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意蕴与实践路向

2024-05-13 13:05王柔怡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工艺技术教育、民族实业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等五个发展阶段。时至今日,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呈现出特有的时代意蕴,即以人为核心,围绕经济、文明、生态、外交四个方面在职业教育领域上展开对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在路向上采取从整体把握,深化产教融合,拓宽成才通道,推动技术创新,共建共享打造双赢局面等措施。

关键词: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历史意蕴;实践路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4-0019-0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核心词汇备受关注。我国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建设、人口结构,还是发展历程,都呈现出与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同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指引我国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放眼整个世界。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如何实现现代化,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中国式问题”。新时代给予新机遇,新时代解决新问题,新时代满足新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意蕴?这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到底该如何开拓?回答好这些问题,既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又是为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基本前提。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向度

现代化是一个涵盖系统性、综合性、历史性、世界性的集合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近代以来,我国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也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经历了在混沌中局部慢启、在革命中自发探索、在建设中适应需要、在改革中高速发展、在复兴中明确道路的过程。[1]历史的演进给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参考,时代要求职业教育现代化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因此,梳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职业教育现代化演进的历史向度,是理解与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前提。

(一)洋务运动拉开帷幕:救亡图存下局部慢启的工艺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轫于洋务运动时期。为解内忧外患之困,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在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指引下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聚焦军事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抵御外敌安定社会。后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激起国人变革之决心,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将“兴学育才”作为变革核心。体现在职业教育上,一是工艺技术教育领域的扩大,即从军事、外语扩展到一般工农商领域;二是发展对象的转变,实业经济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三是工艺教育体系的提出,郑观应提出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实际的工艺教育体系。后清政府宣布“新政”,制定“壬寅学制”[2]。在“壬寅学制”中,实业学堂虽只作为普通学堂的附属而存在,但已被承认并包括在教育之中,职业教育体系开始萌芽。实业学堂的独立设置,标志着实业教育成为一种教育类型。从实业教育政治管理体制到各级各类实业教育机构,再到具体的课程规定,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首次构建完整。尽管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均以失败告终,但西方的技术、思想等传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由传统型向現代化的历史转变。

(二)辛亥革命掀起浪潮:民族振兴下自发探索的民族实业教育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崛起于辛亥革命时期。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正式建立。这不仅标志着几千年封建帝制的结束,也标志着教育改革进入崭新阶段。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短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工需求大大增加,在劳动力数量得到满足的同时对劳工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实业教育再次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随着劳工地位的提升、工人运动的高涨,以晏阳初、黄炎培、陆费逵等为代表的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影响了整个教育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强调平民受教育的权利[3],从“以国为本”转向“以民为本”,为职业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先导黄炎培强调教育要切实为现实生活服务。陆费逵对职业教育进行定性,提出职业教育应以授人以一技之长为主。尽管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自发性与游离性,但正是由于先辈们的积极探索才有了之后新文化运动进行的教育改革,旧的实业教育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过渡。

(三)建国之后历经曲折:国家建设中适应需要的专业技术教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教育事业也焕发新貌。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今后若干年内,应该着重向中等技术学校发展,以培养大批中级建设干部”。1950年6月,周恩来指出:“为了适应需要,可以创办中等技术学校。”[4]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规定,通过整顿中等技术教育、发展中等技术学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但总的来看还是学习苏联教育制度的产物。1957年开始,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对外我国职业教育逐渐脱离苏联模式,对内我国教育事业遭到破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一度停滞。

(四)改革开放全面恢复:经济建设中高速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恢复于改革开放时期。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职业教育逐渐走出低迷状态,20世纪90年代后期,制度建设和法规建设达到基本完备状态。进入新时期后,出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称谓。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使“职业教育”的概念从法律层面得到了确认。1983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基本方针,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这具体体现为职业高中的兴办、短期职业大学的兴起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199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首次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发布的宏观性指导文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通过审议,并于当年9月1日起施行。职业教育获得高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初步确定。

(五)党的十八大后战略推进:民族复兴中明确现代职业教育的道路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开始加速于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健全職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被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以其自身特有的职能,通过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在国家战略的明确指引下加速向前推进。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意蕴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充分表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必然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呈现出五个方面的时代意蕴,具体如下。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资源整合、追求公平公正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为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公平公正,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在财力资源的配置上,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整个教育体系经费中的占比逐年递增。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机制,新增的教育经费倾向于职业教育”。在技术资源的配置上,我国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数字化相结合,依靠智慧平台构建真实工作环境,解决实训场地和教学课程难点。目前,我国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基地等二十余个相关项目。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为尽快激发我国人力资源内需潜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作为优化人力资源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将引领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质的转变。截至2021年,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5%[5]。不断完善的经费、技术、师资等高质量资源夯实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根基,指明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追求与发展方向。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跨界联合、促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三融”跨界联合,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基点,从教育体系内部发展、教育与经济之关系、教育与科技之关系三个视角出发[6],合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从教育体系内部发展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普融通的体系。职普融通是人才并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一环[7],而高素质人才则是实现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要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二者有机结合,通过职普融通培育具备知识素养、技能素养、人文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时代新人,着眼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

从教育与经济之关系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产教融合的体系。产教融合政策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升至新的高度。企业运作、产业成长、实践落实、科研创新、劳动力分配等多个环节融合,推动整个社会包括政府、行业、学校等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交汇[8]。

从教育与科技之关系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科教融汇”的体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坚实的支撑力。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将科教融汇作为发展新方向,抓住科教融汇这个时代的新命题,探寻其“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通过科技提升教育资源的质量及普惠度。立足信息化、数字化等新型技术,坚持走科教融汇之路。

(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人为本、锻造大国工匠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变坚持。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被写入其中。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我国培养现代职业教育大国工匠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大国工匠作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代表,在推动国家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表率作用。生产技术进步飞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工具日益智能,生产内容愈加复杂,现代职业教育需聚焦于培养具有高适应力、高迁移能力的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即锻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国工匠。这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升级转型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培育现代工匠既是其内在职责,又是优化其教育特色的重要方面。要始终将“工匠精神”作为自己发展的风向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培养大批大国工匠,优化自身类型定位,全面增强自身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多角度、跨场域地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除了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还肩负着培养人的德行、助推受教育者建构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配的价值观的职责。

(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发展的现代化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工业4.0时代,每一次的工业发展都致力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致力于尽可能高速度、高质量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不同于历次工业革命,工业5.0受价值驱动,更加关注人的幸福感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9]于职业教育而言,一是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专业技术技能为基础, 强化学生对信息处理、数字分析、模型建构及职业道德的敏感度,以“人机协同”代替“机器换人”。二是要增强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完善实习制度,在实践操作中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精准把控,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延长大机器使用寿命,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三是遵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肩负起推动技术创新、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技术创新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撑,数字化、智能化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五)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开放包容、奉行共同价值的现代化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与外界各要素沟通交流的现代化,是不断吸收借鉴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效与经验不但要惠及本国,而且要为世界各国提供中国方案。政策上,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提供政策支撑;实践上,我国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职业本科教育,美国的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及与市场紧密相连等。我国职业教育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发展中逐渐拓宽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坚持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导向,努力提高与国际教育的契合度,将共同价值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引领理念。教育是全球的共同利益,我国职业教育在共同价值的引领下秉持平等包容的合作交流观,推动不同国家间文明的合理碰撞与吸收借鉴,尊重不同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内容与模式,致力于打造“职业教育共同体”。

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向

(一)整体把握覆盖全局,缩小区域差距

树立全局观念,构建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努力缩小区域间差距,推进职业教育更加公平,这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从资源禀赋上看,要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职业教育资源,解决“城乡问题”是重点。使职业教育在城乡间的资源分布趋近于均衡化,是保障个体享有同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最优解。其次,从机会公平上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保障职业教育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公平性。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健全适应城乡教育发展的差别化经费投入体系, 以“差别”应对“差距”。更重要的是,具体到“生均”,在教育帮扶政策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针对性、實效性,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让现代职业教育惠及更多学生。二是对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要继续推行职业教育倾斜政策。最后,从产出公平上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保障资源合理配置后,各区域是否能以相似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二)立足优势突破重点,深化产教融合

立足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第一,优化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一是从国家层面进行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促进产教融合。二是从地方层面推动立法有效并高效实施。三是从跨界层面多角度对产教融合进行落实,如以科教融汇为立足点,以科技赋能产教融合。第二,推进课程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宏观上,调整国家与地方管理机构,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知识传授层面的治理。中观上,在信息协调方面加强产教组织间的沟通与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层面的管理。微观上,在课程具体实施方面凝练师生实践经验,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把控。第三,传承优秀文化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营造具有浓厚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氛围,依托环境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建设富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知识传授体系,通过对价值、技能、创新等要素的开发,加深产教融合利益相关主体间的交流合作。

(三)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拓宽成才通道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此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拓宽学生成才通道。具体而言,第一,要把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如管理体制、学科体系、教学方法、课程结构、校风校貌等都要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设计规划,逐渐形成全成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格局。第二,明确职业教育多样成才的分类培养目标。转变传统人才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以“德”为核心,协调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特色、发展需要及发展目标。第三,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坚持德技并修,对学生进行人生目标与成才信念的正确引导,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教育氛围,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10]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的专长,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实现人生价值,为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科技赋能循环发展,推动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人才服务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首先,职业教育要从宏观上进行战略调整。要积极回应国家政策文件中对职业教育制度构建的倡导,要在制度建设中强化职业教育的创新性,将创新作为技术转型提升的生命线,不断深化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与人才成长的意义。其次,职业技术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一方面,要适应绿色经济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培养具有“绿色价值”“绿色知识”“绿色技术”的高素质绿色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新挑战。[11]在教学上,要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推广智能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弹性与多样性,依托人工智能提高教学评价的可靠性,确保评价的全过程性、透明化与系统性。最后,发展以“人—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兼具韧性的工业5.0。[12]

(五)共建共享合作双赢,打造国际品牌

加深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对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地位至关重要,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外在动力。第一,构建国际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从战略出发,谋划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力度,提高国家间协调互助能力,提升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新成效。搭建更高效的交流平台,实现各国职业教育方法、模式沟通,内容、体系借鉴,成果、效益共享。第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一方面,积极行使我国合法合理权益,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搭建世界性的职业教育交流平台,促成国际层面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向全世界分享中国职业教育的学术思想及理论主张。第三,设计打造国际品牌。一是要强化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导与引领,加强对相关机构的组织领导。二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增加鲁班工坊建设内容,推进双边合作。三是要全方位塑造鲁班工坊品牌的可靠性与文化适应性,以严格的质量管理队伍打造鲁班工坊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沈中彦.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基本经验与时代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23(1):14-20.

[2]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4-128.

[3]宋恩荣.晏阳初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114-115.

[4]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职校专任教师达129万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过半[EB/OL].(2022-05-24)[2023-02-14].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487/

mtbd/202205/t20220524_630038.html.

[6]雷世平.“三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多视角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23(4):1.

[7]卢晓中.基于“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6-14.

[8]王中教,刘梦青,马庆敏.赋能共同富裕的产教融合:逻辑理路与现实选择[J].江苏高教,2023(1):35-43.

[9]王毅,童叶.面向工业5.0的价值创新战略[J].清华管理评论,2023(Z1):73-81.

[10]关世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5):44-49.

[11]高鸿.技术变革与数字革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22(36):1.

[12]李高勇,刘露.工业5.0:成为更有意义的工业系统[J].清华管理评论,2023(Z1):67-72.

(责任编辑:张维佳)

Historical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Rou-yi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Abstract: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t has gone through f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 namely, "industri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national industri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Nowaday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sents its unique meaning of the times, that is, to carry ou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ound the four aspects of economy, civilization, ecology and diplomacy by taking human beings as the core. Strategically, we should take measures such as taking a holistic approach,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roadening the path to success,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reating a win-win situation by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storical implication; practical direction

作者簡介:王柔怡(1998—),女,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