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长巷,平凡热闹的人间烟火

2024-05-13 07:19宫小雨
美食 2024年5期
关键词:蒿子菜市蒿草

宫小雨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与汪曾祺不同,菜市于我,是一个称不上熟悉的地方。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我去菜市”,不如说是“我陪母亲去菜市”,她是家中掌勺,菜市是她的“天下”,我愿意出门时会陪她一同逛逛,给她打打杂,就是卖点力气拎拎菜,但我愿意出门的时候,其实不多。

菜市于我是新鲜之所

来到黄山太平,还没把爬山列入行程中,我和朋友起了个大早,去了离住处不远的龙井市场。来黄山,已不是首次,在黄山逛菜市,却是头回。

本地朋友提议去菜市看看,是啊,有什么地方比菜市更适合体验当地生活的呢?“还可以在菜市场吃个早饭,带你们尝尝黄山特色。”如此,期待更上层楼。

我们需要横穿市场才能抵达目标中的早餐店,还没进市场大门,便遇着了黄山的笋,它是这个季节市场的重头戏。与右手边呈小山状的笋堆相对的是左边竹筐里的两三颗,它们稍显孤寂,是农人自己挖来卖的。

个头不够标准,样子也不够好看,更没有削蔸、去皮、剥壳的周全服务,它们的主人不善言语,我们询价时他的拘谨透出农人独有的质朴。

“一斤两块。”看我们不是本地人,听不太懂这里的乡音,他用手比画、嘴里又重复了一遍:“两块。”只十几块,便收获两颗硕大的毛竹春笋。

有了第一个收获,我们的心定了下来,但胃却开始抗议,说好的早餐呢?回归初心,直奔吃食而去。

水汽腾腾的大锅前整整齐齐码着的六个碗告诉我们,食客不少,要排队。

“先看看想要什么浇头。”

“当然是笋干的。”我们异口同声。

笋干面上桌的那一刻,令人食指大动,挑起一筷子面条搭着几根笋,入口瞬间,咸鲜齐聚。

这天的第一餐,是极美的。

抚平了胃的不满后,我们再次扎入市场。

春季,菜市充斥着深深浅浅的绿,因离清明不远,在菜市看到最多的除了笋外,当属于蒿草,“蒌蒿满地芦芽短”,可惜暂无河豚作陪,无法彻底体味东坡居士的快意。

蒿草是制作蒿子粑粑的原料,本地朋友说清明时候到处都是蒿子粑粑,但当地人最自豪的还是自家手作味道,作为外乡人的我们是无法亲手做上一份蒿子粑粑了,只得购入当地人做好的成品,待到清明日,还来就清茶。

除了蒿草,野水芹、荠菜、水蕨菜、山蕨菜是每个摊位老板口中的佼佼者,只要你眼神对它们稍有关注,老板们便立刻推荐起来。

“春天当然要吃野水芹,我自己去河边摘的,一大早采的,新鲜得很。”

同样的话适用于荠菜、水蕨菜、山蕨菜,最多也就是采集的地点由河边变为山上,采集的人由老板变成老板的老伴。黄山人真的不愿放过每一口春鲜,他们对生活的热情让我们流连于菜市之中,暂忘世俗的烦恼,也难怪古龙写出“一个人若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便放他去菜市场”这样的句子。

离开菜市已近中午,本地朋友尚未兴尽,说要带我们尝尝地道的家常徽州味,我们一拍即合。

驱车拐入一个不甚起眼的街道,停得满满当当的全是车,都是来这家吃饭的人,工作日都如此,不敢想象周末会是何等盛况。

这家透着些“乡土味”的小菜馆是收获无数本地人认证的老徽州味道,店的位置也十分有趣,地下还有一层,放着收来的各有特色的石碑石像,算是一个古物倉库。

落座前,我们向老板娘点了四五道菜,家常红烧鱼块几乎是每桌必点的,还有当地特色的“楂子豆腐”。楂子豆腐是用一种天然植物淀粉加适量的水,充分加热搅拌,熬制出来的形状外观如豆腐的美食,颜色墨绿半透明状,可以烧着吃也能凉拌,口感黏糯弹牙。清炒南瓜秧正是这个时节吃,天气再热一些就老了。没想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道不起眼的徽州炖豆腐,食材和做法都很简单,据说点豆腐的豆浆没有经过挑豆皮的步骤,所以特别浓香。这应该是我吃过的最好味的豆腐了,这道菜整体的调味就是徽州的咸香,亮眼的是豆腐本身,精彩之处不在于豆腐嫩滑的口感,而在回味的那一抹浓郁豆香,让人不得不感慨一句,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豆腐,道地家常菜果然有些东西。

早餐、菜市、菜馆,我们短暂地进入了黄山人的日常生活,感受了黄山这座城市的生气,每一次与当地人的交流,每一口地道的美味,都似乎在向我们述说着这座城市独有的故事,让我在奇峰怪石、云海日出之外,永远无法忘却它的人间烟火气。

猜你喜欢
蒿子菜市蒿草
蒿子馍,家乡春天的味道
织女 [外一首]
巨頭圍剿 菜市場能否借「上線」殺出重圍?
买半斤齐白石的虾
摄影作品选登
菜市
蒿子
生命是美丽的
炸麻团
曾经有风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