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探索新知,自然生长落实素养

2024-05-11 09:41徐国安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正方形核心素养

徐国安

[摘  要]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在“正方形(第1课时)”学习中,通过一系列的驱动性问题,经历“联—识—画—折—悟”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探索获取新知,并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让学习真实发生,思维自然生长,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 正方形;问题驱动;自然生长;核心素养

2022年版“课程方案”明确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 “课程方案”指出,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1]. 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了“正方形(第1课时)”,基于浙教版八下教材,从单元视角对教材重组,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探索新知,在自然生长课堂中落实素养.

“正方形(第1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1新旧勾联,导入

新课——联正方形

通过已经学过的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研究方法复习及内在联系结构图(图1),形成新旧知识勾联,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通过新旧勾联,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从旧知到新知的向上生长中,以问题为导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环节2单元视角,类比

学习——识正方形

驱动问题1  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根据对正方形的已有认识(通过小学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四边相等,四个角为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该怎样变化才能成为正方形?

预设与生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发现“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矩形,也是特殊的菱形”,从“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中概括得到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作正方形”,并形成如图2所示结构图.

驱动问题2  如图3,已知正方形ABCD,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请类比之前已经学习的特殊四边形的研究方法,你能通过探究得到哪些结论?

预设与生成: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方面得出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并形成如图4所示的结构图.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已学的特殊四边形研究方法中获取研究路径,在认识“正方形既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的类比中获得正方形的性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知识及方法自然生长,并将新知形成知识结构图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教学环节3激活认知,画出

精彩——画正方形

驱动问题3  你能画一个边长为任意长度的正方形吗?方法不限,请独立思考,尝试自主畫图后,在小组内分享画法,并讨论“画的依据”.

预设与生成1:

方法1:如图5,作AB=BC=CD=AD,且∠A=∠B=∠C=∠D=90°.

方法2:如图6,先作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OB,∠AOB=90°,然后分别延长AO至点C,延长BO至点D,使得OA=OC,OB=OD,连接BC,CD,AD.

方法3:如图7,类似方法2,作AC⊥BD于点O,且满足OA=OC=OB=OD,连接AB,BC,CD,AD.

方法4:如图8,先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D,然后作点A关于BD的对称点C,连接BC和CD.

预设与生成2:根据方法1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图9.

根据方法2、3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图10.

根据方法4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图11.

设计意图  通过“识正方形”,学生已经了解了正方形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画正方形”,尽管学生还没有形成正方形的判定方法,但是凭借学生从小学以来对正方形的“熟悉”,对画出一个正方形还是具有信心并乐意挑战的. 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思索“正方形具备的特征(性质)”“每一步画完后,如何进一步让其成为正方形”,独立自主经历“画”的过程后,通过小组合作分享,与同伴一起分析“画”的过程和依据,不仅完成了“如何画”,更是探索了“为什么这么画”,在小组内、课堂上展示了思维的可视化过程,进而,正方形的判定方法不经意间在学生的脑海中“初具雏形”.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适时概括提炼得到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这样的驱动问题及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解决问题、感悟内化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环节4项目学习,折叠

升华——折正方形

驱动问题4  如果给你一张A4纸(矩形纸片),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请独立思考、尝试自主折叠后,在小组内分享“折叠的依据”.

预设与生成:

1. 如图12,将△ABF沿着AF折叠,使得点B与AD边上的点E重合,AB与AE重合,则四边形ABFE为正方形.

2. 如图13,分别沿着矩形ABCD的四个内角的角平分线折叠,则四条折痕围成的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3. 如图14,利用两次折叠得到折痕EF⊥GH(两次折叠后先不打开),再通过折叠使得OJ=OK,并有折痕JK,打开摊平后,则四条折痕JK,KL,IL,IJ围成的四边形IJKL为正方形.

驱动问题5  如果给你一张正方形纸片,如何折出一个新的正方形?请独立思考、尝试自主折叠后,在小组内分享“折叠的依据”.

预设与生成:

1. 如图15,沿着正方形的对边中点的连线EG和FH分别对折,然后折叠△BGF,使点B和点O重合,得到折痕FG,同理得到折痕GH,EH,EF,则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2. 如图16,在已知正方形纸片中,利用折叠的方法,使得AE=BF=CG=DH=1/4AB,再沿着FG折叠△BFG得到折痕FG,同理折叠得到折痕EF,GH,EH,则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3. 如图17,由折叠得到各边中点,再作4次折叠,得到折痕AH,BE,CF,DG,则四边形JMLK为正方形.

小组合作分享后,将图12—图17在黑板上粘贴.

设计意图  学生经历了“联”“识”“画”正方形后,对正方形的各几何元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从“无序”变为“有序”,从“初识”变为“深识”,此时,学生已经“手持”有关正方形的“法宝”,并获得一定的活动经验,于是很想有一个平台“大显身手”. 笔者设计更具挑战性的“微项目”,让学生经历“矩形折叠得正方形”“正方形折叠得新正方形”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已学的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打破常规课堂中“习得新知——练习巩固”的“枯燥”学习方式. 活动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不同的折纸,自然解答了浙教版教材八下正方形中的课后习题,如图13解答了课后习题“求证:依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成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图16解答了课后习题“作业题4”.这样的“微项目”设计方式,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经历“真实问题驱动——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分享成果——交流展示评价”的“微项目”折叠体验过程,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让课堂教学得以升华.

教学环节5畅谈心得,体悟

内化——悟正方形

驱动问题6  通过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学会了哪些方法?有哪些感悟?我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结合结构化的课堂板书“盘点收获”,通过小组合作畅谈心得,对所学的知识、方法及活动经历进行反思整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体悟、内化为新的结构性知识.通过“悟”正方形,感受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认知逻辑,同时为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深度诠释教学立意

1. 問题驱动,探索新知,课堂

涌动生命张力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新知探索的起点. 2022年版“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驱动学生积极思考、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合理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2].

本节课,笔者设计“联—识—画—折—悟”五个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构建有一定思维含量、层次分明、梯度清晰的问题链,学生始终处于层层递进的问题“场域”.当教师从矩形、菱形联系引入新课时,当学生自认为“熟悉”正方形开始“画”时,当学生自认为掌握了正方形的“法宝”(性质和判定)急于应用“大显身手”时,他们大多数时候处于“愤悱”(不愤不启)状态,于是在每一个问题探询中沉浸思考,在每一次小组合作中探索交流,在每一次课堂展示中绽放自我.然而,无论是新知的探索和获得,还是方法的尝试与成功,都是那样自然流畅和水到渠成.内涵丰富的驱动问题链使深度的学习和思考自然发生,高阶思维自然形成,课堂时刻涌动着生命张力.

2. 动手操作,做中学思,体悟内涵发展直观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数学课堂中,设置恰当有意义的动手、动脑、动口的几何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唤起学生的记忆、想象、感知、分析及勾联,使学生能够感知各种几何图形及其组成元素,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分析图形的性质,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利用作图、折纸、剪拼等图形操作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直观感知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形成头脑中的表象,还可以增强大脑中不同功能区域的联系,有助于发展几何直观[1].

课堂上,教师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等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分析与比较、抽象与概括、推理与运用,用不同的方法画正方形,分析、推理、讨论画图的依据,概括得到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用不同的折法折出正方形,不仅对正方形的性质了然于胸,而且对正方形判定及性质的综合运用有了深刻感悟,同时又加深了对正方形对称性的充分理解和直观感知.学生在做中学与思,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探索、类比发现、建构知识、形成方法,变“学会”为“会学”.经历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逐步在“几何图形的构建、几何概念的形成、几何性质的推导、几何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几何直观[2].

3. 单元视角,重整教材,自然生长素养落地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教学,更应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关注知识与方法的结构化.本节课从单元视角出发,重整教材,关注知识和方法的“生长点”,让学生自然生长,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培养素养.

几何的学习以“概念—性质—判定—运用”为主线,特殊四边形中性质和判定的知识架构,都是按照“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研究的.因此,在研究完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后,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特殊四边形的切入点和方法,具备了“自然生长”的条件,此时,教师从单元学习视角,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研究载体,自然打开了正方形研究的大门.同时,由于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基本都实现了“互逆关系”,但教材却安排了性质和判定各一节课,对此进行了“割裂”,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对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整体把握. 在本节设计中,笔者大胆重整教材,把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融为一个研究整体,让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概括提炼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而且在递进的活动体验中,以问题链为依托让概念、性质、判定不断在脑海中交织发展,在小学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重新全面认识正方形,掌握了新知,积累了活动经验,从而使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几何直观、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得以落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鲍建生,章建跃. 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之三:几何直观[J]. 中国数学教育,2022(Z3):3-9.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正方形核心素养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