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提升青年红色文化素养的对策研究

2024-05-04 05:12张千周雪林罗秀丹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7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红色文化对策研究

张千 周雪林 罗秀丹

摘要:红色文化是精神力量的象征,对凝聚社会正能量和大众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探讨在万物皆媒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现状、原因与提升对策。

关键词:智媒时代;红色文化;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7.072

1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素养的现实意义

早在2019年11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青年一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做好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智媒时代,如何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去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素养值得深思。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智媒时代的深入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由于00后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到网络媒体,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敏锐,感官发达,所以在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等方面展现出较强的能力。但是融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良莠不齐的信息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让部分没有思辨精神以及辨别能力的学生思想受到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认同等严重认知错误。因此,结合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素养,凝聚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基本现状与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星”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某高校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发问卷1301份,回收1301份,其中有效问卷1301份,所使用的自编问卷调查共包含15个问题,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基本信息情况、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现状的了解及关注情况、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方式,以及智媒时代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愿望清单等这几大方面的研究主题。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大学生日常使用的手机APP获得的显性与隐性爱国认知与当代大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相结合,探寻如何更好地运用各类网络媒介进行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借此希望可以为将来建议、改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作出贡献。

2.1大学生问卷参与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在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以大一学生居多,大二、大三依次递减,原因为在填写问卷时正好是大一新生开学的入学教育期间,其中入学教育中集中开展的校园文化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可能让大一学生更关注此类问卷;大二学生的填写比例仅次于大一学生,可能是由于这一届大二学生经历了一年学校集中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多种媒体网络等渠道的信息接受,更激发了爱国认知,因此更关注此类问卷;大三学生填写人数相比较大一大二学生是较少数,可能是由于现在大三的学生在外实习,更多地关注生存方面的需求,以及不在学校内接受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能不会主动关注这类型问卷。

2.2大学生日常观看短视频的频率及类型

对于日常观看短视频的选项,有57.81%的大学生经常观看短视频,41.2%的大学生偶尔观看短视频,仅有1%的大学生表示从不观看短视频;大部分人经常性(每日10次以上)观看短視频占据38.21%,而有时(每日5%以上)观看短视频的频率在45.85%,很少观看短视频(每日1~2次)的频率是14.29%,而基本没有观看过(下载后仅使用1~2次)的仅为1.66%,由此可见,短视频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比较高,其中抖音、快手、哔哩哔哩(B站)等APP在大学生中较为受欢迎。

2.3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的情况分析

研究表明,50.5%的大学生会主动通过手机软件了解社会热点事件,42.19%的大学生有时会通过手机软件了解社会热点事件,4.65%的大学生表示很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2.66%的大学生表示手机仅用于娱乐。综合分析看来,绝大部分的学生会自发地通过手机软件来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在被问及通过何种类型的APP了解社会热点事件时,68.11%的大学生表示更愿意通过视频类APP来了解社会热点事件;24.58%的大学生表示更倾向于使用文字类APP(如新闻推送)的形式类来了解社会热点事件。由此可见,视频类APP接受度更高。

在常用APP中,对国家相关公众号的关注情况显示,21.26%的大学生几乎每个APP都有关注的官方公众号;37.54%的大学生大概关注了3~5个官方公众号;11.3%的大学生表示大概关注了1~2个官方公众号。且有35.55%的大学生更认同通过手机APP了解国家大事;39.87%的大学生比较认同通过手机APP了解国家大事;较不认同以及非常不认同的比例皆为0.33%。对比文字类与视频类信息的接受度结果表示,31.23%的大学生更认同视频类信息;37.87%的大学生比较认同视频类信息;5.32%的大学生较不认同;1.33%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不认同。综合得知,视频类推送信息基本能被学生所接受。

2.4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参与及认可情况分析

对比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24.25%的大学生表示更愿意接受手机APP推送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35.55%的大学生比较认同愿意接受手机端的隐性教育;30.56%的大学生表示对于手机推送的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倾向性是一般接受程度;7.46%较不认同以及1.99%非常不认同的学生更倾向于学校组织的显性爱国主义教育。其中,48.84%的大学生表示认真参加活动;36.54%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认同活动;14.62%的大学生对活动表示一般认同。

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程度情况表明,40.2%的大学生表示了解国家大事之后,心里有获得感;43.19%的大学生较为认同了解国家大事之后心里有获得感;15.95%的大学生认为了解国家大事之后心里的获得感为一般程度;对于了解国家大事之后,心里产生获得感的大学生中“较不认同”以及“非常不认同”的比例均为0.33%,且42.19%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认同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40.3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认同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6.94%的大学生表示一般认同,0.33%的大学生表示较为不认同。

其中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类型中,40.53%是主题班会、宣讲;38.8%是通过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12.62%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网页推送相关消息;5.98%是通过校道宣传栏;1.99%是其他形式。由此可见,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

2.5大学生提升红色文化素养的愿望清单

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其成长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基于调研对象对于更希望老师以什么方式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况(填空题),得出的具有建设性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进行主题班会、宣传、演讲加以讲解;二是希望以讲堂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知识竞赛;三是在校园张贴海报方式、“网络宣传+线下团建”活动;四是文字与视频结合,开设讲座或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爱国的电影;五是通过实际行动,成为学生的模范;六是参观红色革命的地址等。

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以直观感受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对在融媒体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不仅需要在基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唯有学生樂于接受,才能使其获得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

3智媒时代如何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素养的建议

3.1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力

智媒时代,培育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素养,要强化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主渠道作用,这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此,我们可以积极运用“易班”、学习强国等相关软件和平台,发布我们国家历史与社会热点事件的相关知识问答题目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身份特征理论认为,“有关个人身份特征及其价值的信息是聚合的,即所有积极的身份特征聚集到一起产生积极的表现期待价值,而所有消极的特征也聚集到一起产生消极的表现期待价值,两组价值相加得出,每一位团体成员的总体期待”。在这个过程中,不同身份特征的人聚合在一起会实现一个“平衡”状态。例如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如:国庆节、抗战胜利等时间点,新闻媒体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各种问题讨论,也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以及一些明星来与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直播交流。此外,新闻媒体相关部门,还可以在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如:抖音、QQ、微信、微博等各种平台中进行爱国教育。例如,现在很多大学生很喜欢刷抖音、微信、查看“微博热搜”,那么新闻媒体可以很好地利用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热搜”等平台进行素养提升,让大学生在使用自己喜欢的网络平台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红色文化素养。

3.2积极创造优秀文化产品

“我们每个人都生长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每个人的行为、观念、习惯、性情都不断地受某种文化模式的塑造和熏陶”。因此,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便免不了遭受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特别是公共文化精神产品往往还肩负着提高公共文化道德水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使命。对此,在对文化产品的输出上,应该坚持对主流文化输出的支持,面对一些非主流的文化产品要严格把关,不能让非主流文化产品污染了社会主流文化所营造的环境。

事实上,大学生在对文化产品进行消费时,不仅是文化产品的物质形式的消费,更多还是对文化产品所蕴含的精神内容的消费。所谓的眼见为实也并非绝对真实,因为人们的眼睛所见到的事物,并非像照相机那样固态呈现,总具有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主观假想色彩,或以某种期待做背景。例如,《百家讲坛》《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汉字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产品,对于大学生而言,它们不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电视节目,更多的是看完之后所留下的感悟与思想启发。类似这样具有家国情怀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会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社会应该加强对文化产品的管理,积极创造优秀文化产品对大学生进行素养提升。

3.3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双管齐下

高校作为传播主阵地,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时,应该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做到在把握好爱党爱国课堂教育的知识性、系统性、前沿性的基础上,在教育者的价值观、教育态度、授课方式、个人特点以及师生关系上下足功夫。

教育者首先要是党和国家忠实的拥护者,要摆正自身价值观,才能在讲授爱国相关理论知识时渗透自身的价值观;其次在教育态度上,不能进行“走马观花”的教育,要认清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观念,授课态度要端正。再次,在授课方式上,要使高校大学生在一种充满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增强爱国的意识,最大程度地达到提升红色文化素养目的。课上利用多媒体的功能进行知识讲授,课下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有深度的影视节目和书籍,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实现课上课下的师生互动。

在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能一定程度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和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高校还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一种陶冶式的教学模式,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自觉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塑造高校大学生坚定的爱国情怀。

3.4红色文化素养的提升要注重因时而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要求,文化素养教育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教育。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时,要做到因时而进,而不是用老一套的方法和思想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这就要求高校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代大学生接受文化素养教育方式的不同。在授课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可以与学生一同参加到爱国相关活动中去。在教育内容上,除了宣传民族英雄以外,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在历史中走过的弯路,原因是什么,从中吸取教训。充分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现在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网络用语以及学生的关注点,借助网络用语和学生喜爱的东西与大学生交流,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红色文化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林秋琴.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102105.

[3]雷浩.新时代运用融媒体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20.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红色文化对策研究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