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结合探究

2024-05-14 09:20郝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7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

郝彪

摘 要:近年来,众多学者已对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充分探讨,两者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已被证实。从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现状看,呈现出以文物为主题开展文物旅游的趋势。这一趋势是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结合的新模式,为了更好推动文物保护,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文物;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旅游;融合发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12

1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结合的意义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承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结合,可以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走到公众面前,走进公众生活中,让公众更加了解文物及相关历史,有利于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承。从文物保护的目的来看,文物保护并不只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为了保护文物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更是为了让后人有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开展文物保护,应该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不仅是为了文物能够留存得更加长久,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实现文物的更大价值与意义。发展文物旅游是文物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将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相结合可以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承。

1.2 赋予旅游新的底色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结合,开展以文物为主题的文物旅游,可以丰富旅游业主题,使旅游业呈现新业态,发展旅游业的新方向,推动旅游业以新的面貌呈现给公众,为旅游业增添新色彩。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来看,文物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依托文物资源开展文物主题特色旅游,可以创造新的旅游增长点,打造新的旅游名片,增添新的旅游底色。随着文物旅游热潮的兴起,各具特色的文物生动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为公众提供新的观赏点,丰富旅游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多选择,提升公众的文物旅游兴趣,帮助公众更加了解历史文化。

1.3 增强文化自信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结合,以旅游的形式增加公众对文物及相关历史的认识,有利于公众对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体会,帮助公众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荣誉感。从文物的传承性来看,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历史文化的认同,每件文物都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文物旅游业,可以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生动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切身感受到文物所处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文化魅力、生产力技术等。公众在旅游中听取文物故事,深度了解历史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结合难点

从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结合的现状来看,二者的结合还存在一些难点,主要表现为边界线不易把握、人才支撑力度小、工作机制不健全、产业链未形成等方面。这些难点阻碍着文物旅游业的发展,更阻碍着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结合。

2.1 文物保護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边界线不易把握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联系,需要正确把握二者的边界线,不论二者的结合是过于保守,还是过于开放,都会不可避免地阻碍对方的发展。这就要求平衡文物保护与传承使用之间的关系,找准二者的边界线,坚持适度保护与适度发展的原则。但是目前文物受损程度的鉴定、文物保护技术实施存在难度,造成文物保护与传承使用之间的度难以掌握,一不小心会对文物保护或者可持续旅游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2.2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人才支撑力度小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工艺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文物一旦被破坏就无法恢复,这决定了必须将保护作为第一目标,开发利用永远要服从于保护而居于次要地位。可见,在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结合中,需要以文物保护为重中之重,需要准确把握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时间节点、技术选择、材质选取等内容,这些实际操作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因此,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结合,需要极专业且有组织的人才队伍做支撑。但是从当前文物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能够符合这一要求的人才少之又少,这一因素制约着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结合的进度及结合后的发展。

2.3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从文物保护与旅游活动的互动性来看,即使文物资源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物受损。因此,为了保护在旅游活动中展示的文物,需要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建立巡查预警机制、监测处置机制、修复反馈机制,及时反馈文物的即时状态,也能从中了解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及时进行纠正和调整,使二者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从当前的工作机制来看,并没有适用的规定、明确的标准、专业的技术、科学的程序等硬性要求来维护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状态。

2.4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产业链未形成

从文物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看,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处于分离的状态。文物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结合的关键在于将两者进行充分整合,融入地域文物特色,发展地域文物特有的文化,建成文物旅游综合体。但是目前文物旅游产业发展并没有进行地域资源整合,未能建成文物旅游综合体。

二是未将文物优势转化为开展旅游活动的新动力。从文物的发现、文物的挖掘、文物的成果、文物的遗址、文物的保护、文物的修复、文物的历史背景、文物的文化内涵等内容来看,每一点都是亮丽的风景线,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文物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文物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要么完全分离,完全没有利用文物发展旅游业,要么仅仅是利用其中的几处,二者的结合情况极其不理想。因此,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结合不仅需要依托文物优势,也需要创新性开展旅游活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5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从当前文物旅游业的发展前景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景区建设是当前的发展趋势,也是文物旅游景区的新飞跃。而文物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周边环境建设与文物相融合存在困难,是制约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结合的又一大影响因素。如何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将文物原声、原貌呈现在游客面前,如何运用数字信息化技术为文物修复提供支持,如何运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开展文物管理,如何运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开展景区管理等问题,都是文物旅游发展过程中直面且必须要解决的。目前来看,文物旅游景区内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都不高,需要快速有效提升。

3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的融合发展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的融合发展主要是在打造规模化、特色化的文物旅游的同时,坚守文物保护的原则,为文物旅游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及优秀人才支撑,构建文物旅游发展的闭环工作机制,打造具有文物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文物旅游。

3.1 找准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着力点

文物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基于文物保护这一着力点,围绕文物保护这一主题开展可持续旅游。文物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物,文物的存在可以丰富旅游发展的内容,二者完全可以彼此助益,形成正向循环。因此,发展文物旅游业需要牢记以文物保护为主的思想理念,确保文物旅游业的基础更加牢固。

3.2 加大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人才支撑力度

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结合,需要更多专业人才的支撑。一是需要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文物旅游活动中的人为因素、自然因素都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需要更多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专业人士,提升文物保护程度,助力文物旅游发展。二是需要文物旅游景区管理人才,特别是具有文物保护知识背景的文物旅游景区管理人才。文物对旅游景区周围环境、景区内环境要求较高,对温度、光线、保存材质等都有严格要求,這对文物旅游景区管理人员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发展文物旅游业需要更多专业管理人才,保障景区的正常运行。三是需要传承文物文化人才。发展文物旅游业需要有专业人才挖掘文物蕴藏的文化,需要有专业人才向外界宣讲文物的价值。因此,发展文物旅游业需要更多传承文物文化人才。通过加大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人才支撑力度,加快文物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文物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3.3 构建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闭环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推动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保障。为了实现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良好发展状态,需要构建巡查预警、监测处置、修复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巡查预警机制。文物旅游景区需要定时定点安排专人负责巡查文物旅游景区,及时发现不文明旅游行为。同时,根据不文明行为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级预警,帮助文物景区内相关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和制止不文明旅游行为,以免不文明旅游行为对文物造成损坏。二是建立监测处置机制。文物资源在旅游活动中容易受损,为了更好保护文物,需要动态监测文物的状态。首先,需要开展判断。文物旅游景区需要对景区内的文物进行动态研判,根据文物的状态判断是否能够继续开展旅游活动,是否需要修复,如何开展文物修复。其次,精心修复。对于已经受损需要修复的文物,文物旅游景区需要及时调整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时间和客流量。同时,安排专业修复人员对文物进行及时专业处理。通过监测处置机制,可以有效保护文物,充分发挥文物优势。三是,建立修复反馈机制。对经过修复重新恢复开放的文物进行观测,根据文物状态判断修复效果,从而确定是否能够继续正常开放。通过上述三种机制,做到预防、监测、修复和评估,对文物起到全面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旅游活动中的文物资源。

3.4 打造具有文物特色的旅游产业链

3.4.1 整合地域资源,形成地域文物旅游特色

组织开展文物资源、旅游资源普查,收集形成资源库,将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探索既具有文物特色,又具有当地旅游特色的新旅游产业模式,打通文物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之间的脉络,推动传统旅游业产业升级,改变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分离或结合不佳的状态,依托文物资源,创立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文物旅游综合体,满足游客众多需求。

3.4.2 发挥文物优势,开创文物场景性旅游

围绕文物发现、文物挖掘、文物成果、文物遗址、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文物历史背景、文物文化内涵、文物材质等内容,选取适合本地旅游发展需求的内容,采用研学、现场讲解、智能演示等形式,开创文物场景性旅游,帮助游客更好了解文物的由来和历史文化背景,更好传承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精神,发挥文物的教育意义。

3.4.3 挖掘文物价值,推动文旅有效融合

文物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和历史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为打造具有文物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提供了方向,表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因此,发展文物旅游,需要根据文物本身,结合当时历史文化背景,挖掘文物蕴藏的思想和文化,通过文物旅游这一途径传承历史文化。

3.4.4 依托文物类型,完善周边旅游环境

文物可以划分为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等,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物,在文物旅游区周边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题宣传,详细介绍文物的由来、构造、历史背景等内容,从而使文物旅游景区更富有特色,提升文物旅游景区知名度。也可以根据文物形成时间,划分古代、近代、现代等时间段,这些时间段是更好理解文物历史的关键点,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基于各时间节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的,对游客理解历史文化非常重要。因此,为了更好培养游客的历史文化观,可以根据时间节点来对文物进行解读,也可以根据文物的类型进行解读,帮助游客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3.5 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文物旅游

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文物旅游景区是当前文物旅游发展的新转变,科学技术的融入可以为文物旅游的发展赋能,让文物更加真实、全面、有效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增强文物的视觉效果,迎合公众的需求。

3.5.1 融入文物展示传承的过程中

一是展示途径数字化。对不同类型、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字化展示,如通过动画介绍文物历史背景、蕴含的文化及精神以及现代故事等,使游客能够全面了解文物。二是体验途径智能化。根据文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体验点,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增强游客对文物所传承的文化的感触。

3.5.2 融入文物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

一是提前建设好保护设施。在开展文物旅游前,有针对性地对文物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文物在旅游活动中遭受损害。二是及时做好文物修复。实时监测文物旅游景区内的文物,一旦文物受損,第一时间对文物展开修复。

3.5.3 融入文物旅游景区的管理中

一是避免游客近距离接触文物。将数字信息化技术融入景区文物管理中,在游客距离文物较近或者游客触摸文物时提醒游客,从而保证游客与文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二是避免游客故意损坏文物。运用数字信息化技术融入文物管理中,在游客出现损坏文物的行为时提醒游客停止损害行为,同时对损坏信息进行记录,及时发送给文物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和文物修复技术人员。三是向游客发送游览提示。由于文物旅游景区需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查修复,会出现某个文物板块暂时不能游览的情况,需要及时向游客发送提醒信息,避免出现游客扎堆、拥堵现象。

3.5.4 融入文物旅游景区的建设中

一是融入基础设施建设。文物旅游景区内场馆设置、项目讲解、餐饮服务、售票处等设施的智能化,可以为游客提供指尖上的服务,节约排队时间,帮助游客更好地安排旅游路线。二是融入景区游客反馈。可以运用数字信息化技术收集游客对文物旅游区的意见和建议,采纳游客正确建议,调整文物旅游景区建设规划。三是融入景区工作人员沟通。数字信息化技术可以为文物旅游景区工作人员间提供便捷沟通,沟通提升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丹.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漫旅,2022(3):93-95.

[2]郑果,罗明志,刘鲁.遗产旅游与可持续发展:2022《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圆桌论坛三会议综述[J].旅游学刊,2022(12):154-157.

[3]段玉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7):398.

[4]温萍萍.浅析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J].消费导刊,2021(1):73-74.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