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皖南山地游击斗争及其红色基因内核研究

2024-05-10 11:03程维军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红色基因皖南新四军

【摘要】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皖南山地游击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皖南抗日反顽游击斗争策源地、皖南群众性游击斗争大发展根据地、策应渡江战役和解放皖南全境战略基地三个阶段,形成了以皖南为腹地的苏浙皖赣边区人民解放战争格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孕育铸就的红色基因包括:牢固的大局意识和自觉的服从意识、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善于斗争的韧性、为民务实的初心和依靠群众的原则。

【关键词】新四军|皖南|游击斗争|红色基因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四军游击队在白色恐怖笼罩的皖南迅速展开游击斗争。通过前后近九年的艰苦奋斗,不仅成功创建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设想“力争建立抗战根据地的主要战略支点”[1]之一的苏浙皖赣边区,而且缔造起策应人民解放军渡江和解放皖南全境的牢固基地。

一、新四军皖南山地游击斗争的发展进程

(一)皖南事变后掀起皖南抗日反顽游击斗争的策源地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采用党政军特联合办法在皖南新四军活动地区进行严密残酷的搜捕“清乡”,仅发动事变的第三战区投入“围剿”兵力就达5万之多[2]。在此白色恐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事变前“留守”皖南人员与事变中“突围”流散皖南人员为基础,紧密依靠地方党组织和群众,展开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活动的游击斗争。

1.揭开序幕。皖南事变前夕,中共中央东南局指示皖南各县将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到农村,打下隐蔽斗争的基础,并成立新的秘密皖南特委,下轄旌泾太、徽州、南芜宣、铜繁芜4个中心县委。其中,以胡明为书记的中共旌泾太中心县委机关隐蔽留守在绩溪、旌德两县交界的大会山黄高峰一带山区农村,领导旌德、泾县、太平、绩溪等县斗争。

皖南事变爆发后,该中心县委在营救、收容、转送新四军突围失散人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5月,又根据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皖南山区必须发动游击斗争,坚决以武装斗争回击敌人”的回信指示[3],以事变中突围的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工兵队干部刘奎、李健春等为军事骨干,成立中共旌泾太中心县委游击队(即黄山游击队,又称皖南新四军游击队)。这是党领导的皖南事变后皖南山区第一支抗日游击队,从此皖南新四军抗日反顽游击斗争揭开了序幕。

2.巩固扩大。此后,中共旌泾太中心县委在反“清剿”过程中,分散活动创造游击根据地,包括泾县县委创造恢复的以泾县濂坑和太平樵山为中心的旌泾太游击区、旌绩县委立足绩溪船形山的旌绩边区、太平县委和中心县委开辟的以太平木瓜坑为中心的旌太边游击区。中心县委机关则在绩溪上金山、金坑及歙县兰荫滩等地搭建山棚,机动转移和全局指挥皖南抗日反顽游击斗争。同年10月,黄山游击队与新四军七师取得联系后,在皖江区党委和皖南特委的指示下,洪林率游击队一部向青阳方向开辟新区,吕辉部在宣城、宁国努力扩大武装,皖南山区游击根据地迅速得到巩固扩大[4]。

3.推向大发展。1943年1月,中共旌泾太中心县委改为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后,逐步形成泾旌太边、旌绩边、绩歙边、黄山周围、泾宁宣边等5块游击区。至抗战后期,皖南在地方工作与武装斗争的互动配合下,将抗日反顽游击斗争推向大发展。1944年秋,新四军七师送来指示,要求皖南山区游击队转变“山棚”斗争战术,放手大胆下山,在广大群众中公开活动。1945年春,绩溪九华三十七天大斗争中建立了皖南山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九华乡农民协会。

(二)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皖南群众性游击斗争大发展的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5]的战略方针,1945年9月底,活动在皖南的新四军七师和苏南的苏浙军区主力奉命北撤,留下3支武装力量在皖南、 苏南坚持斗争。一支是胡明为首的中共皖南山地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一支是杨明任书记的中共沿江中心县委领导的部队;一支是熊兆仁、倪南山领导的苏浙皖边区部队。

1.奠定格局。1946年元旦,杨明率领沿江部队到达旌泾太根据地樵山。2月,根据华中分局指示精神,以山地和沿江中心县委为基础,组成中共皖南地委。10月,熊兆仁、倪南山率苏南部队到达皖南,与胡明部胜利会师。11月,正式建立苏皖军政委员会,以胡明为主席兼政委,熊兆仁为军事部长兼司令员,从而奠定了皖南地委领导的以皖南为腹地的苏浙皖赣边区人民解放战争格局。同月,第一次地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共华中分局“七一”指示,确定了“积极展开胜利的群众性的游击斗争,向着创造根据地的目标前进”的总任务,标志着皖南游击斗争在斗争性质上实现了重大转变。

2.突破发展。1947年3月8日,华东局给皖南地委的指示信(《三八指示》)再次强调皖南“地位非常重要”“是开辟第二战场的重要地带”,并明确指示“游击战的目的在建立根据地”,皖南游击斗争的发展方向“是发展皖苏浙赣广大地区的游击战”[6]。4月,绩溪九华分粮斗争创造了广泛发动群众的典型经验,打开解放战争时期皖南群众性游击斗争大发展的突破口。随后,在分粮斗争与武装斗争、群众斗争的相互支持促进下,斗争形势蓬勃发展起来。10月,皖南地委接到华东局要求向浙赣线方向进攻的指示后,立即研究贯彻,抽调主力向4个方面进军:唐辉率领皖浙工委主力向皖浙边前进;钱敏率苏浙皖边工委部队向浙西天目山挺进;熊兆仁、倪南山率领地委直属部队向皖浙赣边前进;杨明率领沿江工委主力向皖赣边前进。

3.全面展开。至1948年12月,皖南群众性游击斗争在反“清剿”和南进工作中全面展开。党组织建设方面,皖南地委领导下皖浙赣大工委、皖浙工委、黄东工委(后改属地委直接领导)、苏浙皖边工委、沿江工委等5大工委形成,下辖苏浙皖赣边区各县级工委;军事组织建设方面,苏皖边区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司令部)领导下的地委直属独立大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皖边支队、皖浙支队、皖南沿江支队、皖浙赣支队相继建立;政权组织建设方面,皖南地区第一个民主政府——皖浙边行政办事处宣告成立之后,在皖南地委活动的中心区和大的游击区,县、区政府普遍建立,为群众性游击斗争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组织建设方面,皖南地委从成立粮食委员会发展到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各工委、县委也相应成立财粮分会、货管局、粮食局等,负责筹划本地区的财政经济工作。

(三)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策应渡江战役和解放皖南全境的战略基地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前夕,“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的淮海战役进入尾声[7],皖南地委明确提出“紧急动员一切力量,准备迎接大军渡江”总任务,将皖南工作重点及时转向配合大军渡江,“尤其着重加强沿江工作”,“以更多的力量从事迎接大军渡江的准备工作”。

1.政治宣传方面。围绕渡江前全国军事政治形势、党和军队方针政策等中心内容,对内加强政治动员、对群众加强宣传教育、对敌展开政治攻势,揭露国民党的“和谈”阴谋,鼓舞军民斗争信心。如宣郎广地区路南分工委通过给国民党军政人员写信、直接接触或由统战人员做工作等方式,对绩溪、广德、郎溪等县国民党地方武装进行策反,取得成功。规模最大的是经过华东局国统区工作部芜湖工作组和皖南地委的争取,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五旅(简称保五旅)4100余人在绩溪、休宁、太平等地起义[8]。其他,如国民党泾县县长俞步骐起义、石台县县长冯启元被策反等,也减少了我军前进的阻力和伤亡,加速了皖南解放进程。

2.军事斗争方面。发起攻势作战,拔除敌人残存据点,摧毁国民党乡村基层政权。在大军渡江前的三个月中,皖南游击队共作战40余次,拿下敌大小据点40多个,即解放了大片农村地区,为大军渡江后南进扫除障碍,又牵制了敌人3个军的兵力清剿。这才有了渡江后“皖南22个县,有13个县城是皖南游击队攻占或接管的”和“县以下乡、镇大部分是游击队解放的”[9]辉煌战果。

3.物资保障方面。发动群众积极筹措军粮军鞋等支前物资,各工委县委超额完成地委分配的任务,为大军渡江做好准备。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军渡江前夕,皖南各根据地已征集储备军粮500多万斤,军鞋21000余双[10]。如绩溪的路东工委,到1949年2月,完成征粮4000多担,并做军鞋3500多双,草鞋10000余双,供应军服1700多套,柴草6000多担和大量蔬菜。歙绩旌工委完成军鞋8000双,粮食3000余担和大量的柴草任务[11]。

4.情报收集方面。除开展地方政治经济情况和敌情的收集外,皖南党组织和沿江支队密切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先遣大队的侦查和情报工作。1949年4月6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选调300余人组成渡江先遣大队在铜繁地区江岸登陆,并迅速与中共繁昌、南陵县地方组织和沿江支队南繁芜总队及地方游击队会合。12日,推进至泾县陈塘冲与沿江工委和沿江支队会师。之后完成对敌江防及纵深守备力量的侦查,获得铜繁防御之敌由1个师增至3个师等重要情报发往江北指挥机关。20日晚,先遣队在南繁芜总队配合下占领国民党江防要塞铜陵、繁昌之间的寨山和龙门山,按原计划点燃火堆,引导我中集团渡江部队炮火率先向敌江防阵地轰击,一举突破长江防线[12]。

以上述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为基础,皖南游击力量在配合渡江大军阻击追歼逃敌与解放皖南全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月21日,皖南地委发出关于迎接大军渡江准备接管城市的指示,分配了各工委所辖城市。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皖赣边区司令部命令所属各地武装,集中全力配合渡江大军速歼残敌,陆续解放皖南各城市与县城。30日,皖浙赣支队和平接管屯溪市,皖南的最后一个县城绩溪也获得解放。至此,皖南地区全部解放[13]。

二、新四军皖南山地游击斗争的历史贡献

(一)保存和扩大党在皖南抗日斗争中的作用和影响

皖南事变后的皖南抗日反顽游击斗争的展开,是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抗日的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14]的应对事变总策略在事变发生地具体斗争中的体现,体现了该时期党的政治地位和政治领导力的显著提升。同时,深陷反动逆流的皖南大地迅速转为全国抗日反顽斗争的前沿阵地之一,保存和扩大了党在皖南地区抗日斗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更为解放战争时期皖南群众性游击斗争的发展及其在渡江战役、皖南解放中的作用发挥奠定了基础。

(二)开创和奠定皖南群众性游击斗争的坚实基础

解放戰争战略防御阶段,皖南游击斗争在坚守与创新中成功实现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斗争方式转变,奠定皖南群众性游击斗争在组织、军事、群众和经济等各方面工作的坚实基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皖南又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坚持原有地区的同时主动跳到外线,向苏浙皖赣各边区发起积极迅猛的进攻,开辟了北起长江、南抵浙赣线、东临太湖、西近鄱阳湖的广大,胜利实现了华东局要求“在适当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任务 [15]。

(三)开辟和形成解放战争华东地区第二战场的战略支撑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形成的苏浙皖赣边区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游击队坚持近九年皖南游击斗争的总结性成果,其范围包括皖南全部和苏南、浙西及赣东北部分地区共4省40个县[16],发展游击武装近万人、民兵约十万人,拥有人口数百余万,建立了县区乡村各级民主政权。它在皖南事变后掀起皖南抗日反顽游击斗争的策源地和形成皖南群众性游击斗争大发展根据地的基础上,最终成长为策应人民解放军渡江和解放皖南全境乃至继续南进的牢固战略基地。可见,它在开辟和形成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地区第二战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战略支撑作用。

三、新四军皖南山地游击斗争的红色基因内核

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皖南游击斗争,以游击队为基础,历经皖南抗日反顽游击斗争时期、皖南群众性游击斗争时期、策应渡江战役和解放皖南时期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以皖南为腹地的苏浙皖赣边区人民解放战争格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它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宝贵历史经验,积淀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与阶段性特征的红色基因。

(一)牢固的大局意识和自觉的服从意识

皖南事变前和抗战胜利后的历史关键节点上,以胡明为代表的皖南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两度坚决留守皖南阵地,体现了牢固的大局意识和自觉的服从意识。从客观上来看,两次留守均面临远离主力部队、对抗强大敌人、挑战艰苦环境、应对变化局势等重大困难。最终于困局中逆向而生,与皖南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是分不开的,其背后是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质和坚贞如铁的党性修养,并在具体斗争中贯彻执行。例如,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皖南地委受战略反攻全局变化影响,意图向沿江地区运动以打通与大别山的联系。华东局连发电报指出“目前敌人正在加强封锁沿江防御”,要求皖南“主要发展方向仍是向南、向东”[17]。皖南迅速理解并将其转化为南进行动,从而促成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皖南群众性游击斗争的突破性发展。

(二)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善于斗争的韧性

孤悬皖南山区粉碎强大敌人的疯狂“围剿”,克服极限生存条件困难且通过创造性的斗争积小成多扭转战局,体现了新四军皖南山地游击斗争与苏浙皖赣边区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善于斗争的韧性。两次留守九年坚持,“单独坚持”皖南意味着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和军事支援;意味着独立武装回击百倍于己的反动力量的残酷“剿杀”;意味着随时随地的短兵相接、被俘与牺牲。但栉风沐雨的山棚岁月,凝聚起的是“三打绩溪县城”的凌厉军事攻势;“3支半枪1把马刀”起步的简陋装备,捍卫的是皖南山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葛藤打草鞋、棕毛织袜子”,编织出的是纵横天目山、挺进浙赣线的“南进战略”步伐;“野菜鼠肉过大年”,换来的是分粮斗争中交到皖南乡亲手上的100多万斤国民党公粮。

(三)为民务实的初心和依靠群众的原则

新四军皖南山地游击斗争与苏浙皖赣边区艰难起步于皖南事变的血雨腥风之中,发展壮大于国民党统治要地的狭小夹缝之间,依靠的最根本力量是人民群众,践行的工作路线是群众路线。以《皖南游击队群众工作法》为例,要求游击队员“拂晓前进村,坐等天亮后才挨户宣传”,目的是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同时尽量避免干扰群众正常生活;把“帮助乡亲洒扫种地建立劳动感情”作为群众工作基本要求,目的是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中联系、教育人民群众,也同步锻炼了干部和战士;在有必要“蹲点”驻村做群众工作时,强调“住保甲长家创建便利條件”,目的是在最大限度减少群众危险前提下开展革命斗争。另外,在对待因国民党腐败统治激发的“民变”武装方面,游击队采取政治引导和武装控制相结合的办法,将其斗争矛头引向国民党顽固派和当地地主恶霸,达到“改造利用了不同的社会力量、创造了民兵组织的初步基础”[18]的良好效果,也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体现。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军事文集编写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60.

[2][4][6][12][13][15][17]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安徽地方史第一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375、379、552、600、602、558、558.

[3]甘发俊.云岭烽火[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232.[5][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686、791.

[8][11][18]中共绩溪县委党史办公室.徽山烽火[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343、95、68.

[9][10]王瑾.皖南事变后的皖南游击斗争[J].中共党史研究,1991(2):67.

[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220.

[16]方江山,蔡长雁.走近红色宣城[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5:103.

(作者简介:程维军,历史学学士,中共绩溪县委党校校务委员、综合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绩溪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皖南新四军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南印象》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