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群众艺术展览数实融合探索研究*

2024-05-17 08:29冯蕾
大众文艺 2024年7期
关键词:艺术品数字化数字

冯蕾

[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达成的目标,其中一项就是“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展览作为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功能之一,数字化已成为重要趋势之一。

传统的展览以展厅和陈列设施作为藏品展示载体,观赏者则是以在展厅游览的方式进行欣赏和交流。[1]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展览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通过穿戴设备让观众在虚拟空间自由浏览展品。还可以通过触摸屏、投影技术等设备,让读者与展品互动,增强观众参与感和体验感。或者将展览内容以数字化形式上传至互联网平台,突破时间地域限制,让观众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在线浏览。如今,越来越多的“云观展”“网上博物馆”“VR看展”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不断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展现了数字化服务的便捷性、普惠性,数实融合、创新发展将成为新时代群众艺术展览的方向和趋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接受采访时曾断言,当前艺术展览正处在一个巨大变革的阶段,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如何值得深究。对线上展览、线下展览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分析,包括形式、手段、内容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数字化应用与线上展览

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数字化技术在艺术展览中的应用”与“线上展览”的概念。

数字化应用是指在艺术展览中,数字化技术主要用于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提升展览的视觉效果,以及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展示。这些技术可能包括交互式屏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艺术作品中,获得沉浸式的观展体验。相比之下,线上展览则主要依赖互联网技术,将艺术品和展览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所有观众。线上展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便捷性,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访问展览,无需受到实体展览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此外,线上展览还通常配备有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如高清图片、视频、音频解说等,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艺术品和展览背后的故事。

然而,尽管数字化技术在艺术展览和线上展览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它们在目的、形式和观众体验上仍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艺术展览更侧重于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实体体验,而线上展览则更注重于为观众提供便捷、全面的数字化观赏体验。这两种展览形式各有优劣,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艺术展览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三、互动性是数字化展览的核心特征

在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群众艺术展览的功能和内涵已大大超越了传统定义。它不仅是艺术品的展示舞台,更是社会文化的交流中心与传播高地。数字化群众艺术展览凭借科技的力量,呈现出多元化的展示形式和丰富的观众体验,重新定义了艺术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互动性成为数字化群众艺术展览的核心特质。在传统的展览中,美的传达是单向的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仅具有呈现性,而没有交互性。[2]数字化展览利用AR、VR、AI等前沿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作品之中,与作品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就是一个巨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引发了巨大轰动。它使用了数十台世界级工程电影投影仪及专业幕布,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数字科技与动漫形象,再结合声光电技术,把静态的画变成动态的景,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面貌和社会生活百态。原本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的《清明上河图》被放大了约30倍。观赏者犹如走在汴京街头,沿街吆喝声、叫卖声、嬉闹声不绝于耳。2016年,是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逝世90周年,“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被引进国内,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展。数十幅价值连城的莫奈作品的复制品,在高科技手段包装下,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在这里,挥挥手就可以看到“睡莲”在面前绽放,湖水在脚边泛起涟漪;还有树叶摇落雪花飘飘,点点白帆随着倒影在水波中而来。2024年初,河北博物院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爆火,其中“光影丹青”沉浸式体验区成为观赏者必打卡的区域。该展厅利用数字科技营造“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为传统水墨丹青注入新的生命力,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这些数字化的展览吸收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信息化理念,将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用更有趣、更创新、更接近公众生活的方式进行展现和传播,为观众营造了“虚拟的真实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与热情,也丰富了艺术展览的呈现形式和内涵。[3]

其次,数字化群众艺术展览突显了艺术的公共性与参与性。2017年,“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引发“故宫跑”。展览中最受关注的《千里江山图》,因为年代久远,画作珍贵,公开展出的次数屈指可数,能到现场看实物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时候,利用全景VR技术全方位展出的《千里江山图》高清图,就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通过高清图,观众可以观看到作品的每个细节。同年上线的还有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通过拍摄不低于1000张的图片,后期通过计算机处理将1000幅3500万像素的图片拼接成一幅200亿像素的超大图片,这种“极客精神”将兵马俑一号坑内的所有遗迹进行“毫米级”重现,相当于在100米以外的地方就可看清兵马俑身上盔甲的纹路。[4]这些展览借助互联网和移动技术,让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尖,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元素。公众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欣赏艺术,实现艺术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最后,数字化群众艺术展览展现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元化。传统的艺术展览受限于物理空间和展示手段,难以充分展现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则打破了这些限制,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和多媒体手段,将艺术作品以更加生动、立体、全面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无限可能。

总之,数字化群众艺术展览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互动性、公共性、参与性和多元化等鲜明特征,为艺术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与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四、数字化的群众艺术展览的优势

技术进步为艺术展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使展览的形式、内容、技术、互动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首先,技术进步极大地降低了展览的成本。通过数字化手段,展览策划者可以省去大量的物理空间、材料以及运输费用,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资源,实现展览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数字化技术为艺术展览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传统的物理展览受限于空间、时间和形式,而数字展览则打破了这些限制,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体验。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从在线直播到互动游戏,技术的进步都为展览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再者,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展览效果。通过先进的展示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艺术作品能够以更加生动、立体、全面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从而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此外,技术还为策展人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的策展手段。策展者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对观众的行为和兴趣进行智能分析和推荐,以便更加精准地把握观众的兴趣和需求,为观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展示内容和方式,从而策划出更加符合观众口味的展览。最后,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雕塑创作,用3D打印技术将这些数字雕塑转化为实体作品,通过计算机生成或控制的影像和装置艺术作品等,让艺术展览呈现新形态。将数字技术引进艺术展览,不仅可以更加高效、便捷、长期保存艺术作品,还有助于作品的复制和传播,极大地增加艺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字化技术应用正在逐步改变着艺术创作、策展逻辑、展览展示等艺术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可以创新展览方式、拓宽艺术传播、增强互动体验、丰富艺术内容、促进艺术交流、提高艺术认知、优化艺术保存以及激发了创作灵感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将持续为群众艺术展览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当前数字化艺术展览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技术在展览陈列展示中应用赢得了众多观赏者的青睐,但当前其在与陈列展览的融合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如果技术应用过于单一,可能导致观众质疑其真实性。其次,技术应用过于泛滥,会让观众过分关注技术,而忽视艺术品本身的内在价值,从而降低了展览的教育和审美功能。

除了上述问题,技术层面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数字化过程可能会导致细节丢失、色彩失真等问题。此外,随着数字技术和存储媒介的迅速更新,数字化艺术品的长期保存和传承也可能面临挑战。

另外,数字化技术还面临版权保护、数据安全性等问题。数字化艺术品容易被复制和传播,可能导致艺术家的版权被侵犯。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价值观多元化,同时也带来了隐私与安全问题、数字鸿沟、网络道德与伦理等问题。

因此,如何合理、审慎地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使之与艺术品本身相得益彰,是摆在艺术展览面前的重要课题。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先进性,更要考虑其如何服务于艺术,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同时确保艺术品的真实性和价值得以完整呈现。我们在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中遵循以下原则:(1)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原则。技术进步为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形式,但我们不能忽视内容的重要性。展览应确保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避免华而不实或过于追求技术噱头而忽视艺术本身。(2)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原则。技术只是手段,艺术才是目的。我们应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艺术的本质。技术应该服务于艺术,提升艺术的表现力,而不是掩盖或取代艺术。(3)服从展览展示传播目的原则。所有技术和形式都应围绕展览的传播目的来设计和运用。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如果它们不能有效地传达艺术信息和展览主题,那么它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4)科学严谨的原则。在数字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从数据收集、分析到技术应用,都应有明确的方法论和依据,避免盲目跟风和滥用技术。

技术进步为艺术展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坚守上述原则,确保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为观众提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艺术体验。

六、更有效地进行数实融合,构建良好艺术生态

线上艺术展览可以让观众随时随地欣赏艺术品,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信息丰富、互动性强,给观众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艺术。而实体展览则可以让观众亲身感受艺术品的实物,包括其材质、细节、尺寸等,这种亲身体验是线上展览无法替代的。线下展览还为观众提供了社交机会,他们可以与其他观众、艺术家或策展人进行交流,分享对艺术品的看法和感受。

线上线下艺术展览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而有效地进行数实融合则能让这两种展览方式相互补充,提升观众的体验和艺术品的传播效果。在数字化时代,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策划艺术展览时,需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为现实艺术展览的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展览策划。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打印等,创新展览形式和内容。例如,利用VR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或者通过AR技术为传统艺术作品增添互动元素。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进行线上展览,扩大观众群体,提高展览的影响力。

2.结合现实与虚拟世界,打造多元化艺术展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将传统艺术展览与线上展览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为观众提供多元化的艺术体验。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加强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强化数字时代的艺术教育和普及。通过数字化手段,如在线教育、互动游戏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为艺术家和创作者提供数字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创作和展示作品。

4.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观众数据、展览效果等数据,为未来的展览策划提供数据支持。这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准确地了解观众需求和市场趋势,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展览策划方案。

5.跨领域合作,推动艺术生态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与其他领域的机构进行合作,如科技、教育、媒体等,共同推动艺术生态的创新和发展。通过跨领域合作,可以引入新的思维和方法,为艺术展览的策划提供更多可能性和灵感。

6.艺术品的数字化与版权保护。当艺术品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存在,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确保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得到合理保护。同时,推动艺术品的数字化交易,为艺术家和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交易渠道。

总之,在数字化时代,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为现实艺术展览的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创新展览形式和内容、强化艺术教育和普及、结合现实与虚拟世界、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以及跨领域合作等方式,推动艺术生态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良好艺术生态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七、结语

在21世纪的今天,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地结合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将实体展示与虚拟展示有效地结合起来,为群众艺术展览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未来,群众艺术展览将更加依赖数字化手段进行展示和传播,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也将更加多元化。同时,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如根据观众的兴趣、背景和行为习惯提供定制化的参观路线、展示内容和互动方式等。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也将使得群众艺术展览的社交化和互动化趋势日益明显。此外,群众艺术展览将更加注重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如科技、教育、旅游等。这种跨界融合将为展览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化艺术展览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为艺术展览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艺术品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