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现状、问题与路径探索

2024-05-13 13:05肖云梅刘琼陈小芹袁旭宏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

肖云梅 刘琼 陈小芹 袁旭宏

摘要:文章以我国6所典型职业本科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从产业出发,有机融合产业链、人才链,确定职业本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四突出”课程体系,构建“五共同”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打造职业本科“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多维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4-0025-07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有助于职教体系的自身完善[1],满足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契合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体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2]。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前提[3]。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是近年来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4]。当前,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仍存在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缺失、课程体系未一体化整体设计、教育教学资源難以共建共享等问题[5]。本文以我国6所典型职业本科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标职业教育层次属性、类型特色和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对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建议。

一、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从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名单可知,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等33所职业本科大学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其中有15所开设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为了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且数据容易采集,本研究从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15所高校中选取6所典型的职业本科大学作为调查对象。这6所高校位于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湖南省等5个省份,既有公办高校,也有民办高校。

(一)人才培养目标

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前提[6]。在职业性和教育性跨界融合的特征取向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突出应用性、层次性、创新性、复合性、行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体来看,这6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旨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1.人才培养类型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政策角度确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本科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职业性”和“高等性”是其本质属性[8]。教育部在多个文件中明确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这6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对人才类型的定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均明确提出未来培养的人才类型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人才特性

这6所大学在人才特性的表述上存在着一致性,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或创新精神,具有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首先,“基础”最受关注。6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均对基础知识有阐述,如“系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掌握电子商务职业技术领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知识”,“具有管理、经济、计算机、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等。其次,是工匠精神和人文素养。6所大学中有5所大学提及“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再次,高校较关注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有4所大学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提及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有3所大学提及“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2所大学提出要“立足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面向电子商务产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方案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一般是具体条目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相呼应[9]。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22年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简介》中的电子商务专业简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电子商务师(2022年版)》中“二级/技师”关于“网商”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可从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归纳出职业道德、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家国情怀等18条职业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标准,见表1。

将6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18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标准相比较,发现6所大学普遍重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遵纪守法、家国情怀、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掌握电子商务运营知识和营销推广知识;有5所大学要求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组织管理能力和数据分析知识;大部分没有明确提及“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但对其进行了阐述。对于“提供中高端服务的能力”和“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较少提及。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

(三)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置相关要求

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在内容上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要在学时与学分上按照整体要求进行[10]。目前,大多数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课程设置的政策和要求,将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均需学习的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职业素养等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的设置既要满足职业教育基本属性,亦要不低于本科层次教育水平的要求,要瞄准产业链,明确面向本专业群的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在突出职业能力和基础提升的前提下,着力构建产学研用融通、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与证书融合、技术与人文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含电子商务基础、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管理基础、市场营销、零售管理、财税实务、数据可视化、项目管理、商务数据分析与管理等10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含平台运营、零售门店O2O运营管理、行业数据化运营、品牌建设、网络营销推广、互联网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客服、用户体验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等10门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数据化运营、智能客服、供应链管理、用户体验设计等实训课程。

2.课程类别比较分析

当前,6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均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分类进行,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在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分类基础上又略有不同。例如,A大学和C大学设置了“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视;E大学将专业课程类别细化为“职业技能基础课程”“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职业技能方向课程”,突出职业本科大学的职业属性;F大学单独设置了课外实践环节,通过学生社团、协会等组织,以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专业技能竞赛、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开展,不计学时,只计学分,将劳动教育、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有机地进行了结合。见表2。

3.课程学分比较分析

在总学分方面,6所大学总学分平均为177.75(见图2)。其中,总学分最高的是F大学(194.5学分),最低的为A大学(165学分)。F大学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所设置的学分最多,加上课外实践12学分后达到206.5学分。设置的学分过高,将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各类别课程学分的分布方面,6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平均学分为62.5,平均占比35.97%;專业课程模块平均学分为79.42,平均占比44.36%;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为28.16,平均占比15.83%。

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方面,E大学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分最高(77学分),占比45.29%;F大学的公共基础课学分最低(57.5学分),占比29.56%。这是因为E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不仅包含公共必修课程,还包含python编程语言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内的公共限选课程,以及人文社科模块、自然科学模块、艺术素养模块、四史课程模块﹑外事实务模块等5个模块的跨学科公共任选课程,导致学分较高;F大学公共选修课10学分未计入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同时总学分偏高,故比例偏低。

在专业课程模块方面,C大学学分最高(95学分),占总学分比为52.20%,包含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营销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网店运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及体现培养规格要求的专业素养拓展和深化的课程模块。E大学和A大学的专业课程占比较低,分别为32.94%和34.85%,主要原因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占比过多,挤压了专业课程模块课时。

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E大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素养,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最高,为21.76%,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及顶岗实习。B大学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最低,为5.85%,主要原因为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了专业课程模块。

4.理论课与实践课比较分析

职业本科大学以培养偏应用型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立足于“职业/岗位群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6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学校突出实践课程,其中,E大学实践课课时占比最高(61.59%),A大学和B大学实践课课时占比均超过59%。实践课课时占比最低的学校为D大学,为48.90%,低于理论课课时占比。见表3。

5.主要专业课程比较分析

6所大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程门数皆差异较大。在课程设置方面,F大学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均涵盖专业简介中的课程,与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中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基本吻合,其余5所学校的存在一定差异①。其中,5所开设了管理学课程、4所开设了商务数据分析课程、4所开设了经济学基础课程、4所开设了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在课程门数方面,开设门数最多的是F大学(10门、12门),开设门数最少的是E大学(均为4门),其余学校课程门数均为6~8门(见表4)。

二、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问题审视

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通过对6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证调查,发现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融合不密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面向区域或产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而这6所大学中立足区域经济和面向产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只有1所,其余大学均未提及。

二是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紧密。教育部相关政策和规定中明确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使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虽然6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均明确提出,未来培养的人才类型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但大部分没有明确提及“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是对此进行了阐述。对于“提供中高端服务的能力”和“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也少有样本大学提及。

三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协调。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应根据学校条件逐步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这6所大学中,部分职业本科大学课程设置学分不均衡。

三、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路径探索

(一)从产业出发,有机融合产业链、人才链

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从产业出发。横向贯通产业链、岗位群技能目标和人才需求,通过分析岗位群对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重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对接行业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职教本科着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或岗位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确定职业本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对比职业专科、职业本科、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从专业特点、社会需求、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和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四个维度定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一是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厘定专业涉及的主要技术和领域,设置相应课程体系;二是紧密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状态,针对企业急需岗位,确定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三是紧密结合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坚持四个“突出”,即突出基础、突出技术、突出应用、突出创新;四是紧密结合毕业生职业发展要求,注入三种精神,即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创新创业精神,提升三种能力,即就业能力(岗位匹配性)、职业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11]。

(三)横向贯通产业链和岗位群,构建“四突出”课程体系

横向贯通产业链、岗位群技能目标。通过开展知名行业、企业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研究,通过分析岗位群对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重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对接行业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

一是突出“基础”。课程体系应包含一系列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涵盖政治素养、语言素养、数理分析素养、信息化素养等的最基础的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突出技术。课程体系的开设应针对行业、企业最先进的技术,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三是突出应用。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以“识岗、仿岗、跟岗、顶岗”作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建构的主线,以专业教育的职业岗位认知为起点,形成由理实一体的课程实训、核心技能训练、生产性教学工厂的跟岗见习、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顶岗实习等环节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总课时的50%。四是突出创新。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开设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如素质拓展课、专业综合实训、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课程。

(四)双链融合,构建“五共同”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依托产业链和人才链,按岗位顺序设置项目,构建“五共同”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契合现代学徒制。

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夯实专业“双元”育人的合作基础,校企双方可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特点、岗位动态,以及行业高端和高端行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实验实训课和专业技能应用实践课,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共同组建师资教学团队。可以从合作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担任顶岗实习导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打造“一课双师”,建设“双结构”课堂;建设“双带头人”机制,聘请企业工匠大师为学科带头人。三是共享教学资源。结合企业真实案例建立项目库、案例库,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技术需要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利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拥有的丰富人力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四是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双方共同编著一系列兼具实用性和技术前沿性的教材,供学生使用。五是共建多维协同的校企合作关系。政行校企多元共建,“精准培养”产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岗位群有机衔接,形成多维协同的校企合作关系。按照专业人才需求,完善“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师傅,共建“双导师”教学团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突出职业性。

(五)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打造职业本科“双师型”教学团队

1.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是落实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教师准入制度。聚焦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构成,强化新教师入职教育。结合新教师实际情况,把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1+X证书制度和相关标准等纳入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模块。二是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实施校企人员互派计划。充分运用企业资源,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三是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探索适应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的教师分级培训模式,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资格的教师。

2.以课程建设为统领,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

将项目式、活页式教材编写方法有机融入课程思政,配套丰富的数字资源,研发一系列新型立体信息化教材。

3.实施“一课双师”,推进教法改革

深化“一课双师”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校内理论课教师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广泛应用。企业教师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情景式、项目式教学模式,推动教法改革。

(六)建设多维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构建集教学服务、在线学习、就业服务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库,立足“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持续推进专业教学改革。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设思路,持续提升资源库建设水平。强化使用便捷、应用有效、共建共享的应用要求,持续完善运行平台功能,提高教学效果。

注释:

①F大学的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在《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颁布后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样本中其余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版本为2022版,在《职业教育专業简介》修订颁布之前已制定完成,因此,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陆素菊.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J].教育发展研究,2019(7):35-41.

[2]宗诚,聂伟.试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37-141.

[3]彭光彬,谢志洪.一种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方法[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1):39-43.

[4]钟彪,张立,任义学,等.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53-255.

[5]刘元.多层次一体化下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60-64.

[6]王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目标定位与路径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0(34):6-11.

[7]周雨婷,姚石.本科层次职業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困境与路径[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3(3):31-35.

[8]吕玉曼,徐国庆.从强化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确立的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2):111-118.

[9]白逸仙,柳长安,艾欣,等.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挑战与应对——基于十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的实证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53-62.

[10]张俊峰.山西大学运动训练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1.

[11]肖云梅,刘琼,陈小芹.职业本科“四突出”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大学F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探索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6):53-58.

(责任编辑:张宇平)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the Formulatio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Program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Program

of the Major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Six Colleges

XIAO Yun-mei, LIU Qiong, CHEN Xiao-qin, YUAN Xu-hong

(Hunan Softwar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electronic commerce" major of six typical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China as an example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ir talents cultivation program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programs should start from the industry,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talent chain, determine the objectives and specifications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uild the curriculum system by "four highlights", build the "five common" model by in-depth integration between int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build "double qualified" teaching staffs fo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build a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in order to build a talents cultivation program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alent supply side.

Key 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作者简介:肖云梅(1988—),女,硕士,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刘琼(1980—),女,硕士,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陈小芹(1987—),女,硕士,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袁旭宏(1986—),男,博士,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编号:ZJZD2021013)

猜你喜欢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
新时代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就业实证研究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测绘工程职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