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乡村德治建设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2024-05-10 06:57张加奇丛培兵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德治

张加奇 丛培兵

【摘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乡村德治工作是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德治作为传统乡村治理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法宝之一,弥补了自治和法治的不足,为解决乡村治理难题,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乡村建设成绩显著,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乡村振兴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使得乡村德治面临新的困境。做好乡村道德培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将调查研究和德治理论相结合等方面持续推进,将传统德治途径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探寻新时代实现乡村德治现代化的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治理|道德培育|德治

一、深刻认识德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德治思想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历来重视德治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就法治与德治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强调“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一系列相关理论成为新时代推进乡村德治工作的根本遵循,为解决乡村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完成,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的消除了绝对贫困,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乡村振兴新篇章。农民富起来了,农村美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的痼疾还未彻底根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既浪费社会财富,又损害社会风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作用,既要运用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解决顽疾固瘴,猛药去疴,以德治润心止争,化矛盾于无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二、新时代乡村德治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移风易俗工作卓有成效,村容村貌、乡风民风显著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现阶段农村工作要面临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做实、做细、做全各项工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

(一)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德治建设面临新情况

乡村道德建设与当前新形势、新变化不尽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群体诚信观念淡化。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抛弃诚信为本的基础道德观念,出现一些超标超量使用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的现象,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动物药品,类似的还有注水肉、地沟油、毒花生等行为。二是部分群体亲情关系淡化。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乡土性意思是中国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受亲情关系、裙带关系、邻里关系影响较深,在人际交往中人情占据重要地位。当前,乡村道德出现,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人少,存在人际交往功利化的苗头性倾向。三是部分群体追逐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

(二)互联网放大效应下,个别现象冲击道德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道德培育工作,人民道德水平顯著提高,乡村德治工作不断推进,但是仍然存在个别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社会步入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广泛、便捷、快速。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一经互联网传播使其负面影响被放大,传统道德观念受到极大冲击,一度引起部分群体的信任危机,典型代表有“扶老人被讹”“碰瓷”“电信诈骗”等现象。

(三)个人道德缺乏自律,存在“破窗效应”和“从众心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社会道德水平也获得极大提升,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垃圾分类、助人为乐成为社会常态,但仍有一部分人缺乏自律,存在“破窗效应”和“从众心理”。比如景点刻字现象,个别素质低的游客在景点旅游时会留下“XXX到此一游”的标记,有些游客看到后会产生模仿心理,自我安慰“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突破内心的自律,成为破坏景点的一员。还有些不文明行为体现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典型的代表是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部分人“自我为中心”思想和另外一些人缺乏内心的自律,认为“他们都走了,我自己站在这等不是傻吗”的心理。由此可见,很多时候道德滑坡源自那个率先破坏规矩的人,最后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四)有的乡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

党的基层组织理应成为扎根基层的战斗堡垒,但是在有的乡村基层党的组织软弱涣散,工作方法不当,对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够重视[3],未能很好地在推动乡村德治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比如,有的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浮于表面、能力不足、懒政怠政、缺乏战斗力,对村民道德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不够,不能有效的引领乡村道德风尚。诈骗村、黑金村、制毒村、造假村的出现,也从侧面说明一些乡村基层党组织不作为。

三、新时代乡村德治实现路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新时代推进乡村德治建设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开展道德培育、加强调查研究多个方面综合施策,持续发力。

(一)坚持党建引领,将建党精神的德治资源融入乡村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全体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样也蕴含着大量的德治思维,将其中的德治思维有效运用到乡村治理的实践中,让其中的德治思维融入乡规民约中,嵌入乡村文化中,渗入村民道德实践中,在新时代乡村中切实发挥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德治思维。

(二)弘扬核心价值观,开展形式多样道德培育活动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村民道德培育、提高农村道德水平,要发挥传统美德的引领作用,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和村规民约的教化作用。

(三)加强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道德培育

解决实际问题,光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容易犯“本本主义”的错误,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一直以来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开展道德培育你首先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才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实地了解农村基层道德建设现状,盘点存在的不道德行为,调查行为的涉及面,分析每种行为属于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形成完善的调研结果。将德治理论知识、先进工作经验和调研结果整合分析,理论指导实践,分门别类抓住重点,集中力量整治普遍现象和突出问题,持续开展道德培育,提升德治水平。

四、结束语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德治工作属于广泛的预防性工作,是固本之策,长远之举,在推动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继脱贫攻坚之后农村工作的重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村道德培育,实施乡村德治工作,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必由之路。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2]费孝通:《乡土中国》[M].新知三联书店,1985.

[3]习近平:2022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屆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讲话.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德治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浅析德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不同特征及转化
以德治厂 诚信待客:记大连塑料机械厂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