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有竹

2024-05-10 15:27张建春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4期
关键词:墩子家家户户野菊

作者简介:张建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集《向阳草暖》等。曾获安徽省社科奖(文学类)、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等。

退休的第二天,吉言就一个人开车回了老家黄花墩。

黃花墩以秋天一地黄花而得名。黄花墩是古庄台,吉言的祖祖辈辈都在墩上生活。黄花墩有吉言的祖宅,祖宅斑驳的墙上挂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照片,父亲、母亲的照片是前几年挂上的。

父母在世时,吉言回得勤,老宅得到照应,就安安稳稳地立在了黄花墩子上。

吉言的车一停,随着几声狗叫,黄叔走了出来。黄叔七十多岁了,腰杆挺得直直的。吉言一声“黄叔”,黄叔应了声:“回来啦?”吉言忙说:“回了,回来陪黄叔。”黄叔望着吉言:“不回城了?”吉言说:“不回,不回了。”

推开老宅的门,吉言被热辣辣的气息打了个踉跄,是老屋的气息,是父母从墙上投来的有热度的目光。

吉言取来行李,忙了一会儿,算是把自己安顿好了。

吉言歇了口气,一抬头,却发现黄叔蹲在一块石头上,呆呆地望着自己。

黄叔孤单,吉言的心惊了一下。怎能不孤单,黄花墩都孤单着呢。

黄花墩是个大墩子,墩子上住着上百户人家,曾热热闹闹过。只是近年来,大多年轻人带着梦想,逐渐走出了黄花墩。

黄花墩的黄花是野菊,盘根错节的野菊长满了墩子的角角落落,一到秋天便爆炸式地绽放,黄得灿烂,黄得辉煌。

黄叔自言自语:“是该回来了,黄花就要开了,黄花不挪窝,好,好。”

黄叔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吉言打开了车子的后备厢,拖出一袋子竹根。吉言要栽竹,要在自家的老宅前栽上一片竹林。

吉言拿来锹和锄头,先锄去了一棵棵野菊,再用锹深深地翻土,真是好地,土一翻开,吱吱作响的声音,像大地在吟唱。

黄叔看出了卯窍,说:“栽竹。”

吉言说:“栽一片竹。”

黄叔哈哈笑道:“居有竹,真不走了?”

吉言点点头,说:“退休了,还是老家好。”

黄叔过来帮忙,将竹根摆在了深挖的泥土里。

吉言的老宅一字排开,五间砖木结构的房子硬硬朗朗的,父母一辈子没离开黄花墩,没离开老宅,连老骨头也埋在墩子不远处,抬起头就能看到墩子上飘出的灯火。

黄叔边干活边叨咕:“黄花墩上过去竹子多,一片片翠绿连着。”吉言说:“记得,记得。黄花墩过去有大片竹林,家家户户门前都对着千杆竹。不知为什么,有一年一窝蜂地砍竹子,说是砍了竹子增田亩。竹子砍了,田亩增加了,可没收成。墩子高,水上不来,庄稼没收成,反而让野菊有了更多的领地。”

黄叔说:“也是古怪,墩子的尽头留有一块竹林的,可咋就齐齐地开花了?莫是伤了心。草木有心劲,竹和竹的心是相连的。”

成片开花的竹子都死了。自此,黄花墩没有了竹子。

有竹子的黄花墩才美呢,家家户户掩映在绿色里,整个墩子是绿的。秋天时,黄花从绿色里露出,星星点点,美得出彩。

黄叔不吭声,吉言也不说话,黄花墩安静得只有风刮来刮去。

第二天,吉言和黄叔仍然栽竹,不过是在别人家的门前栽。黄叔当家,家家户户门前都应有竹,不过栽得少,三五棵,竹子的鞭在地下如藤蔓,一两年下来就是一片。

黄花墩尽头过去的竹园被杂草占领了,要恢复过去的绿色,光靠黄叔和吉言有点难,黄叔拍拍胸口,说去找人。半天工夫过去,人是来了,来的都是老人。

吉言一声长叹,说:“慢慢干吧。”

竹子栽完了,黄花墩的黄花竞相盛开了。大片大片的黄花引来了蜂蝶,连鸟儿也跟着来凑热闹。

吉言拍了个短视频,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黄花浪浪,几乎可在视频中闻出香来。

短视频火爆了,转发的、点赞的络绎不绝,点击量一会儿过了万。

吉言和黄叔陡然忙了起来,来黄花墩的人多起来,赏黄花、拍黄花,黄叔和吉言及墩上的人家都住上了人,连家常的山芋、玉米都卖上了钱。

吉言大喜过望,好事说来就来了。吉言心中是藏着事的,他退休后有个心愿,要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把黄花墩“火热”起来,栽竹是吉言计划中的第一步,没想到竟提前迈出了一大步。

第二年春天,吉言老宅门前的竹子率先冒笋了,接着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笋挺出。雨后春笋茁壮,似乎在一夜间,黄花墩陷入了竹林间。

吉言约了媒体朋友,现场直播,黄花墩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

黄叔的眼睛冒光,坐在竹影下,反反复复地吟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引得游人纷纷和他合影。

黄花墩有菊有竹,是福地。吉言高兴,心软了又软,他想到了很多。

猜你喜欢
墩子家家户户野菊
替儿还债十余年,曾火遍上海的“油墩子阿婆”去世
小野菊
秋天的野菊湾
也折一支黄
童话
风往哪吹
油墩子上那只虾
上城
家家户户用得上 不用洗洁精的去污“大力士”神奇万洁布 让我这个农民一年大赚特赚
平安到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