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教育视域下陈树湘革命精神及其历史启示*

2024-05-17 08:29咸成海
大众文艺 2024年7期
关键词:湘江敌人长征

咸成海

(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贵州遵义 563006)

一、问题的提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考诸史实,我国古人是很重视理想。理想,我国古代叫做志。有志,就是有理想;没有志,也就是没有理想。即使到了“家贫无立锥之地”,也要坚持“人穷志不穷”,坚持理想。一个有理想的人,对于“人穷志短”是很鄙视的。一个有理想的人,一般都是超越了个人、家庭的范围,或者为阶级,或者为社会、为国家甚至为世界而奋斗的人。可见“志”或者理想总是远大的。鼠目寸光,就谈不到什么理想。

理想既是人奋进的动力,又是人的精神支柱。信念则是人们对某种思想或事业的执着精神,理想信念可指引人生的方向,决定事业的成败,因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所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核心和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意志力,实现其人生价值,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坚定对未来的信心,更有助于大学生始终如一地为了实现伟大理想、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近年来,陈树湘为当代人所熟知并记住,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值得关注,其一是2012年“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评选结果揭晓,陈树湘位列其中。其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会议上盛赞陈树湘的不怕牺牲和对党忠诚。陈树湘身上所彰显出的大忠大孝和大仁大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他的革命精神值得青年学生在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中领悟和发扬。

早在1986年,红三十四师的幸存者韩伟将军就发文《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一文,翔实地叙述了红三十四师血洒长征路上的红色故事,特别是师长陈树湘带领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之壮举,文章最后无比悲痛地指出: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不怕流血牺牲,连续作战,前仆后继,出色地完成了中革军委赋予的光荣使命,全师大部壮烈牺牲。[1]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追忆陈树湘和红三十四师的文章陆续发表,如《红三十四师渡江失利后的十六天》《韩伟将军与闽籍长征英烈》《长征路上的广西故事》等。当今的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因而,传承和弘扬陈树湘等先烈的革命精神,讴歌和缅怀红三十四师这支英雄部队,对鼓舞广大党员锐意进取的干劲,对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先进代表,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力量,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他们将接续奋斗、争创辉煌。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受人生阅历、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容易站在个人的视角、现实的状态去认识和理解世界。基于大学生的年龄及发展特点,明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情况,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未来趋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苦难中成长:顽强的奋斗精神

在历史上取得过杰出成就的人物,最初往往都是处于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但再苦也摧毁不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讲,若没有昔日的逆境磨炼,就不能塑造完善的人格,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彪炳千秋,陈树湘就是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革命先烈。

陈树湘(1905-1934),原名树春,字子凤,又名陈树春、陈树香。1905年1月30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小吴门外一个穷苦之家,父亲是佃农[2]。陈树湘的成长经历,还要从其少年说起,1914年家乡发生旱灾,为了生计,他和父亲不得不外出谋生。之后,他接触到新思想,1919年参加了反日爱国运动。又过了两年,中共湖南支部成立,陈树湘与毛泽东结识,从而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对共产主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那时,年仅16岁的陈树湘还是个跟着父亲逃荒而来、在附近以种菜为生的少年。毛泽东、何叔衡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使陈树湘早年便追求进步,先后加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等湖南早期共产党人的教导和影响下,他更加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1927年9月,陈树湘先是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接着又开赴井冈山,并参与创建革命根据地,在战斗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综上可见,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方向。陈树湘5岁那年母亲病逝,生活所迫,父亲将陈树湘4岁的妹妹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年仅8岁的陈树湘到地主家当长工,放牛割草。1919年,14岁的陈树湘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潮的精神洗礼,祖祖辈辈务农的陈树湘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他毅然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理想。由此,陈树湘从一个小菜农逐步成长为一位信念坚定的革命青年。

三、断肠就义:英勇的牺牲精神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一页波澜壮阔而又精彩纷呈的瑰丽篇章。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长征[3]。陈树湘率领红五军团34师部承担了中央红军总后卫的艰巨任务,因而被称为绝命后卫师,红三十四师奋勇阻击国民党追兵,掩护中央机关。气急败坏的蒋介石迅速纠集40万国民党军,在湘桂交界处设第四道封锁线,计划利用湘江的滔滔之水将中央红军挡在湘江东岸进行歼灭。敌人的阴谋不会得逞,红三十四师的烈士们用生命为后续部队撑开了一条西渡湘江的通道[4]。

我们再将目光转投至广西前线。这年11月27日,陈树湘从广西灌阳的水车至文市,建立防线,准备迎击敌人。翌日,自北而来的周浑元部、自东而来的李云杰部、自南而来的桂军夏威部,三路大军穷凶极恶地扑向红军。红三十四师经过四天五夜的激战,掩护红军主力渡过了湘江,部队从6000人锐减至不足千人。此后该师未能渡过湘江,陷入敌军的重围。陈树湘执行部队命令,打算退回湘南打游击。在指挥部队突出重围的战斗中,他用皮带压住受伤的腹部,率部突围。

然而,当部队到达湖南道县泗马桥时,由于连日征战缺乏给养,战士们处于饥饿、疲劳之中,伤病员增多。12月11日,陷入险境中的红三十四师大部分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不幸被俘。敌人的各种软硬手段,动摇不了陈树湘的坚定信念,他拒医绝食,坚贞不屈。敌人见无计可施,就将陈树湘抬往道县县城以向上级邀功,在途中陈树湘趁押解他的道县保安团营长何湘等人不注意,伸手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革命时期,闽西有十万余人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而红三十四师,多由龙岩和三明等闽西籍将士组成,他们大部分战死。长征中担任三十四师团长的韩伟,是在闽西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韩将军的祖籍是湖北黄陂,但韩将军生前却嘱咐家人在自己去世后要葬在闽西,他说:“湘江战役时,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起他们和他们的亲人。”[5]

由上可见,苦难生活启迪了陈树湘的政治觉悟,在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信仰坚定,无所畏惧,执着追求,在严酷的战争实践中淬火成钢。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在理想信念正确引导下,从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铁血师长留青史:陈树湘革命精神的历史启示

陈树湘在急难险重的作战任务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是中国百年党史上党员的楷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6]陈树湘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在艰难的处境下,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陈树湘最鲜明的人生特征,为大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理想信念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这个重要素材,对推动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成长,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有着特殊意义。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方向,陈树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年幼时随父逃荒至长沙城。在五四运动期间,他接受新思潮的精神洗礼,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逐渐成长为一位信念坚定、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1921年,他遇到毛泽东、何叔衡等革命家,欣然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列主义成了他奋勇前进的精神支柱。1934年10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陈树湘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负责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战斗中,他亲自指挥,沉着应战,奋力抵抗,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掩护了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正是依靠陈树湘及三十四师全体战士心中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渡江战役才能取得胜利。

(二)坚强的党性原则

陈树湘时时处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政治坚守,那就是党性高于一切。1934年秋,中央红军分别从江西和福建出发,进行战略转移。10月18日,陈树湘率红三十四师掩护党中央渡过于都河。次日深夜,他们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红三十四师是中央纵队和红五军团的坚强后盾,英勇阻击尾追的粤军。

为了完成任务,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几乎牺牲了全军力量。在完成掩护任务后突围过程中,陈树湘被敌人逼到弹尽粮绝,最终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坚持崇高的革命气节,刚正不阿。坚强的党性原则也是红三十四师全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顽强拼搏到最后的力量源泉。

(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陈树湘文武兼备铁血忠勇,用生命诠释了信仰信念的力量。他在率部突围中勇敢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毫无畏惧地选择死亡,无惧刀枪炮火,以感天动地的牺牲精神,塑造了烛照千秋的英雄形象。

1934年4月任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同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率部担任全军后卫,掩护主力和军委纵队接连突破敌人第一至第三道封锁线。同年11月下旬,指挥全师在湘江东岸阻击敌军,掩护全军冲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由于敌军阻拦,所率第三十四师未能冲过湘江,同主力失去联系。指挥全师同数倍于己的敌军浴血奋战,在战斗中受伤被俘。1934年12月18日,被俘后的陈树湘将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出来用力绞断。陈树湘宁断肠不断脊梁,为革命流血撒湘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四)勇于担当的人格品质

陈树湘有着敢于担当的优良品质,特别是在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后,不管是在武装起义战争中,还是在历次反“围剿”战斗中,都是将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红军长征后,红五军团担任断后任务,而陈树湘率领的红三十四师是后卫部队中的后卫,他们走在庞大行军队伍的最后,所以面临的处境最艰险,打得也最为艰苦[7]。正是因为陈树湘和他所率领的红军那股以生命为代价的担当精神,才在敌人与中央红军纵队之间构筑了一道血肉屏障。

1934年11月27日,陈树湘率全师经湖南进入广西灌阳,紧接着就在水车至文市一带驻扎,为阻击敌人做准备。次日敌人就从四面八方狂扑而来。面对强敌,陈树湘指挥部队挫败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完成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后卫掩护重任,6000名闽西子弟血染湘江战场[8]。因此,在红军史上最壮烈的湘江战役中,陈树湘及红三十四师以全军覆灭为代价的胜利铸就出的铁血军魂,彰显的是共产党员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优良品质,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担当精神是何等壮烈。

“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亦影响着人的发展”[9]。大学生在传承和弘扬长征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中,尤其要做到知行并进,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陈树湘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精神激励着大学生在新时代勇于担负历史使命”[10]。总体说来,当代大学生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并进行创造性地转化的过程中,要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外化于行,促进革命精神与实际生活、自身状况有机结合[11]。

综上所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念不但是陈树湘精神世界的重要目标,亦是他历经艰难考验的精神支柱。由于家境贫寒,陈树湘早年被迫做长工,饱尝疾苦,走上革命道路后,他意志无比坚定,顽强战斗,视死如归,最后壮烈牺牲。故而陈树湘的精神将永载史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动力源泉。总而言之,陈树湘革命精神的深层内涵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鞭策着大学生在新时代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湘江敌人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湘江渡
悠然湘江上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敌人派(下)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足够是够的敌人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