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北京中轴线文保建筑展示策略研究

2024-05-14 09:20赵磊满思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7期
关键词:中轴线数字时代文旅融合

赵磊 满思宇

摘 要:文保建筑单位是历史人文的记录者,其本体就是特殊的文物展品。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传统文物业态形成变革,“互联网+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建筑行业的高新技术为新时代文保单位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借鉴方向。文章通过对北京中轴线上文保建筑展示现况统计,并分析其在旅游热潮下的开放困境,结合当下文博、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案例,尝试探索研究数字时代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展示的新途径,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数字时代;文保建筑;中轴线;数字化;文旅融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7.010

近年来,我国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工作成果斐然。已把“让文物活起来”纳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指出,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2019年,国家文物局首次对外发布《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积极鼓励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和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进一步加大文物建筑开放力度,推动各地积极开展文物建筑开放工作。目前,文保单位改造开发的模式因其建筑本身的文物属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为了同时保证文保单位保护工作质量和其文化展示传播效率,必须对文物保护单位利用和开放的模式及方法进行创新。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积极学习先进行业的高新技术,深化文保单位建筑展览数字化发展,整合文旅资源,提升文化传播效率,对弘扬城市文化精神、促进经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 北京中轴线上文保建筑展示现状

1.1 北京中轴线整体文保展示价值

文物保护单位是不可移动文物,是一座城市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是一座城市内涵积淀的实物凝结,也是其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密码①。在我国古代大建筑群及城市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而在北京,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7.8千米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是我国最为突出的中轴线成就。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所著《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②中将广义上的博物馆定义分为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工业遗址三大类。

北京中轴线作为千百年来历史文化古都的代表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当观众真实地走在这片历史街区参观时,散布在“中轴上”的众多文保建筑、文保遗址、历史文物作为历史的承载可进一步唤醒人们的民族认同意识,增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及融媒体宣传平台的高速发展,人们可以更便捷地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即时讯息。新的历史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促使文保建筑在数字时代中发挥出它更大的价值,在保护中探索新的利用方式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1.2 北京中轴线上建筑资源利用情况分类

如表1所示,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资源融合元代、明代、清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等多个时期的建筑瑰宝,数百年来,原建筑规划的功能也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例如原负责皇家祭祀功能的天坛、社稷坛改为人民公园,原故宫、先农坛、钟鼓楼改造为展厅,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轴线上修建的诸多建筑。其中明清时期建筑均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骥才在《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③一文中提到:“露天博物馆是把散落乡野的零散又珍贵的民居收集起来,集中保护与展示,它的意义是将最难保存的人类遗产—历史民居及生活细节保存下来。”

2 北京中轴线上文保建筑展示面临的困境

2.1 文保建筑保护与展览利用开发之间的矛盾

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的矛盾是现代化进程中避无可避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伴随城市更新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都面临文保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抉择问题。文保建筑虽然具备文化性、价值性等特征,但因其建筑往往破败不堪,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进行养护。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文保建筑,国内有大量的文保建筑被改造为博物馆、文化馆,乃至改为学校等使用,北京中轴线上的文保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建筑保护的进程中,以何种方式进行利用开发是一项值得长期讨论的命题。

2.2 参观人数与文保建筑承载量之间的矛盾

近十年来,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度发展,全国各地的热门景区日接待游客量日益增多,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7月发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评估规范》中对文保建筑及文化旅游景区的最大人流承载量进行统计,并制定相应标准划定了精准的红线。参观人流量大对文保建筑的损害是极大的,更何况其中还包含部分恶意在文物上乱写乱刻的行为。文保建筑改造成为展示空间,是在新时代中活化利用历史遗迹,让古建在现代焕发新生。但与此同时,每年的总体开放时间、季度开放周期、换展频率以及每日观众的瞬时数量都将影响着古建保护与利用的微妙平衡,参观人数与文保建筑承载量之间的矛盾也是文保建筑展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3 空间的开放程度与观众好奇心之间的矛盾

古建筑开放是维护文物安全、保护文物健康状态、发挥文物社会功能的有效途径。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据数据显示2013—2018年间,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由2012年时的30%扩大到2018年的76%,并有望在2025年前开放至85%。另外,故宫博物院已开放区域又分为远观复原展示、近观改造陈列等方式。出于对文物保护的需要,无法在线下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开放,但越是无法进入或无法开放的空间却越能吸引起观众旺盛的好奇心及求知欲。為更好地解决保护与观看之间的供需矛盾,2018年故宫博物院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等传媒平台打造了《上新了·故宫》文化季播节目,每期节目中嘉宾跟随故宫专家进入部分未开放的保护区域,通过媒介的力量带领观众探寻故宫历史文化。

2.4 展品的唯一性与文物分散性之间的矛盾

文保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实体文物的本体唯一性作为其典型优势,同时也限定了文物的传播半径。“北京中轴线”作为7.8千米的散点式文物遗存,展品的唯一性与文物的分散性也是数字时代展示陈列面临的困境之一。展品作为博物馆展览的核心内容,也是吸引公众参观的主要因素。然而,展品具有唯一性,无法实现多地联展的时空同一性。这就意味着同一批展品只能在一个地方展出,无法同时异地展出,极大限制了馆际联展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也造成了公众参观的不便利和不公平。现有依靠复制品代替或异地巡展的方式,难以解决传播的困境。

为解决该问题,各地博物馆纷纷尝试各类破局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制作展品的数字化复制品,以实现多地联展的可能性。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了“故宫数字化复制品”项目,利用高精度扫描仪、3D打印机等设备,制作了故宫藏品的数字化复制品,并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展览。这种方式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更多的公众能够欣赏到故宫珍贵的文物藏品。

3 北京中轴线展示新机遇

3.1 北京中轴线展览建设现状

对中轴线申遗来说,接下来尤为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实现中轴线的公众化。面对7.8千米内的宏大面积,七百多年的历史沉积,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如何让大众快速、全面地了解、认识中轴线背后独特的文明和传统,绝非一件易事,更不是一个展览、一场讲座可以达到的效果。笔者通过线上调研、线下走访的方式对近年来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开办的相关展览进行数据统计,如表2所示。中轴线作为热门展览主题在全北京范围内曾多次展出,首都博物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美术馆等公立场馆,钟鼓楼、永定门等中轴线古建文保现场,乃至北京市区的书店、商场等商业空间均举办了大量以“中轴线”为主题的实体展览。其中,展览类型包括图片展、摄影展、美术作品展、实物展、数字展等多种展出方式。并且,“北京中轴线”展览作为古代中国城市及建筑设计的精髓外出开展过两回国际交流展,为海外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及宣传中华民族的智慧做出了重大贡献。

3.2 数字时代下文保建筑展示发展的新机遇

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曾富有预见性地写道:“文学终于将杀死建筑。”他认为,在中世纪,建筑是一种图画语言,通过雕塑、绘画、彩色玻璃等形式,向文盲的大众传达宗教、历史、哲学等内容。但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书本成为更有效的传播媒介,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书本来获取知识和灵感,而不需要去教堂观赏建筑。因此,建筑的功能和地位逐渐下降,文学的影响力和创造力逐渐上升。

同样的道理,在新技术新媒体和新传播途径的冲击之下,作为媒介的博物馆和有线电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更加便捷直观的传播方式,例如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开始更多地吸引人群的注意、占领公众的心智。

但是与其他媒介相比,博物馆又有着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证博物馆展览的传播效率、提高公众对展览活动的关注,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全新议题。

3.2.1 着力建设线上展览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④一文中提到北京中休闲历史内涵挖掘不足,各遗址点彼此仍显孤立。亟需采用新技术手段,构建完整的中轴线信息数据库。《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网络文物信息资源知识图谱构建》⑤一文中提出以知识图谱的方式构建网络文物信息资源,帮助受众理解信息资源中蕴藏的文物知识,从而在博物馆热潮下推广历史文化遗产知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的文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传播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其承载信息的完整性,且博物馆作为公益非营利机构,现有行政管理方式及资金管理也不利于展览和文化传播。以往博物馆实体展览的设计流程中,博物馆的全年策展计划无须考虑市场喜好什么,而是结合当下的宣传重心及馆藏的藏品思考可以给观众带来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传媒能发挥的作用仅在实体展览开幕后,但自文博与传媒联合打造的《国家宝藏》节目横空出世后,传媒能发挥的力量由开幕后的宣传逐步走向台前。

3.2.2 建立官方宣传矩阵

社交媒体时代,电视剧热播时同步开设官方账号及“角色微博”的营销模式几乎已成标配。从产品研发角度来说,用户体验贯穿一切设计与创新过程,如用户参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和服务设计等⑥。各大官媒与剧组也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开设账号,频繁与用户互动,并主动发起话题引发讨论。伴随电视剧播出期间,参演的演员可以代入剧中角色身份与粉丝网友展开互动,并结合热门话题开设“实况聊天室”,设置话题、引发讨论。博物馆应主动学习传媒端的成功经验,建立官方宣传矩阵,充分发挥不同平台的营销优势。在实施策略上有以下两条建议:一是可与电视台联合在电视端开辟独立的文博频道,博物馆端负责生产内容、电视台负责制作及传播,由国家文物局统筹对频道的栏目进行设计。中轴线文保建筑可作为固定栏目之一,为蓄积用户群体做长期的努力。节目可对全国范围进行预告、对实体展览进行讲解阐述,并选择趣味性选题进行文艺影视作品创作;二是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主流融媒体平台开设中轴线遗址点上各文保建筑的品牌官方账号及子主题展览(角色)官方账号,举办期间官方账号应主动带动话题,以情境化的方式增强与用户的互动,以文保建筑拟人口吻发布日常,加入社会热点讨论。将展览品牌拟人化、角色化,构建观众与展览间的跨时空互动感与真实感。

如前文所述的新问题和新的需求必然催生出线上线下展览互动的全新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我们可以构建出一套多節点相互联动的展览运作全新模式,有效应对当前技术与社会发展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

4 结语

北京中轴线位于城市核心区域,是由一系列建筑、历史地标、历史街道、桥梁和遗址共同构成的空间综合体,是城市转化过程的历史见证,作为文化遗产具有珍贵价值。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进步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面对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和行业转型的现况,如何利用与时俱进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在提升文保单位建筑保护整体水平,策划更多高质量展览活动,提高文物传播价值及传播范围,对新时代下如何讲好城市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重大意义。

注释

①徐进,王晨辰.文保单位建筑展览的策划与实施[J].温州文物,2021(12):79-85.

②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③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8):65-66.

④李诚.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J].科技智囊,2021(9):11-13.

⑤彭博.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网络文物信息资源知识图谱构建[J].图书馆论坛,2023,43(2):57-66.

⑥罗仕鉴,朱上上,沈诚怡.用户体验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5.

猜你喜欢
中轴线数字时代文旅融合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漫画北京中轴线(一)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我国报纸在数字时代的出版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