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2024-05-10 11:03马鑫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国际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国际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有力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形成了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注入了新能量。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与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一脉相承,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国际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

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理论为思想源泉,立足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发展创新。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改变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悲惨命运而建立的党,爱国主义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遵循与初心使命;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东方支部建立的,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遵循国际主义原则,主动践行其作为共产国际支部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毛泽东就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进行了专门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毛泽东在实践中将二者实现了高度的融合,有机统一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中。[1]

(二)独立自主与国际联合高度统一

毛泽东既坚持国际联合,又在革命中发展了独立自主原则,辩证地处理二者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把中国革命看作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强调建立广泛的反帝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全局去观察中国的革命问题,把国际援助看作中国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国际联合的理论在实践中表现为建立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世界各国人民支持中国革命以此来形成国际统一战线,支持世界各国人民追求解放的斗争。其次,独立自主是基本遵循。[2]毛泽东正是在处理与共产国际和苏联关系过程中、与党内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思想。“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对独立自主原则的明确表述。对待共产国际的指示和斯大林的意见,毛泽东采取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凡是正确的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运用,凡是错误的则根据中国的情况自己解决。

(三)反对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帝国主义的本性就是侵略与掠夺,就是反革命和反人民,不彻底打倒帝国主义,中国人民就不能获得解放。同样,不坚决进行反帝的斗争,不把帝国主义从地球上最后消灭,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就不能得到解放。因此,毛泽东为消灭帝国主义这颗“毒瘤”,实现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断言道,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替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化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结合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帝斗争长期积累的经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国际主义本身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消灭帝国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和基础。[3]消灭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始终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创新

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团结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对世界上受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和谋求自身解放的斗争给予支持和帮助,并且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殖民扩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新时代全球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外交战略,既继承了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中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核,又在此基础上承担了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主义是以全人类命运与共为前提的,坚持“利本国”与“利他国”相统一,主张走“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国际交往道路,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朝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4]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创新

第一,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毛泽东对亚非拉国家给予广泛援助和支持,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了伟大的国际主义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致力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经济与广大沿线国家和参与方的利益和需要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新时代中国将以“奋发有为、积极有为”的态度投入到国际事务当中,由“承担责任”转变为“负责任大国”,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创新性实践。

第二,推动构建新型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新时代我们追求的不再只是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所采取的建立同盟关系,而是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重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深化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这些具体实践是对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中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历史性承续与时代性創新。[5]

第三,广泛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打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不断创新全球治理新模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建设性引领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参与和引领全球性治理变革中体现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应对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现实路径,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落实,不断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与责任担当。

三、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一)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不断行稳致远

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继续保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干涉他国的主权,同时也拒绝他国干涉中国的行为,还要吸收借鉴他国先进的文明成果,不断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迅速崛起,日益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国际上的种种质疑和打压,我们更应该坚持独立自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6]

(二)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领导多次反霸斗争,广泛支持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維护世界和平,是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普遍安全、持久和平的原则,以全人类命运为价值导向,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坚守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实际行动,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会坚定地与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致力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构建人类社会的统一战线,携手同行走向美好未来。

(三)坚持各国团结协作,促进共同进步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时,对国际统一战线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形成了毛泽东关于国际联合的重要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毛泽东国际主义思想在实现方式上的创新发展,其核心要素与毛泽东国际团结思想涵盖的立场、观点高度契合且有机融合,毛泽东国际团结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与逻辑起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合理吸纳毛泽东国际团结思想的精髓,把握时代特质,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世界之问,推动中国共产党国际团结思想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它启示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机遇挑战,善用矛盾原理分析国际局势中的风险挑战,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命运相连、休戚与共,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是现实需要,也是明智的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共同期盼。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4]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J].中国投资,2015(11):20-22.

[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3(12).

[6]粟国康.毛泽东国际团结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05):91-98.

(作者简介:马鑫,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国际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历史性发展分析
新国际主义想象:实现中国软实力升级换代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01 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实践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