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丝绸类博物馆的调查研究

2024-05-14 19:38荣晓曼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7期

荣晓曼

摘 要: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交流,丝绸之路的历史和中国丝绸发展的溯源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我国各类以丝绸为主题的博物馆,对其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特点及定位进行梳理,探寻提升丝绸类博物馆影响力的方法和策略。基于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对国内丝绸类博物馆的定位、性质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丝绸类博物馆地区分布不均衡,民办博物馆占比很大,存在展示内容和形式同质化等问题。大型丝绸类博物馆在文物展示和管理方面重视对研究方法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其他丝绸类特色场馆也是推动丝绸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提出了丝绸类博物馆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丝绸类博物馆;丝绸文化;丝绸发展历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30

丝绸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关系到技术,而且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关①。丝绸之路是一张亚欧大陆之间交流的网,它不仅沟通了亚欧大陆的物质和技术,还传播了文化和艺术,是它把亚欧大陆文明联系在一起。中国丝绸文化遗产的内涵十分丰富,有大量的可移动文物(如丝织品与丝绸服装)、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如蚕桑丝绸产区内的近代蚕种场、茧站、缫丝厂和丝织厂厂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丝绸生产传统工艺和习俗)②。在各类丝绸博物馆中,展示着大量反映丝路贸易的出土文物及丝绸织物的复制品。这些文物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物证。

1 我国的丝绸类博物馆

我国丝绸类专业博物馆建设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从浙江和江苏两省开始,包括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21世纪以来,丝绸类博物馆逐渐在东部沿海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快速发展。同时,还出现了很多以丝绸为主题的特色场馆。我国丝绸类博物馆的藏品以实物藏品为主,主要有织物(包括印染、刺绣产品及服装)、机具、书画、自然标本等,一些与丝绸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也作为藏品保存。丝绸类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是征集、收藏、研究、保护和展示丝绸文物、品种纹样、文史资料以及珍贵的非遗代表作和织机等各类纺织器械。在部分丝绸类博物馆里,公众既可以看到丝绸的技术原理和发展过程,还可以了解丝绸的文化功能和美学价值、对艺术的作用、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等。

2 国内丝绸类博物馆调查分析

调研我国以丝绸为主题的博物馆,选择来源为国家文物局2021年公布的《全国博物馆名录》中以丝绸为主题的11家丝绸专业博物馆。对其所在区域、性质、定位、特色、设立时间进行分类概括(表1)。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丝绸类博物馆的建设数量和分布地区逐渐增多。

2.1 我国丝绸类博物馆的特点

2.1.1 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丝绸类博物馆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浙江最多,江苏和四川次之(浙江4家、江苏2家、四川2家)。这与古代、近代、当代这些地区的丝绸业生产情况、经济水平以及当地的丝绸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如杭州和苏州素有“丝绸之府”“丝绸之乡”的美誉。这些地区的丝绸类博物馆大都依托当地悠久的丝绸文化历史、古代或近现代丝织业发展历史而建造。

2.1.2 类型以民办博物馆为主

我国的大型丝绸类博物馆较少,以民办中小型博物馆为主。其中,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担负着弘扬中国丝绸文化、宣传丝绸科技发展史、展示当今中国丝绸发展新成就的重任。丝绸类博物馆的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和高校博物馆三类③。丝绸类博物馆的分类主要与营建主体有关,丝绸行业博物馆是以国家、地方政府或所属科研机构为营建主体,以传播和普及丝绸文化知识和丝绸发展历史为主要目的,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成为丝绸类博物馆的领跑者。民办博物馆又可以分为民办非企业博物馆和民办民营博物馆。民办非企业博物馆通常由地方政府、专家学者提出,政府、企业和收藏家共同建设与管理的博物馆。民办民营博物馆在展示内容方面常常结合本地区和本企业的历史与产品进行。高校博物馆以纺织服装类高校为主体,依托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专业技术优势建设,是主要服务于高校专业教学的学校博物馆。

我国的丝绸类博物馆中以民辦博物馆为主,除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外,其他丝绸类博物馆大多数为民办丝绸博物馆。这是丝绸产业发达省份积极贯彻国家文物局、民政部等七部门《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优化民办博物馆发展环境的实践结果。民办丝绸类博物馆占比高,主要原因一是丝绸文物藏品资源稀缺,收藏、修复和维护成本高;二是大规模的丝绸类博物馆规划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高;三是国内丝绸生产企业越来越愿意参与到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中,通过发起并筹办和管理丝绸类博物馆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丰富和提升企业文化④。民办丝绸类博物馆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办馆主体多为经济实力雄厚的私人收藏家和民营企业。如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博物馆,办馆主体为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丝绸文化创意为主业的企业。在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博物馆之后,万事利集团又投资建设了万事利丝绸工业博物馆,着重展示现代丝绸工业文化。

2.1.3 内容呈现以丝绸发展历史为展示逻辑

丝绸类博物馆展示的主要内容为丝绸的发展历史、丝绸的技术原理、丝绸的美学价值、丝绸与中华民族的关系等。大部分丝绸类博物馆是依托于丝绸发展的历史,以历史脉络梳理为主,以今天的丝绸工业、丝绸服装、丝绸产品的展示为辅助。如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展示逻辑是系统地梳理中国丝绸发展的历史:最早的丝绸实物(如战国时期的织锦),汉晋南北朝时期的经锦、刺绣以及绞撷织物和服装,唐辽宋元时期的纬锦、罗、绩、织金锦、印金织物和各具时代特征的服饰(如大袖袍、姑姑冠等),明清时期的宫廷服饰、民间百姓服装以及家常日用品,以及20世纪的各类服装和当代丝织产品、新产品等。

2.1.4 形成以国有丝绸类博物馆为龙头、其他特色博物馆为补充的局面

根据博物馆的等级划分,丝绸类国家一级博物馆只有中国丝绸博物馆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1家,为苏州丝绸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2家,分别是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国有大型的丝绸类博物馆数量少,仅有2家。民办丝绸类博物馆中,6家为民办非企业型博物馆;3家为民营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两家国有博物馆担负着弘扬中国丝绸文化、宣传丝绸科技发展史、展示当今中国丝绸发展新成就的重任。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中陈列了大量的汉唐织物、辽金实物、宋代服饰、明清丝绸皇家精品,展示了中华五千年丝绸历史及文化,同时也是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17年发起倡议成立了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在纺织品的收藏、研究和保护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他丝绸类博物馆多以梳理和展示地方特色丝绸历史文化和丝绸技术为己任,是国有大型丝绸类博物馆的有力补充。

2.1.5 藏品同质化

大型丝绸类博物馆的藏品多以历代丝绸复制品和丝绸文物残片为主,中小型丝绸类博物馆主要通过图文展示本地区丝绸历史和丝绸文化。比较珍贵和典型的藏品有汉晋南北朝时期的经锦、刺绣及绞撷织物和服装,唐、辽、宋、元时期纬锦、罗、绩、织金锦(纳石矢)、印金织物和各具时代特征的服饰(如大袖袍、姑姑冠等),明清时期的宫廷服饰、民间百姓服装以及家常日用品。由于丝织类文物的稀缺性和复制工作的复杂性,大部分丝绸类博物馆的实物藏品主要是明清时期的服饰,还有部分丝绸残片,藏品呈现同质化现象。丝绸类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如表2所示。

2.1.6 重视科学方法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

①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丝绸文物对保存方式和条件都有要求,因此对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丝绸类博物馆运用更多的科学方法对丝织类文物进行研究、修复、展示和保护。如中国丝绸博物馆成立了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2000年)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09年),对纺织品文物进行鉴定、保护和研究。苏州丝绸博物馆被授予国家可移动文物(织绣类)修复一级资质,致力于丝绸织绣文物的复制研究和丝绸文物的修复保护。

②现代化技术的运用。

丝绸类博物馆的现代化技术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展示各类文物信息;同时,一些博物馆也积极使用多媒体展示技术。目前丝绸类博物馆的数字化分三种:第一种是博物馆传播的数字化。通过建设官方网站,申请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拓展传统博物馆的范围。博物馆传播的数字化一定程度改变了博物馆的传播模式,无处不在的网络和社交媒体让博物馆的空间从实体空间扩大到互联网空间。第二种是将博物馆展厅及馆内重要藏品通过各种数字设备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如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官网和公众号都设有数字展览,通过虚拟展厅将博物馆的常设展进行线上展示。第三种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丰富实物展品的内容,增强参观者的互动体验。2021年初,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丝绸博物馆开馆时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的倡议,集合国内外40余家丝绸之路沿线的相关博物馆打造数字丝路文化项目,用数字博物馆的形式保存和展示丝绸文化遗产⑤。

2.2 其他以絲绸为主题的档案馆、文化馆、交流中心和创意产业园

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民办丝绸类博物馆虽然没有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博物馆名录》中,但其藏品、展览形式和影响力方面也为丝绸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出较大的贡献。近年来,在我国丝绸产业集中的地区建设了大量以丝绸为主题的档案馆、文化馆、产业园等场馆,这些场馆是专业丝绸类博物馆的有力补充,共同为推动丝绸产业和丝绸文化的发展服务。因此,结合其他以丝绸为主题或主要藏品的档案馆、文化馆、展览馆、创意产业园等进行调研,包括各类以丝绸为主题的文化体验中心、织造技艺保护中心、产业生态示范中心和丝绸文创开发中心等。

2.2.1 与丝绸相关特色场馆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除国家文物局在册的博物馆外,苏州、杭州、南京、深圳、绍兴、湖州、泉州等地还建设了大量的以丝绸为主题的特色场馆(表3)。例如,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于2015年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设立。档案馆馆藏以丝绸史料和实物为核心,现有馆藏丝绸档案近50万卷(件),包括苏州近现代丝绸档案及在全国各地征集的近2万件丝绸档案。位于杭州的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是中国高校首家丝绸类博物馆,将中国近现代丝绸教育与丝绸历史文化发展进行融合展示。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是在江宁织造旧址上建造的地方遗址类博物馆,馆内展示了大量的云锦、大型织机及红楼梦历史和文化。位于深圳的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2009年成立后以丝绸文化为载体,力图打造并推广中国丝绸创意产业模式。

2.2.2 丝绸产业园、文化馆、交流中心等是推动地区丝绸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丝绸产业集中的地区建设了大量的以丝绸为主题的文化馆、产业园、艺术中心等场馆。主要原因:一是丝绸类文物实物较少,文物修复和维护成本高,小型和特色型博物馆基本不具备研究能力,只具有展示功能,因此丝绸类博物馆等级评定难度大,更多的丝绸主题场馆选择了文化馆等更多元化的展示形式。二是在我国丝绸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越来越多的丝绸相关企业愿意主动承担普及丝绸历史和文化的责任,通过发起建设丝绸文化交流平台,普及丝绸文化知识,宣传丝绸文化遗产保护,向公众传播中国丝绸制作技术,促进行业内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这些场馆成为专业丝绸类博物馆的有力补充,共同为推动丝绸产业和丝绸文化的发展服务。例如,位于深圳的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建成后成为文博会重要场馆、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汇集了国内顶级丝绸知名品牌,将中国丝绸文化和商品经济相结合,同时将园区探索出的成熟模式在全国其他地区复制,建设中国丝绸文化产业网。这些以丝绸为主题的特色场馆成了推动丝绸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3 丝绸类博物馆的发展

我国丝绸类博物馆在丝绸专业教育、非遗传承保护、学术交流、科普教育、陈列展览等方面获得了公众的认可,承担展示中国五千年丝绸历史文化的责任。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我们应努力提升丝绸类博物馆的价值,充分发挥丝绸类博物馆的精神内涵。但调查中也发现,丝绸类博物馆整体发展质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丝绸类博物馆地区分布不够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中西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分布数量较少;主要为中小型博物馆,具有一定规模的丝绸类博物馆较少;藏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以丝绸复制品和明清文物残片为主;部分博物馆未能充分挖掘藏品的各项功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我国丝绸类博物馆发展建议:一是国有大型丝绸类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展览向公众介绍和传播中国丝绸历史文化、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丝绸纺织技术成就等,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丝绸文物的鉴定、修复和复制工作方面承担应有的责任。二是积极建设“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影响地区的博物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开展丝绸之路历史的调查研究、发掘再现活动,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推动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在当代重塑“丝绸之路”的价值。三是其他丝绸类文化馆、产业园和交流中心通过丝绸企业和纺织服装协会的力量,举办各种形式的丝绸文化研讨活动,促进丝绸行业的交流、合作与發展。四是鼓励纺织服装类高校与丝绸类博物馆展开科研项目合作,利用专业团队开展对丝绸艺术的研究,让高校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五是丝绸类博物馆应转变观念,结合公众喜爱的专题内容征集藏品,充分挖掘藏品的内涵,充分利用多媒体、沉浸式、数字化等展示手段,让丝绸类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让丝绸类博物馆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注释

①赵丰.丝绸博物馆与丝绸史研究[J].丝绸,1987(12):49-51.

②俞敏敏.丝绸文化记忆的再现: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览与实践[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1,63(1):46-52.

③薛雁.中国纺织服装类博物馆的类型与特色[J].中国博物馆,2006(4):23-27.

④李强,凡丹丹,李斌.中国纺织服饰博物馆的调查研究[J].服饰导刊,2016,5(2):69-76.

⑤赵丰.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开放共享的博物馆数字融合[J].中国博物馆,2022(3):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