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现状及中国对策研究

2024-05-10 11:03王艺刘建江张鑫璐裴冉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

王艺 刘建江 张鑫璐 裴冉

【摘要】网络空间的全球性、非中心管理性、社会性等特性导致网络空间管理困难、安全形势错综复杂。网络空间与国际安全形势相互交织、与国际政治深度耦合,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网络空间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却面临重重挑战。国际组织和国家基于自身利益进行网络立法,但全球统一的网络空间规则制定和立法进展缓慢,治理主体间分歧难以消除,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呈现出阵营化与碎片化趋势。面对严峻形势的国际形势,中国需坚持“网络强国”战略,提高关键技术自主能力,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提升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以抵御意识形态攻击;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构建多维、协同、共享的网络空间体系。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治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一、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形势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空间现实特性

网络空间具全球性、非中心管理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多个特性。网络空间全球性由互联网技术特性决定,互联网采用分布式对等网络连接的“包交换”模式,从技术层面上避免了中央控制及网络边界限制,形成全球信息化空间。在分布式对等网络中,任意站点之间可以直接通信,不存在中心枢纽集中管理,呈现出网络空间的非中心管理性。其次,互联网前身阿帕网由美国国防部控制,具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目的,因此具有相对封闭特性。然而,随着“请求注解”工作模式的推行和“开源软件”的出现,技术创新推动互联网极速扩张,使其与军用网络分离,展现出开放特性。此外,网络空间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形成数字资源共享系统,其独特的信息存储和传播方式赋予了网络空间虚拟性,并决定了传播主客体的虚拟性。

(二)网络空间安全形势错综复杂

网络空间现实特性导致网络安全风险极高,加之网络空间与国际安全形势相互交织,与国际政治深度耦合,在当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网络空间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一,网络安全与国际安全形势密切相关。网络攻击极强的隐秘性和巨大的攻击能力使其成为军事行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进而引发各国网络空间军备竞赛,严重威胁网络空间安全和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其二,地缘政治因素威胁着网络空间基础信任。全球网络空间在技术层面上实行统一的运行规则。然而,由于全球性和开放性特征,数据信息无边界流通,国家传统主权和治理原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当国家的主权边界受到威胁时,一些国家和地区会优先从安全发展角度审视网络空间发展,导致全球网络空间呈现出分裂趋势。其三,网络空间安全与政治安全紧密相关。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和非中心管理性导致网络信息传播权利中心的缺位,各国对于权力的争夺日益加剧,并逐渐演化为意识形态竞争。意识形态之争具有长期性和渗透性特点,严重影响国家意志形成,威胁国家政治安全。

二、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现状分析

在当前百年变局背景下,大国竞争和国家冲突进一步加深世界局势的动荡,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霸权持续加剧网络空间安全问题。近年来,大国和区域间的立法和倡议纷至沓来,逐渐形成发达国家阵营与发展中国家阵营对立局面。然而,全球统一的网络空间规则制定和立法进展缓慢,治理主體间分歧难以消除,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呈现出阵营化与碎片化趋势。目前,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多边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并在全球范围内及区域内达成一定共识。

联合国在促进国际共治和网络主权共识方面取得重要成果。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的《原则宣言》明确指出:“与互联网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决策权是各国的主权,对于与互联网有关的国际公共政策问题,各国拥有权力并负有责任。”此后,隶属于联合国裁军和国际安全委员会的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通过关于国际法在网络空间适用性的报告,进一步加强了对网络空间主权共识的支持。2015年,联合国七十届大会中《关于从国际安全的角度看信息和电信领域的发展政府专家组的报告》指出:“国家主权和源自主权的国际规范和原则适用于国家进行的信通技术活动,以及国家在其领土内对信通技术基础设施的管辖权”,将主权原则的适用范围延伸至网络空间领域。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约束力的网络空间国际硬法仍然缺乏。

上海合作组织秉承平等合作、尊重主权的原则,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安全合作。2011年,上合组织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同向联合国提交《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全面系统地提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国际规则,倡议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解决信息安全问题。2015年,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交新版《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呼吁世界各国尊重网络主权、合作打击网络犯罪和恐怖活动、建立多边、透明、民主的互联网国际管理机制、共同推动和平安全网络空间建设。

欧盟近年来出台一系列网络空间治理战略文件,旨在积极强化防御,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推动数据监管和数字主权保护。然而,欧盟出台的战略文件具有极强的地缘性和区域性,难以延伸至世界范围。2020年8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欧盟安全联盟战略2020—2025》文件,明确将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建立欧洲安全生态系统作为优先事项。2020年10月,欧盟发布新版《欧盟数字十年的网络安全战略》,旨在通过加强技术主权提高欧盟国际网络空间规则方面的权威,为欧盟数字化转型战略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塑造欧洲的数字未来》《欧洲数据战略》等文件,旨在加强欧盟内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通信和关键技术自主能力。

作为互联网发明国,美国拥有极强网络技术优势,并长期掌握互联网域名管理权。2013年“棱镜计划”引起全球舆论,迫使美国政府将互联网域名管理权移交于互联网数字与名称分配机构(ICANN),但前提是ICANN必须采用“多利益攸关方模式”,此模式将与美国保持紧密联系的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互联网企业等作为治理主体,将对手国边缘化、掌握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权的意图明显。因此,“‘多利益攸关方模式表面上是为非国家群体主导管理互联网创造条件,实际上仍是网络强权主导下的超主权模式”,带有极强的单边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严重阻碍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进程。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进展缓慢由多方原因共同造成。网络空间自身特性决定网络安全风险等级,是阻碍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根本原因。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全球性和虚拟性导致网络攻击的低门槛性、匿名性和跨国性,加之网络攻击的溯源及惩罚难度极高,使得攻击主体能够肆意对国家关键基础网络设施发起攻击,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其次,当今世界格局动荡,大国博弈引发的冲突激增,“泛安全化”程度加深,各国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和强制性。同时,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军备竞赛,企图通过武力保护国家安全,而国际合作意愿与动力明显不足,使网络空间治理呈现出疲软态势。此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加剧国家网络发展差异。美国等网络强国将技术视为核心竞争力,根据自身利益制定技术规则,而网络基础较弱的国家则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趋于实施封闭政策,导致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矛盾激化,治理进程举步维艰。

三、中国网络空间对策思考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应秉承和平发展理念,坚持网络强国战略。一方面,注重自身网络空间产业发展创新,打破技术封锁;另一方面,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积极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弱化意识形态攻势。

(一)坚持“网络强国”战略,提高关键技术自主能力,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就突破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做出重要指示,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首先,中国需坚定不移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中国在集成电路芯片等核心技术占有率极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显著。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需求,中国需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加高精尖技术研发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立足国情,聚力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处境。其次,当前网络空间安全形势复杂严峻,网络空间的低安全性与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对网络空间高度依赖性矛盾突出;大国网络安全博弈日益显著。中国应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制定有效保护措施及发展路径;加快推进金融、能源、电力、交通、通信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网络空间安全监控机制,全面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和震慑能力。

(二)提升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抵御意识形态攻击

为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中国应内外结合,增强国际媒体影响力,力破意识形态攻击。国内意识形态防护工作是重中之重,中国需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领导地位,抓牢网络空间话语权,从内容管控、传播渠道等多方面阻止西方价值观渗透,维护国家网络主权。国际合作是意识形态防护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国应高举和平发展伟大旗帜,通过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切实推动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和规则制定;通过发起数字丝绸之路、共建网络安全体系等倡议,促进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全面提升中国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其次,增强舆论宣传和信息传播能力是抵御意识形态攻击的有力护盾。中国应加大对国际传媒机构的投资和发展,建设强大媒体平台,提升国际媒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通过国际社交媒体加强对外宣传能力;建立与国际媒体合作关系、共享新闻资源,优化传播中国观点渠道,提升中国在国际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推动全球化,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为推动全球治理,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应运而生。随着理解的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延伸到网络空间,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朝着“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的方向迈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需世界各国携手推进,通过共同扩大与深化共同体发展共识,推动成果共享,共同营造和平安全发展的网络空间新环境。

首先,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持续扩大国际共识。以共同利益为抓手,形成世界各国休戚与共的利益共识;以思想共识为纽带,通过“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观念实现网络空间资源共享和利益最大化;以和平发展为导向,深化网络主权意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在日益复杂的发展态势中达成和谐、平等的发展共识。其次,多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促进成果共享。世界各国需抓住网络空间发展的历史机遇,共同搭乘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通道,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实现国家实力的飞跃;大力推动互联网经济创新,通过构建互联网与特色经济融合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网络安全有效合作机制、推动网络安全人才建设等途径推进网络空间安全维护,促进网络空间和平、安全发展,营造一个“人人放心”的网络空间新环境。

四、结语

作为“第五疆域”的网络空间与国际安全形势相互交织、与国际政治深度耦合,拥有极强的战略地位。然而,网络空间特殊属性导致网络空间安全系数极低,国家对网络空间的高度依赖性与网络空间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进程缓慢,阵营化、碎片化趋势明显。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应坚持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提高关键技术自主能力,维护国家网络安全;采取内外结合战略,坚决打赢意识形态之争;与世界各国携手推动网络空间全球化,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国际共识,促进成果共享,全方位、深層次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蔡翠红.国家-市场-社会互动中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9):90-112.

[3]罗昕,蔡雨婷.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制定的分布格局与中国进路[J].现代传播,2022(3):68-75.

[4]赵宏瑞,李树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现状、预判、应对[J].广西社会科学,2021(11):108-113.

[5]黎雷.网络空间大国互动关系对战略稳定的影响[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0(9):26-31.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教唆自杀行为的法教义学分析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多元化多层次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以科学的网络安全观加快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立法之名与实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