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思维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模型构建研究

2024-05-13 13:23梁钰唐林伟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

梁钰 唐林伟

摘要:区块链是一种数字分布式、去中心化、点对点共享账本的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个社会经济大趋势的颠覆性技术。借鉴教育区块链的共识共享思维、自主创新思维、协同合作思维,从体制、应用、交易、数据等层面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模型,探索去中心化的创新服务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区块链思维;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4-0074-08

职业院校师资质量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打造一支兼具专业基础理论与超高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规模、培养层次等方面的欠缺限制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规模,师资质量的提升主要依赖入职后的培训。现有职业院校教师在职培训大多以项目化的方式推进,该形式在过去的教师队伍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迭代升级,教师发展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以组织者为主体的项目化培训难以满足职业院校教师的切实需求,存在培训对象重复、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机械等问题,深刻影响了师资质量提升的实际效果。传统的课程培训对于教师的综合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搭建起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提供资源支持的实训平台。[1]当前,教师实践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在企业实践时间较短(一个月以内);同一企业接纳教师人数过多;学习内容以技术培训为主,缺少研发方面的高端实践课程;参训教师与企业,缺乏深度合作的契机。可见,探索制度化的教师培训新样态已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价值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是多元主体建设的产教融合型教师企业实践平台。该平台能够整合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等多方的各类显性与隐性资源,实现真正的校企深度合作。职业院校输送各专业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到流动站中提升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职业院校综合实力、提高企业生产力、回馈社会的多重效应。

(一)响应国家改革需求,适应社会人才需要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蓬勃发展,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依托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建立1 000个左右示范性流动站。从国家层面,充分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通过将参与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鼓励企业将积累的资本、技术、知识、设备和管理等资源与经验充分纳入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流动站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鼓励企业参与投入的重要实施方式。

(二)整合院校与企业资源,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

校企合作冷热不均的现象一直存在。一方面,企业考虑到生产和管理效率等因素,接受教师顶岗实习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为了省时省力,选择在学生实习时让教师带队,在做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进行相关实践培训,导致培训针对性不强,形式大于内容,质量难以保证。为此,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实践流动站提供了一个整合双向资源的平台,能够让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到流动站中实践学习,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有效解决问题。通过调动社会、企业、院校的资源,校企合作不再只求一个“结果”,而是重在寻求“过程”,进而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基于多方合作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是校企合作长链条上最关键的节点,保证了合作链条的长度和稳定性。在未来,参训教师也将成为企业与院校全方位合作的重要介质。

(三)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资格认定依据

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公布了认定“双师型”教师的国家标准,对各级“双师型”教师需要满足的条件做出了明确界定,督促各地积极展开认定工作,以此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政策的出台有效针对了以往各个职业院校“双师”标准混乱、认证教师能力参差不齐等现象。目前,“双师型”教师的认证仍然面临工学矛盾突出、“双师型”价值认知浅表化、相关企业内驱力不足等问题,[2]而職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平台,显现“双师型”之价值,也为公平、高效地认定“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可靠依据。

(四)解决产学脱节困局,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摆脱产学脱节困局,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师资队伍同样也需要相应的提升。教师在流动站参与实践时,能够直面岗位完整的工作过程,有利于将实训经验及时纳入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帮助学生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参训教师在站培训期间将成为院校与企业信息畅通的重要介质,获取企业真正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时提升改造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在站或是已出站的教师可以成为资源互通的桥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将学校优质的人才资源输送到企业中去。

二、 基于区块链思维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模型构建

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本质上而言,技术是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是一种思维模式,区块链也不例外。[3]区块链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块链思维在不同领域进一步实践,形成了能够实现传统产业数据化、去中心化等变革的“区块链+”技术。在“区块链+”技术的驱动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将助推以区块链为创新要素和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新形态。“区块链+”已逐步成为教育领域变革的重要趋势,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区块链的最新成果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改善传统教育生态,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4]

(一)区块链的价值理念

1.区块链的价值源

2008年,日裔美国人中本聪发表了一篇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描述了一种叫做“比特币”的电子货币及其相关算法。2009年1月,他发布了首个比特币软件,正式启动了比特币金融系统。中本聪巧妙地将非对称加密技术、点对点传输技术、哈希现金算法结合在一起,为世界勾画出了比特币的蓝图。正当比特币步入正轨时,中本聪选择退出,他的身份也随之成谜。他退出后,比特币在系统中矿工们的建设下发展势头强劲。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中本聪原本的期望,属于比特币的未来——真正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5]。比特币系统在无专人负责的情况下稳定运营了多年后,其底层技术——区块链,作为一种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6]

2.分布式、去中心化与高度信任

区块链作为一种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有两大核心性质:分布式和不可篡改。同时,它还具备三个关键机制:密码学原理、数据储存结构及共识机制。区块链能够减少因缺乏配套的资源互通机制导致的资源共享效率不高的问题,破除资源难以有效流动及自动优化配置的困境,提高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共享效率,解决多方合作中的信任问题及随之而来的信任危机,其可信性来源于对技术的信任、对数学的信任、对底层算法的信任。[7]区块链与互联网通过平台经济模型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区块链虽与后者共生存在,但它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创造生态模式。在区块链构建起的生态中,形成了利益相关者的资本模型,通过分布式结构去中心化,推动多方高效互动,实现资源共治、共建、共享。[8]

3.区块链的自组织性

区块链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自组织性。区块链技术是足够数字化的,能满足跨境、跨时空、跨组织的需求。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自组织的系统能够激励所有参与方共同分担责任,将原本各自为政的要素紧密地结合起来。区块链与流动站在多方合作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运转模式不谋而合,能够有效支撑流动站构建起“区块链+流动站”的新形态体系,建立起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多方参与下的动态升级与协调管理。

(二)“区块链+流动站”模型构建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需要多方互信的领域都是区块链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之处。例如,政务区块链已打通金融和企业之间的数据,实现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的数据引导,通过数据联动推进经济发展,实现高效的政府治理。[9]参照行业与区块链融合的新形态形成特有的“区块链+流动站”模型,实现合理共享职业院校与企业各具特色的数据与资源,加速教师企业流动站模式的迭代升级,提升适应性和融合能力。

“区块链+流动站”模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在数据层,全程记录教师实践数据,形成数据实时共享、处理的高效数据网。根据数据情况调整合作方案,畅通校企精准合作通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教师企业资历认证,保证资历认证过程的科学性和证书的有效性。在交易层,职业院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费用给流动站或相关企业,采用智能化平台交易,完成点对点交易、智能自动化交易,在保证支付效率的同时让整个交易过程公正透明。在应用层,构建流动站资源系统、学习系统、管理系统,确保系统的高质量运行,系统可视化管理保障流动站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在体制层,引入分布式教育、开放式教育、联通式教育、扁平化教育等多种新型教育模式。[10]如图1所示。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流动站协同育人利益共同体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正是建立在教师、学校、企业这三方利益的交汇点上。在实践中,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互信协助、资源共享、共同决策、联合定制、价格合理分配等机制能够帮助流动站实现多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起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协同育人利益共同体,就是在信息点对点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人、每个组织在链上协作,即共同协商、共同监督、整合多方资源。如图2所示。流动站利益共同体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各类职业院校为核心,以地方性相关企业为主体,以行业协会、高校研究所、金融机构、评价机构等为引导,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政策制度环境、资本市场环境、地理历史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为基础,在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流动站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形成信息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该利益共同体将流动站放在核心地位,以企业作为建设和运营主体,突出流动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职业院校教师,核心任务是提升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显现职业院校的重要地位和企业的主要推动作用。让原本缺乏紧密联系的各主体纳入共同体中,在激发各主体发挥各自优势资源的同时,也起到共同决策和监督的作用。[11]

三、区块链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路径选择

区块链具备“工具”与“思维”的双重价值。在引入区块链技术解决产教融合下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的建设与运营困境的同时,也需要将区块链所蕴含的底层思维模式充分纳入流动站的转型升级中。[12]在区块链的跨境融合方面,区块链所具备的去中心化特性并非要剔除治理社会的核心,而是要剔除商业系统中商业发展的中心。区块链为诸多领域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一个固定的范式。[13]

基于此,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引入区块链技术的思路就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将区块链技术当做革新的工具,改善原有经营模式,激发边际效益的提升;另一类是剖析区块链技术的底层思维逻辑,将其引入经营模式中。后一类强调建立全新的激勵制度,该方式是实现价值互联网的重要途径,也是数字经济运行的基础,通过建立分布式的经济生态,实现各参与方的价值最大化,解决博弈中的失衡问题。[14]

(一)运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革新流动站经营模式

1.运用分布式账本技术保证流动站安全交易,多权责中心形成监督网络

分布式账本技术打破了过去依靠中心化系统转账的模式,比如人们转账时所依赖的中心化系统就是银行,银行所发放的存折就是账本,而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网络中,账本均被置于网络节点中。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不同的节点进行交易记账,每个节点上都有完整的交易记录。该技术满足了各节点参与证明、决策与监督的可能性,打造出一个满足多方共享的数据资源信息库,可在点对点的网络中进行信息共享。区块链中的“区块”是记录着序号、时间戳、哈希值及相关交易记录的账本。账本的验证通过不可逆的哈希运算进行处理。数字签名保证了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对信息的任何篡改都可以通过数字签名进行识别。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则控制了账本的访问权,即数字资产的支配权。职业院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费用给流动站或相关企业,借助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智能化平台交易,完成点对点交易、智能自动化交易,既保证支付效率,也确保整个交易过程的公正透明。

2.运用分布式储存技术优化实训制度,多中心互备解决工学矛盾

区块链将数据储存在分布式储存系统中,通过特有的结算功能实现数据价值,也就是将数据的来源、变动、运算结果等信息状态留在区块链上,以供后续阶段性的数据分析和使用。这些状态为后续运算和追溯变化轨迹提供了便利,可以在此基础上判断出数据的价值。相较于传统的互联网储存来说,区块链的储存技术兼具了密钥与本地储存的私密性,另外的处理功能接口用来保证数据共享的畅通和计算的准确有效,从而实现数据价值。

工学矛盾是流动站项目顺利开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直接影响到流动站模式能否被更多院校与企业接受,流动站本身能否具备更广泛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解决工学矛盾的方法是合理的激励机制,保证参训教师在原有待遇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明确“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优先政策。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建立在公平、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上的。职业院校师资短缺,对教师离岗时间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教师进站时间的选择相对受限,普遍难以接受长期、频率较高的实践安排。流动站实践方案在制定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研,规划具备可行性、灵活性的时间安排表。

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储存与记录功能可以解决难以科学评定教师绩效的问题。可围绕个体构建学信大数据,教师任何一次实践项目、实践成果及在站单次时长、在站频率等数据在链上都能够被找到。同时,参训教师的个人履历、过往实习经历等不涉及隐私的信息都将作为共享数据内容,在区块链上动态更新,在保证信息真实有效的基础上,校企双方能够根据实训需要及时调取。阶段性实训完成后,通过科学运算对实训成果进行评估,落实激励措施。新的学信制度,是打破信息壁垒的关键,旨在解决院校与企业因信息脱钩而不信任的问题。

3.以分布式自治组织打通多方利益链,优化流动站管理模式

分布式自治组织也被称为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海星式组织》一书中将过去的中心化组织比作蜘蛛,将分布式组织比作海星,形象地说明了两种组织模式的区别和联系。蜘蛛被去头之后就无法生存,而海星的每个肢体对等,单独的部分可以再生为一个完整的海星。海星所象征的分布式组织在内部出现矛盾而分解后,仍旧是有效的完整组织。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分布式和中心化组织方式往往是协同作用的,以实现更好的发展为目标,并不能完全摒弃哪一种方式。[15]

黄炎培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中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16]不论是职业学校、还是企业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想要提高整体合作效益,共享合作成果,需要摒弃单一的中心化组织方式,将企业代表的产业链、资金链,学校代表的教育链、人才链,以流动站为基点、以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动态融合,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形成长效沟通与协作机制。

分布式组织优化流动站管理模式将简化审查程序,降低资源调度的困难与成本。参训教师能够快速了解实训所在企业的信息,帮助教师快速转变心态与角色定位,适应实训岗位。参训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储备,所提的建议具备较高的价值,尤其能够反映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分布式自治组织能够保证参与者顺利发出自己的声音,集体参与讨论与决议,从而实现扁平化管理。去中心化将各种复杂的流程简单化,去掉中間的繁杂环节,让数据结果更加直观、可信。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推动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虚拟资源共享与流通

1.运用非对称加密算法保证安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运用区块链非对称加密算法形成公钥和私钥来保证区块链网络中用户信息的安全。非对称算法支持下的运算是十分复杂的,每一步运算都会生成摘要,保证了置于区块链上数字资源的安全。区块链的可追溯性不仅可以在金融领域打击洗钱、欺诈等违法行为,也可以在教育领域通过数字资产溯源等方式避免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学术交流与学习资源的开放共享,击破信息壁垒。

2.运用智能合约完善进出站制度,构建线上运营新模式

智能合约最早由密码学家尼克·萨博(Nick Szabo)在1995年提出,是一种信息化的传播、验证、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智能合约交易时按照程序推进,其代码可视,接受各方监督,支持无第三方情况下的可信、可追且不可逆的交易。区块链技术不可逆的特性让智能合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任何一方均无法擅自篡改内容,且智能合约只要达到触发条件随时可以生效,化解了传统合约存在人为执行导致的延误与失误的问题。

流动站准入、准出制度的合理与规范是保证流动站实践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是合理的准入制度保证入站的教师资质达标,通过设置入站前考核措施,筛选合适的入站教师人选并根据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实训培养方案。二是设计准出制度量化教师实践成果,根据量化指标判断教师是否具备出站资格,避免只将培训时长与频率作为出站资质的衡量标准。借助智能合约建立起规范的线上学习平台,实现线上学习全自动化,如资源上传、学习互动、合格认证全过程的自动化。在实训经历认证方面,综合“区块链+流动站”信息系统的数据、项目完成情况、实训过程中其他工作人员的评价等因素,自动评定参训教师是否符合出站标准。根据智能合约机制,在站教师只要达到出站要求,电子认证证书即刻生效,让实训教师获得认证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在出站返岗后,利用“区块链+流动站”的数据系统进行长期实践成果质量检测,后续实践能力提升情况不理想的教师要及时返站,参与巩固提升项目。合理规范的认证制度保证了流动站所颁发证书的含金量,提高了流动站吸引力。

3.运用知识图谱洞察行业走向,提升教师实践质量

知识图谱是一种用图模型来描述知识和建模世界事务之间关系的语义网络,是大数据时代知识表示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在web网页上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间的链接,用最小的成本组织信息改变现有的检索方式。运用知识图谱将流动站中所聚集的多源、纷杂的信息转化为可以快速识别和认知的形式,让信息资源更加便于筛选、汇总、提炼,进而成为有用的信息。具体的使用方式有智能语义搜索、移动个人助理、深度问答系统等,这些功能的核心技术均是知识图谱技术。[17]借用知识图谱快速地检索,在短时间内实现知识迁移,充分挖掘知识价值,提升知识处理的效率,帮助参训教师缩短适应期,充分提升流动站的个性化服务能力:智能语义搜索帮助教师快速找到目标信息,优化实践学习体验;移动个人助理帮助教师与站方及时沟通交流,动态调整实训计划;深度问答系统支持全天候解决疑难问题,由潜在需求形成真实可靠的数据记录。

4.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动态仿真,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

数字孪生概念最早由密歇根大学教授迈克尔·格里夫斯(Michael Grieves)于2002年提出,其实质是现实世界在数字空间中映射、复刻与模拟的载体,是元宇宙中与物理世界相对存在的数字基础设施,属于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们将关于元宇宙的伟大创想转化为现实。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资源建立起一个数字化的孪生体,打通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交互通道。数字孪生体随着主体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实体的动态仿真,即构建反映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数字生命。运用此技术能够记录流动站建设的全过程,包括筹备阶段、建设阶段、发展阶段,以及过程中所涉及的开发、维护、交易等流程。

数字孪生技术帮助流动站将资产数字化,催生出更多跨领域合作项目,实现实体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自然学习空间在确保一致性和等同性的前提下的相互连接,革新教师实践方式。[18]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下,实现学习数据的真实有效与唯一可追溯。数字流动站孪生系统在日常维护时,可以通过数字化子系统充分采集各方可利用、调配的资源,传输到管理终端,进行资源的分配与整合。

(三)以区块链理念引领流动站高质量发展

区块链技术为诸多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激发了自有模式的深层活力。根据技术的社会形塑论,区块链含有“社会控制”的价值倾向和发展方向,在迭代升级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借助区块链技术来实现信任、公平、民主与效益的普遍最大化,将其视作技术理性的化身进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19]区块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是多种技术、理论和应用方式的有机融合,在应用实践中不断量变产生了质变。经过对区块链技术核心思想的凝练与总结形成了区块链思维,主要包括基于架构机理的互联互通思维,基于分布式记账技术的去中心化思维,基于时间戳技术的时序思维,基于非对称加密算法的不可篡改、高度信任且接受查验追溯原始记录的保真思维,基于智能合约协议的自治思维,基于共识机制的民主思维等。[20]区块链如今仍处于具备潜力的早期阶段,还有更多值得发掘的可融合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引入何种技术与理念,流动站始终都要以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为核心任务与价值指向,在融合区块链技术的同时也要审慎技术陷阱,规避区块链应用风险。

1.明确区块链的底层逻辑,以全新理念引领流动站构建

以民主思维确保科学的正向激励。教育心理学发现,在本质上是正向激励让人具备了持续的探索欲,在经济学中这种方式被称作激励相容。在各个阶段,要对参训教师在流动站中的实际培训成果进行及时的数据反馈。根据数据中反映的情况,设定科学的激励机制或补助措施,或借助区块链的共识机制获取客观有效的评价,实现系统中各个主体及时获取准确的正向激励。

以保真思维推动工作任务导向。区块链技术利用代码而非文字撰写契约,可有效避免文字歧义,督促参与者主动、高效地参与契约的履行。代码化思维可通过精确规划工作任务导向的实训项目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教师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在工作任务仿真实践中有收获感,可清晰地总结经验与不足。根据工作任务合理制定实践规划表,利于在职教师不同实训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实训后,教师能够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并通过工作任务实例具象地将实训经验传达给其他教师或学生。

以去中心化思维拓宽合作领域。去中心化思维帮助教育系统省去中间机制,实现多方同步记录学习,为教师及其他用户提供真正开放的实践平台。将流动站打造成科研基地、教学项目孵化基地,充分吸纳院校、企业、产业园等多方的优势资源,院校提供人才、企业提供技术、产业园提供设备场地等方式推动项目成果形成并转化,打造优质品牌效应。流动站作为教师实训平台有周期性使用高峰期,在使用低峰时间段,可以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将流动站逐步打造为常态化服务平台,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自治思维发挥校企双向优势。区块链技术帮助流动站提升了稳定性和可信度,除了利用选派教师进企业、进流动站等方式促進院校参与企业生产之外,在形成“互兼互聘”模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中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事务也十分重要。在学校管理方面,企业将最新的管理方式通过流动站引渡到学校中,提升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通过在站教师向学校传递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站教师通过真实的岗位实践,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发方面,学校邀请在站企业技术能手参与课程开发、选择和组织专业课程内容、规范专业课程的实施过程等;[21]在招生就业方面,鼓励企业将最新的人才需求与院校互联互通,职业院校将人才资源及时输送至企业,在保证企业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稳定学生就业。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事务最直接的方式是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便于将企业所需技能面授给学生。

2.规避区块链技术风险,加强应用监管机制

当前,区块链的技术与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不广泛,可参考的案例较少,在管理方面缺乏政策的保护和指引,分布式储存仍面临数据产权不明晰、用户隐私泄露、数字化运营成本与日俱增等现实问题,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重点关注。[22]可行的解决措施是推动行会组织牵头,发挥联盟链的监督作用。参照德国行业协会组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监督范式,规范行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鼓励行会组织履行监督职能 [23],帮助同行业流动站开展跨区域沟通交流,及时进行信息互通共享,将交流成果及时汇总。帮助政府部门完善相关政策,规避技术风险,完善企业内部岗位设置与技术技能培训机制,畅通教师实践渠道。不同行业的流动站在各行会的引导下,也可将管理经验、经营模式进行交流互通,形成流动站规模效应。通过发挥行会的专业协作优势,在参与职业教育及流动站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监管职能,把控区块链技术在运行中产生的各类效应,及时帮助主体部门避开技术陷阱。

参考文献:

[1]赵晓伟.从项目化到制度化: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实践反思与路径优化[J].职教论坛,2023(4):89-94.

[2]朱炎军,杨洁,朱园飞,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制度现状与困境突破——基于上海地区的访谈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2(21):69-76.

[3]丁淑芹.区块链思维下的财务共享实现路径研究[J].财会月刊,2019(7):171-176.

[4][8-10][12]丁宝根,杨树旺,赵玉.“区块链+高等教育”变革的现实性、问题及建议[J].现代教育技术,2019(7):45-51.

[5][14]唐毅.区块链:技术原理与应用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19-20,250.

[6][22]杨现民,李新,吴焕庆,等.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与现实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2):34-45.

[7]李梦卿,陈竹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维度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2(1):109-118.

[11]魏洁云,赵节昌,贾军.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之路——以“区块链技术”为契机的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0(5):69-72.

[13]王群,李馥娟,倪雪莉,等.区块链共识算法及应用研究[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22(6):1214-1242.

[15][美]奥瑞·布莱福曼,罗德·贝克斯特朗.海星式组织[M].李江波,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25-28.

[16]黃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J].教育与职业,1926(1):1-4.

[17]刘峤,李杨,段宏,等.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6(3):582-600.

[18]李海峰,王炜.数字孪生智慧学习空间:内涵、模型及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73-80,90.

[19]李春利,高良谋.区块链技术的本质与社会形塑[J].科学学研究,2024:1-16.(网络首发)

[20]焦海霞.区块链思维下信息素养评测体系重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7):8-16.

[21]肖凤翔,黄晓玲.试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的角色与责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33-138.

[23]丁红玲,石慧慧.德国行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文化及制度保障[J].职教论坛,2018(7):167-171.

(责任编辑:张维佳)

Study on the Model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Mobile St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Blockchain Thinking

LIANG Yu, TANG Lin-wei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Abstract: Blockchain is a digitally distributed, decentralized, peer-to-peer shared ledger technology,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for the next socioeconomic trend. Drawing on the consensus sharing think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inking and collaborative thinking of  educational blockchain,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obile station model of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mobile st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application, transaction and data,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mobile station in decentralized innovative service-oriented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blockchain thinking;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enterprise practice mobile station

作者简介:梁钰(1999—),女,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唐林伟(1978—),男,博士,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委托课题“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流动站模式的探索研究”(编号:JSSKT2020014);重庆永川国家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试点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的路径探索——以X职业院校为例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外聘教师管理探究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学生阅读能力调查
职业院校项目课程的功能与实践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