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2024-05-10 22:03陆小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量感小学数学教学培养

陆小丽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正确认识量感,加强小学数学量感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给学生创造感知、实践、交流的契机,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量感的主要内涵,指出量感的特点,包括持续性、实践性、非标准化,并总结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学生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量感,提升他们对于量感的敏感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量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3-0103-03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与学生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主要涉及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度量工具进行计量,得到准确的数据,要尽可能减小计量误差;另一种则是不借助度量工具进行估测,凭借学生的感知力、推理能力和经验阅历,对长度、重量、容量进行判断。通过长期系统性地开展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度量单位的认识,能够使用恰当的度量工具快速精准地测量物体大小,运用量化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会对数学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产生浓厚兴趣,对量感的感悟也更深刻。

一、小学数学量感内涵

新课标中对于小学数学量感作出了新的定义,明确物体的可计量属性,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工具、度量方式和度量单位,对物体进行准确认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开展量感训练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度量单位进行自由转换,准确描述物体属性,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度量工具和方式的选取也要符合客观实际需求。同时,在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还会采用无工具辅助的模式,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估计物体的大小,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思考,联系以往经历,强化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综合利用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在合作探究中得到合理的估测结果,进而形成良好的量感,促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快速提升[1]。

量感的特征包括:一是持续性,需要教师制定长期性的训练计划,营造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度量活动的热情,在相关活动中获得丰富体验,加强自我反思,纠正不良习惯,不断积累度量和估测的经验,提高量感。二是实践性,即量感的培养离不开数学实践活动,从实践中获得的度量知识和经验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还会让学生体验到度量的乐趣,迅速掌握度量工具的应用技巧,对度量单位的认识愈发透彻。三是非标准化,即便使用度量工具也难以得到标准的度量结果,难免会出现误差,这与学生个体认知差异和操作规范程度密切相关,准确认识量感的这一特点,通过开展实践度量活动减小误差,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提供了可行思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数学教育生活化

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要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着重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是小学数学教学侧重于书本,忽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常态,经常有学生在填写度量单位时出现明显失误,原因在于他们量感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运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鼓励学生进行测量操作,增加学生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感性认知[2]。引导学生使用合适的度量工具,保持大脑和双手的协调配合,在描述事物大小、面积、容积时可以正确标注度量单位,有利于促进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发展,为小学数学量感教学质效的提升注入动力。

(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核心素养背景下,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变得尤为必要且迫切,形成良好的量感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准确认识量感的内涵,科学设计相关训练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锻炼学生的感知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量感,具有灌输式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积极参与测一测、量一量、比一比活动,可以凭借触觉、视觉等感官作出判断,将理论知识和个体经验相结合,从实践中感悟度量工具和方式的应用技巧,彻底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加深了学生对度量单位及物体可测量属性的认识,为学生后续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充分满足了新课标下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增加量感认知,培养学生感知能力

以小学数学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量感,首要任务是增加学生对量感的认知,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这会让量感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克、千克等重量单位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只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却不知道1千克到底有多重。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组织称一称活动,让学生到超市中购买1千克水果或零食,帶到课堂上,以手作秤,相互之间称一称1千克物品,比较用手指拎起物品、用手心捧起物品,物品重量是否相同,挑出学生感觉重量较重或者较轻的物品,使用计量秤计量,根据计量结果再次用手提起物品,加深学生的感知体验。分析为什么同样重量的物品感知会有差异,物品数量有所不同,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各组选出一名代表阐述观点。活动过后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分享水果或零食,这会赋予小学数学课堂无穷乐趣,全班学生都能获得快乐情绪,积极思考相关问题,依靠感知进行量感训练,学生的量感会得以顺利建立。再比如说,在关于叠加量的认识活动中,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用脚丈量1米长度,感知1米的距离,然后计量10米、100米要走多少步,感知10米、100米到底有多远,找到参照点进行标注。这会使学生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认知更为清晰,在进行长度估测时能够选择更为合适的参照点,估测结果也会更贴近客观实际[3]。

(二)构建多种情境,丰富量感体验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会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构建多种情境,丰富学生的量感体验,更易于达成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进行情境创设,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度量工具的应用。课前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小明家离学校2千米,小明每天步行上学,在画面上显示小明不停朝着学校的方向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走了多少米,采用倍速播放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小明每分钟可以走多少米,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到学校。然后让学生到操场上走5米、10米、100米,记录每个学生花费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他们与小明相比走得更快还是更慢,如果自己是小明,每天最晚要从家中几时出门才不会迟到。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决生活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和成就感,使得学生量感得到了有效培养。由于小学生对于故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对量感的理解。例如,在“千克、克和吨”的教学中,教师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鼓励学生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说一说大象体重是自己体重的多少倍,思考他们所知道重量较大的物品以及应该使用的度量单位,这会让学生的思维顺利过渡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上,在真实情境下形成量感,涵育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延伸教学内容,培养深层量感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小学数学量感教学活动,选取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水杯、饭盒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体积,会使学生对量感的理解更加深入。比如說,在教学体积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挑选班级中的水桶,让全班学生进行观察,猜测水桶的体积,如何正确计量。有的学生提出了用量杯计量的方法,量杯上有刻度,只需要将对应刻度进行加减法计算就可以得到水桶的体积。对于这名学生提出的想法教师要予以肯定,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各个小组分别制定计量方案,并要为其提供相应材料和工具,检验各小组方案是否可行,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实验流程最简洁,得到的计量结果误差最小。经过对小学数学量感教学内容的延伸,给学生创建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得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将学生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分析学生对量感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改革。学生在小组中提出个人观点,同时思考他人的观点是否准确,形成创新思路,那么学生将不再困囿于传统思路,形成深层量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升的有效路径。

(四)基于估测活动,精准完善量感

当学生对客观事物形成了一定认识以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考虑开展估测活动,在不使用度量工具的前提下,对物体的大小进行合理度量,对于精准完善量感发挥了巨大作用。选出一名学生代表面向学生队列,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重新排列,其他学生指出是否有排列不当的地方,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量感。或者是根据数学书的厚度和页数,让学生将数学书与语文书、英语书进行比较,判断语文书、英语书有多少页,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强化学生的差异量感,这些估测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的趣味性[4]。为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基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出发,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估测活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体的可测量属性,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准备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球,分别为铁质和木质,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重。首先要求学生观察实心球的外观大小是否有区别,然后分别用手拿起两个实心球,感受实心球重量,做出判断,以此来加深学生的感知。再比如说,学生对1米长的物体有所了解后,让学生估测教室门的高度,估测随意一名学生的身高,用度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估测结果与实际数值的偏差。经过持续性地开展估测活动,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估测经验,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量感训练方法,明确自身量感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从而实现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五)组织实践训练,经过推理得出结论

一般来说,学生量感缺失的原因在于缺少实践训练,很难产生对量感的清晰认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量感训练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感知力、想象力、推理能力,为学生量感培养注入活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公顷”的教学为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比,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的概念比较模糊,只知道度量单位换算中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推理,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推理中明确公顷与平方米的换算关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不妨让学生在操场上围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感受100平方米的大小;在这个正方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想象、推理,1公顷包含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帮助学生初步感受1公顷的实际大小。还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参照物,比如告知学生教室和操场的面积,让学生推理1公顷包含有多少个教室、多少个操场,置身于教室和操场中,进一步感受1公顷的实际大小。再如,组织开展体会时间单位大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跟着秒针的转动,听着时钟嘀嗒嘀嗒的声音,一边拍手一边计数,数到60秒即1分钟,经历1秒1秒度量1分钟的过程。还可以播放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新年倒计时的视频,跟随主持人从倒数10秒一直到倒计时结束,调动学生情绪,学生会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有利于培养学生量感[5]。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方法较多,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明确量感的内涵以及培养学生量感的必要性,重视增加学生对量感的认知,培养学生感知能力,构建多种情境,丰富量感体验,延伸教学内容,培养深层量感,基于估测活动,培养学生差异量感,组织多种实践训练活动,引导学生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之科学合理地使用度量工具、度量方式和度量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缑慧霞.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方法[J].天津教育,2023(24):176-178.

[2]王伟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23(21):18-20.

[3]张英.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3(13):22-24.

[4]王顺琴.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3(4):59-61.

[5]何辛.体验与思考并重,内外兼修培量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2(14):123-125.

猜你喜欢
量感小学数学教学培养
兼收并蓄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