他无暇思考家长的批评,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此外,孩子正在学习时,家长不宜批评,以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吃饭时也不要批评孩子,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

4.给孩子明确的指导。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犯错都是态度问题,所以才会没完没了地责骂,其实,孩子犯错大多是能力问题。家长应做出明确的示范,让孩子明白应该怎么做更有利于改正。

比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把家庭作业本落在家里是司空见惯的事,家长的责骂往往没用。此时,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列出一份书包物品清单,贴在墙上醒目处,让孩子对照检查,对解决问题更有实际作用。

对于一些复杂问题,比如如何减少考试时因粗心而失分、如何保持房间整洁等,沒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定期复盘,不断优化方案。

当孩子遭遇人际关系挫折,家长要及时给予支持和理解,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揣摩别人的感受,学会尊重、理解和接纳别人。还可以给孩子指出乐观的前景,比如解决好这个问题,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有办法应付,将坏事变为好事,等等。

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遭遇了怎样的挫折,家长都要循循善诱,启发孩子思考可以怎样做,教给孩子解决问题、寻求帮助的方法。在指导的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主动想办法,多尝试,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肯定、鼓励。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帮助孩子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明白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能逃避,要想办法从中学到东西,有所收获,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被接纳。这是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汲取力量的重要源泉。

当孩子改正了错误,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强化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让孩子慢慢地形成好习惯。

总之,无论孩子犯错还是遭遇失败,家长不该做打屁股的“板子”,而要做“蹦床”:对孩子的消极情绪要“托得住”,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弹得更高”。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解决问题家长
我们需要消极情绪?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静心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测试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帮孩子化解消极情绪的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