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实践

2024-05-10 02:29包茹华
中国德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

摘 要 重庆市南岸区针对思政教育领域存在的工作机制不健全、思政课程不贯通、联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区域实际,持续深化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有效衔接组织机构、学段课程、实践活动,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助推区域思政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 思政教育一体化;有效衔接;区域实践

作者简介 包茹华,重庆市南岸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重庆市南岸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丰富、教育体系完备等优势,结合区域实际,调动各方资源,努力破解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上下贯通工作机制不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不贯通、齐抓共管联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实现了组织架构、学段课程、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注重架构衔接,打通堵点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高校和地方同向发力。然而,受到行政隶属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和高校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一体化建设的主体之间存在组织领导不健全、决策体系不完善、各学段教师交流不充分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岸区坚持高校和地方一体谋划、整体推动,形成了“高校—地方—中小学校”的协同育人路径。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南岸区注重发挥宣传部门的牵头协调指导作用,统筹协调在区五所高校的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院等单位,成立了南岸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形成“党政—学校—家庭—社区”四方联动机制,组建“在区高校—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校”思政教学共同体,以此实现领导与指导相统一、教学与教研相统一、研究与实践相统一的目标。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中存在各学段教学各自为政的问题,未能针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目标进行整体设计。为此,南岸区成立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了由高校学者、中小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南岸区域实际,制定了《重庆市南岸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通过这一文件,明确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并将其细化落实在各学段的思政课中,以此促进课程核心价值的分阶段落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三是强化师资交流。思政课教师是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去,思政课教师普遍缺少学段衔接的意识和能力,存在教学内容断层脱节、交叉重复、次序倒置等问题。南岸区依托在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等资源优势,组织高校、教师进修学院和中小学30名优秀骨干教师成立了一体化教学联盟,举办了思政课骨干教师寒暑假研修班,通过“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等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此外,南岸区常态化开展“手拉手”备课活动,及时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该活动目前已开展50余次,有力推动了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工作进程。

二、注重课程衔接,突破难点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涉及不同学段的学生和教师。在课程目标方面,思政教育各学段需要各自实施教学,加之各地方、各学校对相关文件精神的理解和落实上存在差异,容易出现教学目标层次性不明确、课程衔接不到位、内容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围绕课程的目标、理念和内容,打造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体系,搭建一体化框架体系,以实现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设计。

一是目标一体化。针对各学校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不同频、理解不一致、跨学段衔接不足等难点问题,南岸区以重庆第二师范学校为试点,组织高校、教师进修学院和部分中小学的教授、教研员、骨干教师等成立了课程建设组,按照“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具体要求,明晰了各学段课程目标的边界、内涵区分度、主要问题等,为更好地开展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学段贯通化。思政教育内容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大主题上,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逻辑,确保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和进阶性,形成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南岸区以“美丽中国”为主题,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带领不同学段的学生体验和探究家庭、社区、区域、国家之美,帮助学生感受环境中的美,爱上美的环境,了解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成就,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四个自信”转化为内心信念和价值标准,坚定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使命担当。

三是教学多样化。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把道理讲透、讲活,以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南岸区结合思政学科设置实际,积极探索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大思政课”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情境,采用探究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等综合性教学形式,持续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遵循各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全区大中小学各学段德育课程和活動案例,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和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进行梳理分析,以打通学段德育课程和活动的断点、堵点;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法治教育等主题,推出模拟法庭、财经素养、模拟联合国等适合各学段学生参与的活动,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学习环节中,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体验性、趣味性。

三、注重实践衔接,彰显特点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也要抓好实践教学。过去,各学段存在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形式较少的问题,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实践教学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研究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资源的调动和运用大都囿于校内,对校外资源的利用不足。为此,需要在思政教育中积极运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同时,还要组织发动社会各方参与,推动形成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将多方力量整合成一个大的思政育人“同心圆”。

一是与戏剧教育相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育戏剧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教育成效。南岸区充分发挥戏剧的情感交织、思想交融作用,形成了戏剧思政特色品牌。目前,已创作排演了《少年王朴》《挺进挺进》等红色剧目,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身临其境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

二是与理论宣讲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让青少年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南岸区不断在理论宣讲方面强化与在区高校的合作,聘请7名专家学者担任“理响南岸”宣讲团师资顾问,吸纳12名高校优秀宣讲员进入“理响南岸”宣讲团,组织大学生宣讲团走进社区、农村、企业,先后开展理论宣讲40余场。依托“文博小管宣讲队”“南思讲堂”等基层理论宣讲队伍,吸纳大中小学优秀宣讲员,组建“大手牵小手”宣讲队,用歌唱、三句半、理论微宣讲等方式,生动鲜活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区大中小学生深刻感悟党的伟大光辉历程、新时代发展巨大变化、新征程美好生活蓝图。

三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可以有效激发思政教育的实效和活力。南岸区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初步形成了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伍为保障、以区级示范学校评选为带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模式。建成专家、教师、家长、社区等四支家庭教育志愿队伍和两个家庭教育类社会组织,整合教育、卫生、法院、检察院、公安、关工委等部门资源和力量,强化家庭教育队伍。开设学生类、家长类、亲子类三类课程,建立“菜单式”服务项目。依托挺进报旧址、王朴烈士旧居、阅伴山书屋、故宫南迁纪念馆,设立四个南岸区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成长大讲堂”“书香润万家 家庭诵读”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综上所述,南岸区以架构衔接、课程衔接、实践衔接为路径,深入推动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解决了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难点问题。下一步,南岸区将进一步探索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努力推动区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完善和教学成果凝练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
浅谈农村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有效衔接问题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认同差异的实证分析
浅谈护理专业中高职贯通体外衔接的建设研究中遇到的问难及对策
解析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性衔接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从《杨氏之子》到《陈太丘与友期》
书海无涯“读”作舟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