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对立叙事下《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中艾送喜的悲剧探源

2024-05-07 13:35焦雪松
名家名作 2024年6期
关键词:斯密吐温白人

[摘要]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是马克·吐温的书信体短篇小说,记叙了主人公艾送喜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的一系列悲剧,揭露了华人劳工艰难的生存现实和美国社会真实的黑暗面。从结构主义角度出发,分析该小说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并对主要的二元对立项加以解读,深入剖析艾送喜的人物性格和美国白人的虚伪面孔与恶劣行径,探索艾送喜人生悲剧的渊源。

[关  键  词]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马克·吐温;二元对立叙事;结构主义视角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是马克·吐温的书信体短篇小说,由七篇书信组成,是远渡重洋去美谋生的贫苦主人公艾送喜写给国内表哥秦福的信,记叙了他在美国艰难求生的现状与一系列悲惨经历,见证了他对美国美好幻想的破灭:从一开始的满怀憧憬与希望,到逐渐失望,再到彻底绝望[1]。

国内对这篇小说的研究非常少,研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张超从形象学理论出发,根据马克·吐温所处的时代背景探究其“自我”和“他者”意识,进一步解读该作品中的华人形象[2]。马真虎从对比修辞、书信式文体、幽默和讽刺的语言风格三个维度解读该小说的艺术手法[3]。陈梅和王孝杰联系书信体小说的三种叙述者分析该小说,并揭露马克·吐温的隐含作者立场[4]。王其林将该小说与《竞选州长》相比较,分析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语言风格和主角心理活动[5]。吴登植主要介绍其选入中学教材的四封信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分析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6]。张飞燕和唐红枫从该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出发,谈论其认识价值[7]。

“二元对立”最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针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提出,逐渐成为人类认知与建构世界的一种方法[8]。本文从结构主义视角出发,分析该小说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并对文中体现的二元对立加以解读,深入剖析艾送喜的人物性格和美国社会的虚伪行径,探索艾送喜的悲剧渊源和马克·吐温创作的真实意图。

一、天真与狡诈的二元对立:淳朴的“朝圣者”和狡猾的资本家

主人公艾送喜在国内生活困苦,他相信了人们对美国虚假的宣传,因而对美国社会无比向往,认为在那里可以获得幸福。于是,他怀着巨大的希望,和一群同胞远渡美国。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艾送喜在美国历经很多苦难和悲剧。

艾送喜老实而天真,无法与精明、城府颇深的资本家抗衡。从一开始,他就不对美国人设防,不论是东家,还是领事等其他人。船费是一大笔钱,由东家先行垫付,但条件是要将妻子、儿女作为“担保”,艾送喜便遵从了,相信东家不会迫害自己的家人。在游轮上,华人只能睡在船舱,那里十分闷热,环境非常艰苦,但他们不抱怨。他们相信这是美国人仁慈无私地宽待一切外国难民的表现,因为那里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也没有危险的穿堂风[9]。当华人因起了争执而被船员喷射蒸汽平乱导致烫伤时,他们也不抱怨,还是相信美国人无差别对待本国人和外国难民的说辞,甚至艾送喜心中更多的是充斥着即将踏上自由国度的激动心情。

然而,美国资本主义者却是贪婪的,想方设法搜刮中国人的钱财据为己用。从坐上游轮到落地美国再到在美国工作,每一步都有美国人精心布置的陷阱来专门坑骗中国人。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商人,绝不放过任何机会敲诈和勒索。船上所有的中国人只需要办理一张乘船执照(2美元)即可,但领事官员强行按照人头收费,1300个中国人共收取了2600美元。上岸时,所有人又被强行安排接种牛痘,每人10美元,就这样,他们的所有盘缠被洗劫一空。东家事业挫败,让他们签字画押保证偿还船费,必须把挣得的头几个月的工资上交,每位60美元(数额远大于船费)。因此艾送喜一行人在美国白白工作了几个月之后被赶出去,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只能被迫重新找工作。艾送喜在被警察抓进监狱之后又被敲诈上交保释金,否则将会被一直监禁,在最终的判决中也需要上交5美元罚款抵消监禁。由此可见,华人在美如同待宰的羔羊,美国人无所不用其极地从中国人身上榨取利用價值。

二、温和与暴力的二元对立:善良敦厚的劳动者和铁石心肠的施暴者

艾送喜善良而温和。刚上岸时,海关工作人员对艾送喜一行人举止无礼、故意暴力“执法”,还没收了行李。此时他初步失望,但仍然善解人意地假装快活,不让东家为难,依旧把这个地方称为“福地”。在失去工作、身无分文时,他苦中作乐,调侃自己不必费时费心看管行李,仍斗志满满、心怀希望。

然而当时大部分美国人对待中国人则是粗暴、无礼和冷酷无情的,对中国人施加着肉体和尊严的凌虐。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暴行、侮辱随处可见。在艾送喜身无分文寻找生计之时,被一群美国青年放狗咬伤。那群美国青年视华人生命如草芥,放任恶犬将他喉咙、面孔以及身体的一切裸露部分咬得鲜血淋漓。看到艾送喜的惨状,他们幸灾乐祸,拍手称快,认为在华工作人员为低贱的入侵者,来美国是与白人抢夺饭碗的,合该施以惩戒。警察的暴力执法亦贯穿全文,艾送喜每一次与警察接触都会挨打,轻则拳打脚踢,重则棍棒交加。在狱中,其他犯人亦是对艾送喜进行言语和暴力欺侮:殴打、孤立他,辱骂他。审问艾送喜的警察亦是先入为主,脑海中早已形成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负面揣测,认为艾送喜是“偷鸡摸狗”之辈,他的名字是偷了小鸡得来的。

三、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捍卫正义的路人和暴力“执法”的警察

艾送喜被恶犬攻击、生死攸关之时,两位警察恰好路过,然而他们见此场景并未制止,反而袖手旁观,在旁边看热闹。在他们眼里,艾送喜如同马戏团里的动物,是给别人赏玩的,不值得搭救。只有一位路过的美国青年对艾送喜施以援手,他帮忙叫住离开的警察,劝说警察不作为是可耻的,警察这才拿起棍子赶跑了恶犬。有了这位美国青年的帮助,艾送喜才得以脱离险境。然而这位美国青年质问放狗伤人的年轻人为何做此恶劣行径时却被他们威胁不要多管闲事,也遭到了污言秽语的谩骂。

在那样的危急关头,是一个普通路人带给艾送喜正义,反观本身就具有维护正义、惩恶扬善职责的警察,则成了邪恶的化身。他们不仅没有惩罚放狗伤人的年轻人,反倒以“妨碍社会治安”的罪名将艾送喜抓进监狱,且整个过程中也是非常无礼、粗暴地对待他。美国警察贪婪冷漠、暴力虚伪,随意安放罪名、侮辱华人、威胁证人、轻视生命,没有一丝一毫对警察职业和人权的尊重。美国媒体也是虚伪、功利的,它们颠倒黑白,出于自身利益大加赞美、大肆宣传警察的“光荣事迹”,同时不忘辱骂中国人。在整个事件中,除了那位好心的路人,所有人都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对艾送喜插上一把名为“绝望”的刀,将他杀死在自己的美梦中,睁眼醒来即在深渊,不得救赎。

四、公正与偏颇的二元对立:审判白人的公正和华人维权的艰难

美国法律的公正不会留给中国人。华人在美如同蝼蚁,没有人权、不受法律保护。美国法律的自由与平等成为一纸空文,它的天平早已倾斜向白人群体,有多重标准,从根本上打击有色人种、维护白人的利益。给爱尔兰人定罪时须有压倒性的证据,但对其的惩罚是微不足道的;法国人、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都能得到无偏见的公正对待,量刑完全按照证据进行;而对于黑人,只要有最轻微的证据,他们就会被迅速制裁;中国人亦是如此,总是被迫害、排挤、打击和边缘化。华人在美的维权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庭审之时,法官不接受艾送喜的陈述,让他必须通过律师说话,没有钱请律师的艾送喜只能依靠证人为自己辩护。然而美国法律规定:白人可以作证反对中国人,但中国人不允许作证反对白人。所以艾送喜的华人朋友不能为他作证辩护,那位好心的美国青年也因受到威胁,本已站在法庭上准备为艾送喜作证,但最终被迫离场。这就让艾送喜陷入了绝境,最终被判决交5美元罚款,否则将继续被监禁,而他无力支付,唯有继续承受牢狱之灾。

五、艾送喜的悲剧探源

小说里记叙的艾送喜多次与美国社会发生的冲突:天价疫苗、无偿苦力、恶犬袭击、警察殴打、牢狱之灾、荒谬庭审……表面上看是贫与富、强与弱的冲突,实则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该小说写于1870年,无产阶级在那个时代力量比较弱小,无法与强大的资产阶级抗衡,这也是艾送喜饱受欺凌,且无法成功维权、无法与强势的白人群体相抗衡的根本原因。1848年,美国西部掀起了淘金热,社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于是无数华人赴美劳作,但只能找到劳苦低薪的工作,再加上社会地位低下,经常遭到来自美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歧视和打压,这也是马克·吐温大部分作品中的华人形象都是弱小卑微、饱受压迫的原因。从这一方面来说,艾送喜的一系列悲剧也就非常真实和合理了。华人性格朴实、勤恳能干,不需要高薪聘请,相对于白人工作者,资本家从华工身上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因而也就更愿意雇用华工,从而激发了社会矛盾。很多白人工人将失业原因归咎于华人,社会上渐渐掀起了“抵制华人入境”的风潮,白人工作者将怨气撒在华工身上,政府也不得不出台一些政策顺应民心,这些也在小说中多次照应。如小说中的美国白人多次表达他们对中国人的厌恶之情、政府出台强制华人接种天价牛痘的政策等等,都是对社会真实的反映。马克·吐温亦在小说开头强调其真实性:以下几封信里记载的生活经验无须虚构,一个侨居美国的中国人的经历不需要运用幻想加以渲染,朴素的事实就足够了。而这种反映真实事件、贴近生活也与马克·吐温的记者身份分不开。作为新闻工作者,向大众报道社会真实的一面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马克·吐温工作的出版社聚焦政治问题,所以他的作品也会带有一些政治意识[10]。

马克·吐温对华人的印象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社会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的影响。在没有亲身接触和观察中国人之前,他对中国人抱有些许种族歧视的态度,这是因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态度是消极的,同时代诸如布莱特·哈特、杰克·伦敦等作家笔下的华人形象也是被丑化了的。华人作为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被视为“异教徒”,是卑微、弱小、贫穷和愚昧的象征,任人可欺。19世纪60年代之后马克·吐温到西部见到大量的華工,看到他们悲惨的生活状态之后,产生了同情之心,以他们为素材创作了不少小说、戏剧、政论、报道和演讲,他在这些作品中为华人发声鸣不平,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用艾送喜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揭开了美国社会虚伪的面孔,辛辣、有力地抨击和谴责了美国社会的种种黑暗面,表达了他对弱势华人群体的深刻同情。这不仅是作为人道主义者的同情心,也是一片赤诚爱国之心。他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想要改造社会的黑暗面,让美国社会变得更美好、光明。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唤醒那些误入歧途的施暴同胞、袖手旁观的冷漠同胞和投机取巧的牟利同胞……试想一下,当一个有良知的美国读者看到自己的同胞做出如东家、海关关员、监狱囚犯和警察等人的行径时,必然会为这些人感到羞耻,为社会的道德堕落感到痛心。这些叙述有助于美国人意识到本国民主和平等的虚伪,从而促使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进行相关的改革和完善。

六、结束语

艾送喜的人生悲剧是那个时代万千华人历经苦难的一个缩影。19世纪为谋生选择远渡海外、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工作者所经受的挫折和磨难可能远超想象,人们只能凭借各类报道和文学作品管窥其中一角。研究英美作家作品里的中国形象是很有价值和必要的,即便他们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演绎,那段沉痛的历史也不能被忘记。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以史为鉴、砥砺前行,牢记先辈的血泪奋斗史,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参考文献:

[1][5]王其林.《竞选州长》与《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比较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5):34.

[2]张超.《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的形象学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2):152-153.

[3]马真虎.浅析《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的艺术手法[J].海外英语,2010(9):218-219.

[4]陈梅,王孝杰.真实遭遇虚假民主:解读马克·吐温的《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J].广西社会科学,2007(7):109-112.

[6]吴登植.《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简析[J].语文教学通讯,1990(Z1):38-40.

[7]张飞燕,唐红枫.试谈《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的认识价值[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0(5):49.

[8]肖雅.二元对立叙事下《犬之力》的孤独意识[J].电影文学,2023(1):149-152.

[9]董衡,黄宝生.美国短篇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0]Ou, Hsin-yun. Mark Twains Racial Ideologies and His Portrayal of the Chinese[J].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2010,36(2) :33-59.

作者简介:

焦雪松(1999—),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跨文化传播、族裔文学、文学翻译。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斯密吐温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马克·吐温的孩童时代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从原始情感到道德基础: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思考
《败仗秘史》与马克·吐温的反战诉求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