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4-05-04 10:34卓晓如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第二课堂

卓晓如

摘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实施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关键是要协同多个育人主体和多种育人资源,从而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充分调研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制度实施现状,为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制度、发挥其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对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7.079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全国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2019年秋季学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实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获得广大学生的充分认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制度实施现状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世界上公认的成功典范,他们把“第二课堂”作为开展一系列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方法。在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例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由教师团队建立平台,通过平台上真实业务的实践等学习场景的构建,利用第二课堂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彰显办学特色、落实实践训练、充实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制度开展4年来,“坚持一个认定办法、依托一个职能部门、卡牢一条毕业红线、开发一个线上平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模式,不断增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德育、美育、劳育等育人实效。

1.1坚持一个认定办法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实际,出台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学分认定范围包括思想品德、创新创业、社会服务、身心健康、文化活动等5个大类,例如:思想品德方面,学生参加党校、团校培训、思想引领类活动经历,以及获得的相关荣誉均可被认定;创新创业方面,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校级及以上荣誉、考取大学生英语A级证书等均可被认定;社会服务方面,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干部等均可被认定;身心健康方面,学生参加运动会获奖、参加勤工助学项目等均可被认定;文化活动方面,以下内容均可被认定:学生参加微型团课比赛、校史馆讲解比大赛等。

1.2依托一个职能部门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是“第二课堂”制度实施的主管部门,为使“第二课堂”的运行规范化、科学化,各二级学院团委在校团委指导下,分别成立工作组,制定“第二课堂”制度实施的具体方案,做好统筹协调、监督及裁决相关工作,做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各部门工作协同统一,从而推进“第二课堂”制度的有效实施,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诉求。二级学院工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出台本学院认定的其他第二课堂项目、审核记录式学分、下发认定式学分、数据管理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等。

1.3卡牢一条毕业红线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第二课堂”学分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在校期间,三年制学生须修满6个学分、两年制学生须修满4个学分,为了便于与第一课堂学分区分和统计,“第二课堂”学分以“微学分”为计量单位,每20个“微学分”折合1个学分,三年制学生毕业前须修满120微学分,两年制学生毕业前须修满80微学分,各“第二课堂”项目匹配的“微学分”数值参考《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学分认定表》,每个项目根据类别、难易程度等区别可以认定的微学分从5分至40分不等。该办法也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人才培养方案有关规定的细化和落实。

1.4开发一个线上平台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PU口袋校园”APP实施“第二课堂”工作的信息化运行管理。学生登录该APP,可以实现多种功能,例如:在“活动计划”列表中的活动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报名,在活动开始时签到,结束后经审核认定便可得到相应的“微学分”;学生加入自己所属部门的“部落”中,便可以收到“部落”活动提醒,及时收到相关的活動信息;在“校园生活”模块中发布自己的动态并可以给他人的动态点赞、评论等。学生可以在APP中查询相关记录、报名情况、签到人数、“微学分”认定信息等,实现了信息公开,确保了“第二课堂”的公平公正。

2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制度实施中的不足

目前,“第二课堂”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各高校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育人形式,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建设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亟须解决。

2.1第二课堂”运行机制缺乏部门协同

目前“第二课堂”仅靠校团委主要负责,二级学院也只有负责团学工作的辅导员一人在统筹,运行主体单一,故形成了“第二课堂”项目策划、组织实施、验收审校、学分发放等流程全部由团委负责,“第二课堂”毕业学分是否达标的审核也由团委定稿后再转交教务处。当前,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等部门缺乏“第二课堂”培养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没有形成上下一致、分工配合的良好局面。虽然在制度文件组织保障中要求学校、二级学院、班级成立工作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参与其中,但是文字表述的工作职责较为模糊,未进行自上而下的责任划分。

2.2“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缺乏形式创新

在调研的湖职院经济管理与电商学院1384名学生中,有超过73%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的活动质量有待提高。虽然活动数量繁多,但是内容重复,以特殊时间节点的同质性活动尤为突出,总体来说缺少创新,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兴趣。例如2022年举办的“花开如愿”女生节活动、“清明追思·云祭英烈”线上活动、“相伴成长,感恩有您”母亲节主体活动、“皎皎明月,浓浓师恩”主题活动等,大多数活动的设计浅尝辄止,并未使同学们学到有深层价值的知识、经验,不能充分地体验生活。学院在举办“第二课堂”活动中能够投入经费的有限,这也给活动升级带来了很大障碍。管理“第二课堂”活动的老师同时又要负责学院学生工作的其他众多条线任务,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确保每一次活动的质量,也无法每次都进行精心筹划。

2.3“第二课堂”缺乏学生激励机制

在调研中的76%的学生更愿意参加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类活动,主要原因是这类活动难度低,花费精力较少,有一定的趣味性。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参与较少,因为此类活动时间较长,需要的能力比较全面,多数学生不愿走出舒适圈去挑战新的领域。从参与对象的层次来看,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不少学生修满了毕业所需的学分后就不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活动仅仅浮于表面形式,敷衍了事,只在乎活动签到与否,完全不在意活动内容,由于过分在意学分或者学分已达到要求而懒于参加活动等,都会使学校所举办的活动流于形式,指导老师也无法做到一对一指导每一个参与对象,从而忽略了“第二课堂”活动的本质——通过“第二课堂”平台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自身兴趣爱好,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4“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缺乏评价机制

第一课堂往往采用考试、考察等方式进行学习成果的验收,而“第二课堂”除了参与的学生自行从主观上进行感受之外,当前并没有一个统一量化的评价机制,所以无法将学期或学年的“第二课堂”育人成效进行清晰记录。参与同一个非竞技类“第二课堂”项目的学生,不论参与程度如何所得到的“第二课堂”微学分完全一致,无法促进学生沉浸式参与“第二课堂”项目的纵向发展。“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开展的准入方式也无固定指标监测,往往是负责老师一人决定活动项目开展的数量和内容,并无监管反馈等机制存在。鉴于此,“第二课堂”活动的同质性等问题的出现也不难理解。

3“三全育人”理念下“第二课堂”制度改进方向

3.1优化“第二课堂”运行保障队伍建设

运行保障队伍是“第二课堂”高效运行、高质量实施的关键支撑,要着力构建既能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又能分工配合、落实到位的组织实施机制。党委统筹,团委主导,学生处、教务处、就业处、社团等部门作为主体责任人参与到“第二课堂”制度运行中来,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各自明确其责任,打破团委看似一方全揽实则孤立无援的状态。除扩充责任部门外,还应丰富指导教师类型,提升“第二课堂”的丰富性,根据不同的项目设置不同的“第二课堂”指导老师,实地推进“全员育人”,指导老师可以是具有专业理论背景的教师,也可以是具有相对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食堂厨师、后勤园丁、安保大叔、宿管阿姨等具有丰富职业经验的校内外工作人员都可以被选聘为“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老师,结合自身特色针对学生进行“劳育”“美育”“德育”“体育”等个性化项目开展,丰富“第二课堂”育人成果。

3.2完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化建设

第一,“第二课堂”目标要明确。“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必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造就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确定目标时,必须使长期目标同近短期目标保持一致,将课程目标写入“第二课堂”培养方案当中形成制度。从课程类型来分,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要明确,符合大学生培养规律。第二,“第二课堂”项目内容要丰富,从活动的时间、空间和参与对象上来看,“第二课堂”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是参与主体,所以“第二课堂”项目设置既要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普遍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原则的基本特点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在兴趣、能力、爱好、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用鼓励的、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学生个性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信心和动力。要让学生有所选择,因此课程设置必须科学、全面。第三,“第二课堂”应该完善项目结构,和第一课堂一样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虽然“第二课堂”课程丰富,形式多样,但其中一定包含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中的一些核心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还应包含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生活实用技术活动,如劳动技术、体育锻炼等;更应涵盖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活动,如艺术欣赏、文学创作等。可将这些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选修部分由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活动课程。

3.3提高“第二课堂”参与者的重视程度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一定限度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学校“第二课堂”管理者、教师、学生对“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视程度。“第二课堂”的培养主体是学生,他们也是最大的参与群体,因此要不断地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参与“第二课堂”,改变他们参与“第二课堂”的动机,由以往的被动参与转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为整体的“第二课堂”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不仅是为了修满学分确保毕业,还应该在“第二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力。

3.4建立健全“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验证“第二课堂”制度协同育人成效的科学依据,将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运用到“第二课堂”优化升级中,让“第二课堂”这一育人方式动态地发挥育人最佳效果。在建立健全“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各个部门的自评数据,又要结合参与对象的他评结果,还要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重视学生的描述性反馈,更直接地激励学生的参与感,将“第二课堂”育人过程中的做法与经验深入总结,推进“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有序、高效运行。

3.5深化“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全方位协同模式

將第一课堂拓展到“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项目的设计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从而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1+1>2的育人效果。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目标一致,服务对象相同,在育人过程中坚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实践反思同步推进,协同育人效果将快速显现。在课程设计环节,充分考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各自优势,将适合在第一课堂开展的理论讲解等内容和适合在“第二课堂”体验、实践等内容进行分头梳理,在内容的展示形式上做到扬长避短、长短互相补充,在互补共进中强化、深化育人成效。在落地执行的过程中,充分做好保障工作,保证落地与设计不变形。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强化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要进一步深化新时代“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尤其是要重视“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科学地去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形成“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育人的有效合力,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2]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喻晨玲.新时期江西高校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

[4]陈文娟,袁大伟.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深化与创新研究——以江苏高校共青团为例[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03):4449.

[5]杨伟国,宋洪峰,许馨月,等.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索[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3):1822.

[6]李发武.高校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9496.

[7]陈玲,陶好飞,谢明昊,等.论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一一以高校一二课堂学习联动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323.

[8]李丽,周广,臧欣昱,等.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

[9]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5254.

[10]李娇楠.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实践育人中的运用与启示——以武汉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3):8789.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