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情愫六十载

2024-05-16 11:16殷沁林东坡
人民音乐 2024年4期
关键词:丝竹民乐二胡

殷沁 林东坡

丝路长歌续新篇,民乐传情奏华章。2023年9月,中国音协主办的“丝路花语”中国民族音乐赴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尼泊尔巡演活动圆满落幕。巡演期间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朱昌耀领衔的“金钟之星”民乐团顺利完成访问演出,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媒介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合作。

朱昌耀的艺术生涯已历经六十载,至今仍活跃于国内外的舞台上,其演奏与创作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被公认为当代江南二胡的杰出代表,广受同行的称赞与推崇。回顾其艺术生涯,回望其艺术追求,对于研究当代二胡的发展道路与表演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根植江南:师承一脉,博采众长

1956年,朱昌耀出生于六朝古都南京,自七岁习琴从艺,至今已是艺术生涯的第六十年。浸润在江南音乐沃土中,他对江南丝竹、江南二胡学派的深入研习与继承是其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构成了他艺术风格与审美取向上浓郁的江南底色。

现代二胡艺术源于江南,江南民间戏曲、曲艺以及江南丝竹等民间乐种是二胡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尤其自清代以来,二胡在江南民间音乐的原生状态中积累了深厚的演奏传统,并在长期为戏曲托腔伴奏的过程中发展出“声腔化”的演奏特点,以及繁复婉转、张弛有度、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演奏风格,这些都是现代江南二胡的表演艺术的基因。二胡艺术在江南代代传承,影响力辐射全国,“几乎占据整个20世纪二胡艺术的半壁江山”①,它既有历史积淀,又有一脉相连的专业化教学传承,还孕育了独具风格的江南二胡演奏家群体,朱昌耀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朱昌耀自小聽着江南丝竹和各地方戏曲长大,少年时代就拉遍了京剧、锡剧、扬剧、黄梅戏等,甚至还能自拉自唱。之后进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跟随二胡演奏家陈耀星老师学琴,自此踏上了专业道路。进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后,又得到了“三驾马车”——甘涛、瞿安华、马友德三位教授的悉心教导,他们皆为江南二胡学派的第三代传人,培养了大批江南二胡演奏家,在中国二胡界享有盛名。

师承,承传的不仅是技艺,也是精神。三位名师在教学中各有侧重、各献所长。甘涛教授被誉为“南胡圣手”“江南丝竹大师”,朱昌耀曾目睹他为编写中国第一部研究江南丝竹的专著《江南丝竹音乐》而通宵达旦,不知疲倦,为江南丝竹艺术的承传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正是因受到甘老的教益,朱昌耀系统地掌握了江南丝竹的规律、特点与方法,对于他之后确立江南二胡演奏风格、创作江南风格的二胡作品都有极大帮助。瞿安华教授在音乐处理上具有自由浪漫的特点,使他在音乐内涵的诠释方面深受启发。马友德教授“洋为中用”、精研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并支持学生在学习表演的同时自创作品,这些教学理念也对朱昌耀影响深刻。

朱昌耀在大学时代便积极进行创作实践,开始了演创合一之路。“演创合一”是江南二胡演奏家群体的特点之一,即演奏与创作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二胡创作总体上以演奏家自创为主,朱昌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合一,能够使演奏家迅速形成自身标识性的风格,并通过演奏诠释为作品增添光彩与魅力。

除了努力向甘涛、瞿安华、马友德、陈耀星老师学习外,朱昌耀还积极向其他二胡名家学习,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和美学追求。他的演创实践根植于江南——上承江南二胡学派的艺术传统,下启当代江南二胡的风格化发展之路。

应时而行:时代新声,风格独具

自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朱昌耀为了追求舞台梦想,进入了江苏省歌舞团成为一名二胡独奏演员。进团短短三年,他便创作了《江南春色》《苏南小曲》《欢庆锣鼓》三首为业界公认的佳作。

1979年正值国庆三十周年,朱昌耀随江苏省歌舞团晋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他演奏了自创曲目《欢庆锣鼓》和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受到文化部专家的高度赞扬,其中《二泉映月》的演奏被赞誉“如杯中醇酒,满而不溢”。由此,朱昌耀音色醇美、韵味动人的演奏特质广为人称道,《欢庆锣鼓》则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二等奖。

1982年,朱昌耀代表江苏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比赛。这是继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后,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全国性民乐比赛,汇集了数百名民乐高手。朱昌耀选取了《二泉映月》和原创作品《江南春色》(与马熙林合作)参赛,两首乐曲奏罢,现场气氛热烈,以至回到后台掌声仍然不断,他不得不多次谢幕。这是比赛中不常见的现象。最终,他以优异的演奏一举获得了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比赛的二胡第一名。

应时而行,一是体现在武汉比赛的“时”代新声。新时代的人们希望听到真实鲜活、积极向上的音乐。经历了时代的沉寂,清新柔美的江南之风给人以心灵的抚慰,使人耳目一新。朱昌耀极具美感的演奏,令当年在场的观众至今难以忘怀。武汉音乐学院胡志平教授回忆道:“那个时代,《江南春色》确实把江南秀丽的风光和那种韵味传神地展现出来,再加上他的演奏很动人,让人对这个作品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在场的西安音乐学院金伟教授也印象深刻:“他的音色特别好,真的就是一种享受,深入骨髓的江南的味道。”② 比赛后,《江南春色》一举成名,声名远播。

二是探索电声伴奏民乐的恰逢其“时”。20世纪80年代,港台流行歌曲方兴未艾,内地正处于流行音乐的开拓期。1984年,朱昌耀赴广州录制《苏南小曲》二胡独奏专辑,由流行音乐人、作曲家李海鹰、毕晓世等为专辑编配,其中收录了《江南春色》《苏南小曲》等自创作品,以及《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康定情歌》等民歌、戏曲的改编作品,一经推出,专辑大卖。这是内地民乐演奏家中首张以电声音乐伴奏的专辑,可谓开新民乐风气之先。

传媒方式的变化也促使人们的接受方式发生转变。他的演创作品通过卡带、唱片、广播、电视等媒介广传于世,无论在中央电视台等权威电视媒体,还是国家级、省市级电台以至于农村电台节目,都在播放朱昌耀的作品。这一方面达到了大众化传播的广泛效用,另一方面也足见受众之喜爱程度。他的作品乘时代的春风被寻常百姓所熟知,影响力直至今日。

朱昌耀的二胡演奏个性鲜明,风格独具。他以醇美的音色醉人,以别具一格的质感动人。他注重对音乐情感内涵的表达,意蕴深美,体现了柔中见韧、不矫饰不夸张的审美倾向。他吸收了江南二胡运弓的独特技法,放松柔韧又有弹性,演奏风格旷达洒脱且自有文气,完美地彰显了江南文化气质,具有鲜明的个人辨识度。除江南风格作品以外,他根据各地民歌、戏曲改编演奏的二胡曲亦风味浓郁,美不胜收。另如他创作的《长相思》、改编的《葬花吟》等二胡小品,寥寥几句旋律,尽显演奏功底之深厚,以淡淡的忧愁和含而不露的悲伤抒怀,引发听者的无限遐思。

朱昌耀的演奏与创作契合了现代社会更为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以及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时代风尚之转变。音乐处理以简驭繁,善用留白处理余韵,于深层体现了江南人中和适度、涵容并蓄的精神。他始终跟随时代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是他的二胡艺术能够获得如此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执着求索:融合意识,创新超越

朱昌耀的二胡艺术秉持“传统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继承创新观,于内坚守江南音乐的根魂、江南二胡学派的优良传统,于外融合西方音乐技法、时代气息与各地域民族音乐精髓,使之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求新有度,进而形成自己的演创风格。

从演奏上看,他吸取前人经验,融汇各家所长,对江南丝竹和江南音乐进行了有效的创造性传承。音色美是朱昌耀二胡演奏的突出特征,他创造性地转化了江南丝竹的揉弦技法,将其运用到当代二胡演奏中。这种揉弦样式既是他个人风格的鲜明标识,也是他演奏极具地域色彩的重要来源。1982年,他在武汉比赛的一鸣惊人,标志着其音色美突破了当时人们对二胡音色的传统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演奏加速或推动了全国对江南二胡音色的认可。

从乐器的层面看,他使用的扁八角形制二胡是根据自己对二胡音色审美的追求而定制的,既保留了江南二胡柔美的基本音色,又使下把位高音区的音量、穿透力与二胡的传统韵味达到平衡兼顾,这其中蕴含了他的融合创新能力与制琴师的匠心。

他创作的作品既通俗又不失优雅,有较高的审美品格。他娴熟地运用江南音乐素材,并基于实地采风感受民情风俗。《江南春色》是他与作曲家马熙林一同到苏州、无锡采风“下生活”中得到灵感,并根据苏州民歌《大九连环》创作而成的。《苏南小曲》是对锡剧“老簧调”唱腔进行声腔化的模仿与艺术加工。他运用苏南十番锣鼓的素材,以二胡拟声模仿锣鼓音效创作了《欢庆锣鼓》。他与作曲家崔新借鉴古曲《潇湘水云》《鬲溪梅令》的音乐特点与唐诗意境创作的协奏曲《枫桥夜泊》,是早期探索二胡与交响乐队合作的成功之作。此外,他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拔根芦柴花》编创了《扬州小调》,根据苏北民歌《撒耥子撂在外》编创了《水乡素描》……这一系列江南风格二胡作品数量多、质量精,在醇美的二胡琴音演绎下相得益彰,成为江南风格二胡作品中经典的创作范式。

除了二胡作品,朱昌耀创编的民乐合奏重奏作品也颇具影响力。1991年,他创作的弹拨乐合奏曲《姑苏情》在全国数百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经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数月的播出,以及听众初评、专家终评,最终获得“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征集评奖”一等奖第一名。1994年,他创作的民乐重奏《江南情韵》、编曲的民乐合奏《杨柳青青》同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征集评奖”三等奖。1995年,民乐合奏《八段景》获“江苏省第四届音乐舞蹈节”二等奖。弹拨乐合奏《太湖泛舟》(与王爱康合作)、吹打乐合奏《喜庆》获“江苏省第一届音乐作品评奖”银奖,民族管弦乐《闹新春》获铜奖。此外,民族管弦乐《凯旋》(与王爱康合作)、《游园惊梦》等精品佳作,也都是大家喜爱的民乐经典曲目。

音乐理论家乔建中认为:“现代二胡艺术的根基在江南。一种艺术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创作。创作是推动演奏艺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还要有队伍,更要有像朱昌耀这样的领头人。”③ 朱昌耀的作品善用耳熟能详的旋律创作改编,更易激发听众共鸣与认同感。他积极探索艺术形式的融合,吸纳新的表现手段,找到适于传达、传播江南音乐的艺术语言,彰显了地域文化属性与风格标签。

使命承当:江南情愫,初心不忘

朱昌耀发扬江南音乐的文化使命与承命意识,是其自觉创新、不离本真的内驱力。1982年,江南笛艺大师赵松庭作为评委在台下聆听了朱昌耀的演奏十分欣赏,后专门寄信至江苏省歌舞团,给予其“弓弓诉人意,弦弦道世情”的高度评价,并鼓励他要继续创作代表江南文化的作品,饱含老一辈民族音乐家将发扬江南音乐的接力棒传递给年青一代的殷切希望。朱昌耀也不负所望,以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交出了优秀答卷。

2019年,正值国庆70周年之际,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江南情愫——朱昌耀作品与二胡独奏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作为江苏文艺名家的晋京献礼之作,这场经过精心策划的音乐会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曲目全部是他创作的作品,“江南情愫”的主题贯穿再次展现了其艺术生涯的追求所在。

抒怀江南的情思,既是基于江南人的地域情怀,也是发扬江南音乐的责任使命感所趋。在海峡两岸文化互通与海外艺术交流中,他的二胡艺术已经成为了“江南名片”。中國台湾的报刊以“江南第一”赞誉他的精湛胡琴艺术,出访欧美演出亦被国外媒体誉为“世界一流的弦乐演奏家”“中国的帕尔曼”,日本更是称赞其为“人间国宝”。自1981年以来,他曾赴几十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举办独奏音乐会,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柏林爱乐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厅都留下了他的琴声。

朱昌耀的艺术生涯扎根于江南,深耕于江苏,作为担任了十七年江苏省音协主席的音乐领头人,他为提升江苏音乐的影响力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曾推动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比赛落户江苏办赛,推动“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江苏省民族器乐大赛”等重要赛事的举办。在他的主要策划与促成之下,2002年成功举办“江苏——二胡之乡”大型音乐会系列活动,2006年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江苏二胡之乡”民族音乐节,引起巨大反响。其后“中国江苏二胡之乡”民族音乐盛典也成为了江苏音乐的品牌项目,每两年举办一次,包括民乐名家音乐会、金钟之星音乐会,民乐大师进校园讲座、民族乐器制作品鉴音乐会以及各类民乐赛事。组织举办这些艺术活动都是为了让民族音乐深入到普通大众中去。

作为艺术院团的领导、管理者,他引领了江苏民族管弦乐事业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长期担任江苏省民族乐团的领导管理工作,创作编创了大量江南风格的民乐合奏重奏独奏作品,录制了《归》《月》《吟》《舞》等代表性专辑,使乐团较早地确立了江南风格的民乐发展方向。他还带领乐团取得了许多国家级奖项,如民乐“茉莉花组合”曾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金奖,江南丝竹小组曾三次蝉联海内外江南丝竹大赛金奖。乐团演绎的《姑苏情》《苏南小调》《枫桥夜泊》等一批获奖作品与保留曲目,体现了江南地域的柔美细腻,风格浓郁,为同行专家们所称道。

2017年起,朱昌耀担任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指导,开始谱绘“大江南”的音乐图景。乐团以“丝竹江南、丝竹交响”为艺术定位,一方面委约创作了《丝竹交响》《干将莫邪幻想曲》《四季留园》《江河湖海颂》《琴动山河》《光明》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新作品,着力于以丝竹交响化的体裁表现新时期的人文江南、诗画江南、都市江南、世界江南;另一方面则着意选择各个时期、各种题材和体裁上具有江南特色的经典曲目,形成了乐团具有江南风韵、面对江南大众的演出季和富有江南文化特质的音乐活动。乐团成立至今仅短短数年时间,已取得亮眼的成绩。2021年,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奥地利音乐剧院“国际交响乐团奖”,以及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颁发的“中国江南音乐创作研发基地”。这既是对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发扬江南音乐既往成绩的认可,也是对基地寄予的厚望,希望未来继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023年,江苏省民族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在第十届华乐论坛暨优秀民族管弦乐团遴选活动中脱颖而出,均获得了“全国十佳优秀民族管弦乐团”称号。除北京、上海的四个国家级乐团以外,全国各省市只有六个乐团获此殊荣,江苏有二。对于江苏的这两个乐团,朱昌耀既是创团元老,也是在他的管理领导与艺术理念的方向指引下不断发展并得到业界认可的。

朱昌耀的二胡艺术从文化根性中来,到人民大众中去,他深刻认识到二胡艺术传承发展与民族文化根性的关系。2023年6月,他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华乐讲坛”中以《江南风格音乐的演奏与创作实践——兼谈“江南丝竹”等民間乐种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演创经验。他长期躬身发扬江南音乐,并形成了具有认同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成果,这就是对中国音乐文化自信自强的当代注解。

结 语

厚积薄发,玉汝于成,朱昌耀的二胡艺术之路也是江南音乐的弘扬之路。艺术生涯的六十年中,他厚植传统、融入时代、开创新风,着力以江南的音乐主题、时代性的创作表演,抒发现代人对江南的歌颂。他的艺术作为与成就不仅属于他个人,也是江苏民乐事业与江南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于过往的成绩,他总是淡然处之,正如他演奏中流露出的从容旷达,也是江南文化中超越世俗功利、超越人生的审美表达,隽永深长。

林东坡 南京师范大学音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约编辑 盛汉)

猜你喜欢
丝竹民乐二胡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下)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民乐国祥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老头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