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类写作教学的“三破三转”

2024-05-10 06:10赵家怡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转向突破

赵家怡

【摘要】小初衔接中,英语写作成为教师和学生都很头疼的难题,写作教学中也遇到诸多问题。教师应该以生为本,从“叙述类写作写什么?”“叙述类写作如何写?”“叙述类写作样式如何创新?”三个方面层层突破,让叙述类写作教学由“千篇一律”转向“链接赋力”,由“缺少支撑”转向“支架助力”,由“载体单一”转向“媒介蓄力”,突破写作困境,全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叙述类写作  突破  转向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3-0061-0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能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推进语言学习;初步从多角度观察认识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可见思维发展和语言学习是密不可分且相互作用的,而在写作教学中,思维对于学生能否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是有着重要意义。

一、主题突破:由“千篇一律”转向“链接赋力”

叙述类写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千篇一律,在教师给出范例之后,学生大多会选择“捷径”也就是无脑仿写,这样的写作练习导致学生的思维力没有得到培养,久而久之演变成模具作文,失去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链接多元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链接生活,让叙述更务实

写作源于生活,既然如此,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写作必然也不会千篇一律。教材中的主题写作往往都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但部分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生活故事写进作文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创设情境,丰富认知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及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主题都是围绕“学生们最喜爱的事物”来展开的,看似简单且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单纯地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实在是感到匮乏。写作指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主题和自己生活真正的连接点,比如和家人一起去动物园看到了自己最喜爱的动物,或者之所以最喜欢英语课是因为老师非常美丽以及她的课非常有趣。找到这样的链接之后,学生的写作开始真正接了地气。(如表1)

(二)链接文本,让叙述更丰富

以读促写是写作教学中非常有效的策略之一,而其中教材又是非常好的阅读素材,教师可以立足单元整体,链接文本,让学生的叙述更加丰富。

PEP教材中有大量书信类的写作题材,往往以Robin的来信开始,以学生自己的回信结束,教学中教师往往简单处理完书本上的练习题便开始指导学生进行回信,导致学生对于Robin写的信只是最基本的理解大意,而提笔回信时依然一片空白,错过了非常好的文本解构的机会。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教师就可以根据来信梳理出如下框架让学生的叙述更加丰富完整。(如图1)

图1  信件框架

在这样的文本解构之后,学生对于回信到底写什么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框架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在指导中,教师应该明确这仅仅是作为参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给的框架上进行修改或者增加。

(三)链接资源,让叙述更惊艳

光有教材中的素材只能让叙述达到丰富的程度,如何实现从“丰富”到“惊艳”的跨越,那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链接其他资源,引导学生跳脱出自己的生活,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进行创作。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过去和现在的写作,要求学生去观察随着时代变迁,事物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在自己较短的生活经历中其实很难去体会事物的变化之大,这对于教师来说是绝佳的机会,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感受岁月变迁,以下的关键词就可以帮助学生去检索他们需要的资料。(1)生活:学生可以自选角度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发现过去和现在的区别。(2)学习:学校的变化其实对于学生是最为直观且深刻的,不管是教学楼还是操场又或者小到粉笔其实都在默默发生着巨大的变化。(3)工作:工作方面的变化需要学生自主去完成调查,询问长辈并做好记录,这是绝佳的项目化学习的机会。有了这些资源,学生的叙述自然更加深入而且在细节处让人惊艳。

二、表达突破:由“缺少支撑”转向“支架助力”

很多教师在“写什么”这一点上施足了劲,觉得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了,然而到学生真正落笔的时候,发现新的问题:“怎么写?”在找准切入口之后,学生依然感到迷茫,缺少辅助,缺少方法和技巧,写不清楚,写不透彻,写不生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支架助力,让学生明确表达方法,提升语言能力。

(一)要素导向,逐步深入写完整

要素导向是指教师给学生提供叙述的基本要素(4W)如: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物事件(What),这样的要素一方面方便学生记忆,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要素的引导下,一点点写得更加深入完整。在看图写话这一类的写作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失焦”的问题,图片中信息太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去写,从而导致作文结构松散,失去重点,没有逻辑。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利用4W简单快速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逐步深入把写作写完整。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要求学生观察图片信息,完成一篇習作,运用现在进行时对图片进行描述。如何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教师可以参考以下要素进行指导。(如图2)

生1:Miss White and children are in the nature park. They are having a school trip.

生2:On Saturday morning, Miss White and children go to the nature park. There are many trees and houses. The girls are taking pictures on the bridge.

可以发现,同样是在四要素的导向下,学生依旧可以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其关键就在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四要素的引导下去发散,自主去寻找兴趣点进行切入,4W仅仅是作为指路灯帮助孩子去自由创作。

(二)框架支撑,谋篇布局写清楚

学生对于图表提纲的感知会比单纯的文字更加敏感,教师利用适当的图示有助于理清写作的思路,把事情写清楚写完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完成图示支架,在此过程中也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激发创作热情。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喜欢的食物”时,为了帮助学生理清创作思路,教师可以设计思维导图(见图3)给学生参考绘制,在导图的引领下学生对于作文的整体结构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在思维导图的设计和使用中,教师应当具有分层的意识。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自行进行设计;对于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导图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句式(思维导图中标星的部分)帮助他们进行写作。

(三)问题启思,紧扣要点写透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師不难发现,对于同样一个主题学生相比于书面表达,更擅长口头表达,如何将口头表达落实到书面是笔者一直在积极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以问促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提出的问题,尽量避免宽泛空洞的问题,问题应当细化,并及时补充甚至追问,助力学生把要点写透彻。

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关于学校课程表的写作,主题贴近学生生活但是比较宽泛,学生往往容易失去重点,写成流水账。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问题(见表2),这些问题应是提前设计,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口头输出,教师进行纠正补充,学生将问题的回答整理记录下来,写作的主体部分初具雏形,写作在师生的互动讨论中自然地完成。

三、样式突破:由“载体单一”转向“媒介蓄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充分认识,利用和开发好学生资源,通过创设开放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和分享平台,有效激活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力。”常规化的写作样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力,因此教师应当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扩宽习作广度。

(一)图文并茂,激活创新思维

图文并茂是指学生在构思好自己的写作之后,配上富有个性色彩和表达的图画,并且可以根据图画的细节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修改,以图促改,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一本“读写绘”作为写作展示。如学生在完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机器人》的初稿后(如图4),可以根据写作绘制脑海中的机器人设计图,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在绘制设计图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加新奇的创意,或者发现一些不合理之处,在绘画和写作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往往会有更多富有创造性的观点。

(二)小组接龙,激发创意表达

区别于个人独立创作,以小组为单位的作品创作往往会体现出更多的创意表达,在小组接龙中,后一位同学可以对前面同学的部分进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他评,集团队智慧,让写作更加富有创意。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故事类写作《两只小猫》,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组内接龙完成不同的日记故事创作(见表3)。完成后,每个小组在班级圈进行分享交流。在这样的机制下,学生的创作热情大大增强,而且自发地走出了课堂,延伸到了学生的日常,出于对这种模式的喜爱,学生开始自主寻找主题进行创作。

(三)佳作汇编,激励创作热情

佳作汇编是指在写作完成之后,通过师生互评,推选出优秀作品,汇编成册,作为范文供学弟学妹们鉴赏,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根据他人情绪给出合理建议的写作题目时,在每个同学完成写作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是否真正理解了他人的情绪、给出的建议是否切实可行”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推选出优秀的作品。对于作品未入选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点评进行修改,争取下一次入选。这不仅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更是提升了他们自评和他评的能力,帮助他们全面提升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叙述类写作教学时,应当以生为本,通过“链接赋力”“支架助力”和“媒介蓄力”,突破写作教学的困境,全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转向突破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思路探究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古诗词教学中的“增删调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的必然性与具体策略
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