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诗歌翻译的文学阐释研究

2024-05-08 19:38辛艳珊王超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将进酒

辛艳珊 王超

【摘 要】《将进酒》为七言乐府诗,极富韵律美与节奏感。文章结合影视翻译,以最近热播的《长安三万里》影版《将进酒》译本作为切入点,从文学阐释学视角出发对《将进酒》的英译进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文学阐释学;影视翻译;《长安三万里》;《将进酒》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226—03

一、影视作品诗歌翻译特点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逐渐地以影视表达的方式走进我们的视野。著名翻译家钱绍昌曾说:“影视语言既含一般文学语言的要素,但也有自身的特点: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 [1]影视诗歌翻译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限制性。首先,字幕翻译受时间限制,字幕转瞬即逝,播出的字幕观众无法进行回看,不像书面翻译可以进行反复品读。其次,翻译的字幕须做到与电影同步声画,又须得保证观众能够看得懂字幕、理解字幕其中的单位含义,对于一闪即过的字幕,保证在能完整阅读的基础上,又能兼顾影视画面。因此,诗歌字幕翻译的文字要精炼,表意要准确,在不影响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又能传达出诗歌文化的特色。另外,诗歌字幕翻译还受空间限制。一方面,电影屏幕大小有限,字幕所占空间比有严格的要求标准,为了不影响观众视觉体验感,字幕一般只占屏幕下方一至两行;另一方面,字号大小、每行字数也有严格规定。所以,译者不能如同书面翻译一样,译出冗长的字句或对其进行过度的翻译修饰以求准确完整的对原文进行呈现。综上所述,诗歌字幕翻译是在时间与空间双重限制下,力求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信息与思想情感,与此同时,实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文化转换的翻译过程。

二、文学阐释学

近年来,“文学阐释学”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视角,但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文学阐释学依然处于探索和建构的过程之中。文学阐释学是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文学文本出发,文本的形式因素和审美特性着手,从“文学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学问。不同于与“修辞性批评”或“审美诗学”,文学阐释学的研究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因素和审美特性本身上,而是将文本所表现的内容与这些因素一起置于特定文化语境因素以及影響其研究的外在关联性因素之中,使之呈现为一个关系网络架构,通过对这个关系网络架构的进一步剖析,展现出文学文本背后隐含的各种意义维度。[2]

三、文学阐释学对诗歌翻译的应用

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中国电影有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因此,对电影中所隐含的中国哲学美及中国文化美进行阐释,于中国电影美学建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长安三万里》这部影片吹来了一股大唐文化之风,大唐群像画卷栩栩如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至真、至美、至善动人心弦。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历史故事、看到了盛唐风韵、看到了诗歌之美。盛唐的绚烂,东方诗词之魅力在影片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当代电影要体现诗歌文化特色与韵味,也需要从中国美学中提炼出具有穿透力和影响力的概念与范畴,并通过阐释来揭示诗歌的美学特质、精神追求与意象体系。电影中诗歌的阐释就是要我们把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创造物的意义揭示出来。在价值观和美学观分崩离析的今天,这对艺术存在意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

以李白的诗歌为例,文学阐释学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来把握诗歌文本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意象、风格、韵律等文学性因素。基于此把这些因素置于唐朝时期阶级政治、诗词语境以及李白个人身世、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关系架构之中,进而呈现出李白诗歌所包含的精神追求、个人抱负以及审美趣味。由此便从一个角度进入到唐朝的精神视域之中,构建起一个与现在群体有所区别的另一种意义世界,从而呈现出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将进酒》翻译及译写障碍

《将进酒》影版译文出自澳大利亚作家、翻译家贾佩琳(Linda Jaivin)之手。从1980年起,贾佩琳开始翻译中国电影字幕,其译作包括《悲情城市》《活着》《鬼子来了》《小城之春》《一代宗师》等,近年来,她又陆续翻译了《叶问3》《红海行动》以及追光动画几乎所有电影作品的字幕。媒体人洪晃称她为“中国电影英文字幕第一人”。正如《长安三万里》电影中所言:“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一直在。”只要诗在,思考在,文化就一直在,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在于推陈出新永浪漫,诗歌中充满了“中国式浪漫”。译者要做的就是通过翻译将《将进酒》中所蕴含的中国式浪漫传达出来,让观众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恣意洒脱、放浪不羁的个性,体会大唐盛世气象,体会诗人在书写诗歌时的心境与情感。

诗歌,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论是篇章用语、叙述结构、表达手法还是情感抒发上都有所不同,且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情感色彩的一种文学艺术作品。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对诗歌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阻碍与困难,除此之外,诗歌的翻译还受中外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译者文化背景的差异都是我们要克服的阻碍与难题。尤其诗歌字幕翻译,在此基础上还受字幕翻译的要求限制。因此,在诗歌字幕翻译的过程中,这些因素都应是译者考量的范畴。译者在字幕翻译伊始,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在翻译时要综合考量这些影响因素,力求诗歌字幕翻译的完美展现。

(二)《将进酒》文学阐释的翻译策略

东西文化,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共体两用。他们的区别就如同茶与咖啡的不同。我们经常形容一款咖啡口口留香,醇香浓郁;而形容茶则是苦尽甘来方能回味无穷。想让茶有咖啡口味,让咖啡如茶一般寒热温凉是不对的。我们要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尊重它们的差异性,让喜爱喝咖啡的人去了解茶、爱上喝茶。让喜爱喝茶的人去接触咖啡,品尝咖啡的醇香。而诗歌就好似这茶,我们要传播“茶文化”,让“喝咖啡的人”了解我们的“茶文化”,爱上我们的“茶文化”就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在《长安三万里》中《将进酒》的译文里,我们可以看到直译、意译、缩译、改译、押韵翻译等翻译策略的身影。

(三)文学阐释视域下《将进酒》翻译实例

鉴于中西方诗歌表达上的差异,以文学阐释视角出发,从《长安三万里》中选取了一些翻译实例,对不同翻译策略角度下的译文进行了研究与概括。

1.直译翻译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an wou see the grief of white hair in the mirrors. As dawns black silk turns to evening snow ?

在英文中“白发”常见表达为“grey hair”,为什么译文采用了“white hair”而非“grey hair”呢?因为“grey hair”虽更为常见,但其指的是“花白”,属于黑发间在白发中,整体看上去是灰色,而李白诗中用“雪”字修饰“白发”,翻译成“white hair”显然更贴切原文,译者这里采用直译翻译表达出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

(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Stew the lamb. prepare the ox. let us feast. Tonight well drink three hundred cups at least.

不同于书面翻译,对译文可以进行增译修饰、解释加注。碍于字幕翻译篇幅的限制,这句话译者运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但其实这里“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表达有采用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的典故:袁绍为郑玄饯行,想让郑玄醉一次,于是约了三百余人参加宴席,轮流向郑玄敬酒,从早到晚喝了整整一天,结果郑玄面不改色,依旧温文尔雅、态度雍容。但与一般的诗歌翻译不同,出于诗歌字幕翻译特殊性的原因,采取直译策略即可,也能流露出他在仕途遇挫后,欲纵情享乐的激愤情绪。

2.意译翻译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Heaven gave me talent for a reason. Spend now,riches return in season.

中国文化喜欢说“天”,无论儒家文化还是道家哲学,都把“天”视为最高存在,人的道德或生命本真皆來自天道。

(2)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Hosts shouldnt fret over costs. Buy more wine and fill those cups.

(3)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Fine horses,expensive robes. Tell the servant to sell these for wine.

译者将原文中的酒译为“wine”采取了意译的翻译策略.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两者之间的酒文化也存在差异。西方人以葡萄酿酒,中国的造酒原料则主要是豆类和稻谷类。也就是说西方人喜爱葡萄酒,而中国人喜饮白酒。基于此,从目的语读者视角出发,考虑到两种语言酒文化的差异,译者采取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起到了更好的阐释作用。

3.浓缩翻译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When life goes well,be joyous. Never show the moon an empty cup.

李白身处唐朝盛世,他的诗歌中也无不体现唐朝的繁华奢靡,参考当时的社会背景,源文本这里诗人使用“金樽”也就见怪不怪了。贾将其译为“cup”,省略了“金”这个材质特点,一方面处于字幕翻译字数要求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比较符合英语读者的思维方式。

(2)与尔同销万古愁。

Well banish sorrow from this world.

这句话的原文是想表达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万古长愁。译者将“万古愁”中的万古省略掉了,译文意思是让我们把悲伤从这个世界上消除。译文是做到了字幕翻译简短的标准要求,但是在抒情达意上有所缺失,没有将诗人的情绪情感完整的表达出来。

4.改写翻译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Heaven gave me talent for a reason. Spend now,riches return in season.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通过我的才华再次赚回。这里译者对原文的意思进行了一定的改写,笔者认为译者这里翻译的不是十分的恰当,没有做到对原文的准确传达。但是考虑到字幕翻译的要求标准,译者在受限诸多的情况下,译文表意的一些缺失也是正常和值得接受的。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t the table of Prince Chen of old. Wine flowed like water.

“Wine flowed like water”贾采取了改写的翻译策略。要知道古代酒水的价格是十分昂贵的,而李白笔下的“陈王”一次宴饮就是成千上百斗的酒(唐朝的一斗约为如今的六升左右),可谓是豪掷千金。“斗酒十千恣欢谑”,译者并没有按照原文描述那样进行直接翻译,而是改用“Wine flowed like water”来表达,描绘出了陈王宴饮的奢靡景象。这句翻译看似简单,但是却把喝酒如饮水的那种开怀畅饮的豪迈气势译了出来,同时也译出了李白的潇洒俊逸的文风,描绘出了画面动态美,更富有意境,为读者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5.押韵翻译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Heaven gave me talent for a reason. Spend now,riches return in season.

(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Stew the lamb,prepare the ox,let us feast. Tonight well drink three hundred cups at least.

(3)古來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Ancient sages leave no name. Its great drinkers who enjoy great fame.

英文与中文诗歌韵脚的位置有所不同,英文诗歌更喜欢尾韵的形式。在翻译这三句诗时译者使用了韵脚,name与fame押了尾韵,reason与season押了尾韵,第三句sages与drinkers 、feast和least押了尾韵,保留了诗歌音律上的美感。而在这里押韵也能够体现出李白的狂妄恣肆。

四、结语

“承国风之雅韵,现盛世之繁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我们守正创新的底气所在、自信之源,“何以中国”的答案,既在余韵悠长的深厚积淀中,也在更时代化的文学翻译作品惊艳的表达里。“如果没有翻译”,批评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曾写道,“我们无异于住在彼此沉默、言语不通的省份。”而作家安东尼·伯吉斯 (Anthony Burgess)回应说,“翻译不仅仅是言词之事,它让整个文化变得可以理解。”[4]《长安三万里》中《将进酒》的翻译使我们领略到了大唐的绚丽繁华,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人生际遇。在李白的身上我看到了——身处盛世,当为大鹏!诗意凝聚,成就大唐气象;心中一团锦绣,脱口而出,便是半个盛唐!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2]李春青.论文学阐释学之学理特征及功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22(1).

[3]顾春芳.“意象阐释学”与中国电影美学的体系建构[J].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2023(1).

[4]伊恩·布鲁玛.理想国译丛009 零年:1945 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辛艳珊(1998—) ,女,辽宁朝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王超(1977—) ,男,黑龙江双城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英语语言文学等。

猜你喜欢
将进酒
《将进酒》篆书
将进酒
将进酒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将进酒》解读
《将进酒》的“三气”
李白《将进酒》的思想倾向分析
蓬莱文章建安骨
——赵彦国书法篆刻赏评
翻译美学视角下将进酒译文赏析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