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研究

2024-05-08 19:58吴丹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和精神标识为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风貌奠定了基调和底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厚、更立体的文化根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坚持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根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取其精华、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开展创造性转化路径探究,为促进民族昌盛、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关键词】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081—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为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风貌奠定了基调和底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更深厚、更立体的文化根基,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和战胜风险挑战并不断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力量和坚强文化支撑。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并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路上,要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结合民族优势和时代特点,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要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断迸发生机活力,坚定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述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行不止的强大精神支撑,它深深植入了民族心理、肌体、行为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思想、人生哲学等内容,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我国的创新发展成果提供了重要源泉,为我党的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智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意义和前进方向,从态度立场、思维举措、方向目标等方面指明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文化自信是最基础的自信,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这不仅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更凸显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深度认同和执着信念,是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可,对本民族文化长足发展充满信心的表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发展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基本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包容力,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最高理由和最强依据,是增强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底蕴。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意义

在日趋激励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作为彰显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考量因素,成为对外交流沟通中一种直接有效方式。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和战胜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强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更深层次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最具优势的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果,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和内核价值能够与社会建设相适应,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相适应。

(一)能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赋予文化自信以强大力量

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着充分的认识和赞同,才能真正激发其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强烈认同感,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智慧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发展中的文化符号相结合,从而激发中华儿女的归属意识和认同意识,唤醒各民族同胞心中共同的价值追求,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牢牢把握文化认同这个根本,结合具体方法、思想、模式等深入挖掘能凝聚国人情感的文化标识,打造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在促进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定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综观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和标识展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汉服文化串联了老少中青的共同审美,红色元素联动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共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加深,让我们的文化自信力量更加强大。

(二)能够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赋予文化自信以精神底气

建设文化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五个方面。[3]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优势,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蕴藏着极為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利用好我国的文化优势,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就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继续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创新,激发其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正是激发文化强国建设活力的必然要求。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从未中断。[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仅能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厚蕴历史根基,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丰厚资源。

(三)能够赋予文化自信以丰富养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是形塑中国人心里和行为的重要精神资源,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更是民族独立性和独特性的鉴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能够将其精神内核转化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其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如今,在各种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生命力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对树立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我们要从创新创造的角度继续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精髓,守牢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赋予文化自信以丰富的养分。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其传承及发展要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科学原则,通过创造性转化,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坚持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根本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一)坚持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根本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加持,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根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党中央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代表了我国独特的价值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内涵,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信念和有力的道德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发展与前进提供精神给养,是人民思想意识和行为能力向好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二为”方针成为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肯定了新时期文化发展要坚持“二为”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要从要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需要文化的滋养,文化的向前发展需要人民的智慧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要坚持传承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人民共享。

(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6],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仅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中华文化也获得了新生并日益展现出魅力和价值。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方法来指导我们文化的建设,必将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耀眼的光芒。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发展的过程中,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引经据典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并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实践当中,运用到解决人类发展的难题当中,让世界共赏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的重要来源,新时期我们要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如何做到创造性转化,我们应通过“取其精华、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一)取其精华,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借鉴意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主要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7]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在“鉴别”中取其精华,不能照搬照抄古书中的内容,应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求解决的方法和理念,借助古人的智慧力量解决现实问题。由此可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提炼,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取出来进行应用,锻炼交流沟通、总结概括能力;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善于进行比较、总结,根据具体需求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容;倡导多思考、多动脑,在思考中总结,在动脑中行动,从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能力,促进解决问题的根本技能。

(二)守正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守正才能明方向,创新才有新动力,以“守正创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正是重点环节。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中,要具备活学活用的能力,体现其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民族特征。要守好中华文化立场的“正”,在时代发展的环境下,重新解读经典、诠释文化、继承传统,并在文化改革与创新发展中,赋予时代内涵;要守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正”,立稳国家的心,铸牢民族的魂,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小康社会的发展思想等等中解读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局面。

(三)提炼升华,形成解决时代发展问题的有效体系

文化应该为解决时代问题所需服务,根据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提炼升华,将优秀文化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通过挖掘其时代作用、助力其拓展文化内涵等,使其成果能够服务社会实践和群众生活,有效解决时代发展的矛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应对内忧外患、解决各种问题的经验教训,我们要提炼其理论精髓和实践成果解决时代问题,中国历来倡导以和为贵的发展理念,坚决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这就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理念来解决时代发展的问题。从生产生活方面来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生活、促进生产發展中的指引性作用,可以让人们通过实际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文化新业态,体现时代进步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

[2]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人民日报,2011—09—02.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6]张宏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J].观察与思考,2023(2).

[7]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作者简介:吴丹(1990—),女,贵州兴义人,硕士研究生,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