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青年党史教育的时代价值和长效机制

2024-05-04 05:12阚宗兰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7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党史内涵

阚宗兰

摘要:在分析当代红色资源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探索红色资源情况及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路径,形成了以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为主渠道、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为主旋律、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提升资政育人效果为主旨向的长效建设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红色资源;内涵;党史;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7.071

红色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和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创造的先进文化资源。它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积淀和淬炼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凝聚着国家精神力量和社会共识,蕴含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的优质资源。在当代,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揭示红色资源的功能机制,并把其融入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赓续红色基因。

1当代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及价值

1.1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起底”历史的旗号,以史学研究为名,行错误意识形态和政治目的之实,通过歪曲史实和丑化英雄人物以否定中国革命道路、新中国发展成就、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等。红色资源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历史活动、历史观和历史评价,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其集物态、事件、人物为一体的物质内容体系,以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生动鲜活的“人、物、事、魂”为历史教科书,能够承担为何和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和选择改革开放等“四个选择”最有力的“验证者”、中国近现代史最真实的“讲述者”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好的“营养剂”功能。

揭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作用。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丰富且保存较好的历史资源,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针锋相对的揭批,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证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新中国成立和党执政的必然性。盘好红色“家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记忆。坚持推进对革命史實、历史人物和事件细节、真实场景的器物类载体的保护、开发、整合、利用、展现等,持续开展革命遗迹、历史物证、纪念地、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的实体建设和展陈。同时,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持续深入挖掘和研究,形成最新成果。

1.2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红色文化载体资源库、基因源的最大底色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表征初心的上海石窟门和“红船”到开辟新路的绵延井冈山,从革命英雄主义的泸定桥到指明民族希望的宝塔山、延河水,从走出徘徊困局的小岗村红手印到唱响春天故事的经济特区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国人民为建立理想社会,实现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精神信念和信仰是一个民族维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凝聚的灵魂,是一个政党立足的“脊梁”,是培养“四铁”干部的关键和核心,是军队建设的旗帜和指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外执政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变局,更要“打铁必须自身硬”,以“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容的“五四精神”点燃了爱国主义的热潮,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从“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到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开拓进取”的“西柏坡精神”,孕育和催生了党的赤诚初心和历史使命;生死攸关时刻挽救了中国革命、党和红军的“遵义会议精神”于复杂的环境中冷静分析判断作出决定,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拼搏、奉献、团结、自强”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重要的保证;以“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等为代表的“老区精神”体现了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为民情怀。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延安精神”凝聚了党“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舍小家顾大家”的 “西迁精神”深刻体现了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爱国精神。“勇于实践、探索、思考、奋发进取”的“苏区精神”大力弘扬了站在时代前沿和时代主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战略思维和锐意进取、打破陈规、吸取国际经验,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实际的创新精神。

新时代,必须深入阐释、准确表达红色资源在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内涵,特别是通过不断培育内容和持续拓展活动方式切实做到“真学真信” 和“学思悟践”。立足现代审美和时代价值,通过系列文学作品、艺术、影视作品等非物质资源全面展现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操,通过历史场景和感悟时代变迁的“党旗的飘展”“仪式的再现”等零距离接触方式打造熔铸理想信念的大熔炉和活课堂,通过创新创造各类红色口号、符号、品牌、路标等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家风、校风、社会习俗和生活礼仪的建设中去。

1.3坚定走好新长征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源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下的新长征,虽在环境、任务、力量等方面,新时代长征与当年的红军长征、改革开放以及走过的新长征路有许多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一脉相承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而红色资源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善于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智慧和力量。面对许多要跨越的 “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摒弃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和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的想法,必须从红色文化载体中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和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必须为崇高理想信念和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

走好新长征路,答好时代之卷,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需要不断释放红色资源的精神价值,增进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需要保护好各种文物资源,并统筹推进展示工程和提升展示水平,打造、推介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流动展览和线上展览精品,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贡献。精心设计主题教育载体、制播革命文物故事微视频、革命旧址短片、革命人物纪录。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四史教育需常抓不懈,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应形成长效机制。

2探索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

赓续红色资源的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需要不断培育新的红色资源内容,拓展红色资源活动方式,让红色资源更具时代性和生活性。一方面主要从审美维度和价值维度切入,对经典要义进行准确阐释,并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另外,创新创造各类红色仪式、口号、符号、品牌、路标等,通过音、视、画、话、媒,课堂、课程、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展现文化内涵;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学作品、艺术、影视作品等静态和动态的非物质资源来表达其精神层面的内涵。通过讲道理、讲信念、讲精神,全面解读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高尚情操,让红色精神从符号、理念,变成有血有肉的英雄,变成我们身边鲜活的日常。三是将红色基因融入到红色资源创造全程。以主题教育感知爱国爱党精神和奋斗精神。以“论坛、演讲、讨论、阅读、红课”等主题教育+实践调研使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上受洗礼、守初心、担使命。以全景展示、现实体验等零距离接触历史场景和时代变迁。把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变成常学常新的熔铸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创设红色品牌、红色基地、红色纪念品,打造行走的移动课堂。把党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融入党风、家风、校风、社俗礼仪的建设中去。

2.1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是主渠道

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把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好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找准融入的契合点。另外,还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引导红色资源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等其他课程内容中,使其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效应。

目前,尚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在融入的内容上存在不够精准的情况。需要加强和改进、创新高校和资源基地共建合作的方式和课堂形式,走出去、迎進来,让更多资源基地的专家进校解读,或者让高校教师和学生更多参与基地的研发和共建工作,以促使双方的提高和耦合。二是课堂形式单一性和活动形式化问题存在。作为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和理论的掌握方面难度一般不大,但因为阅历尚浅、人生经验不够丰富,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和直接面对的历史人物较少,对一些理论和历史的体验和感悟难以感同身受而影响在情感和行为层次的效果。单一的课堂讲授或者理论宣讲无法真正起到思政教育入眼入脑入心的内在境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学、专题研讨、启发式、互动式项目式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增加实践教学模块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大方向。构建以传统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为主要形式的“三型”课堂,提升思政课授课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效果。目前,微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主题式研讨、沉浸式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都已呈现,但还没全面铺开,在推广中形式化问题凸显。

2.2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应成为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2019年新年贺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党的二十大等多个场合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出培育青年奋斗精神的号召。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的核心,是我们的民族魂。而奋斗精神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基因底色和民族禀赋,是个人创造美好生活勇往直前的生活姿态和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实践伟力。以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要抓住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培育这一主旋律,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引导当代青年防范“内卷化”情绪和“躺平”“佛系”等消极生活态度,勇担时代责任。

挖掘、引导和打造地方红色资源与校本资源、学生自身的活动资源相契合,形成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的资源库。利用各种重大节日活动开展各类仪式性活动、文化校园活动、志愿活动、实践活动,家乡红色文化研学、身边的奋斗典型、南京地方红色资源专项调研活动等。

2.3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提升资政育人效果是主旨向

真正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引导功能,提升资政育人效果,还需要不断创新利用红色资源的方式方法,形成紧跟时代特色、贴近学生、回应学生关切、吸引学生兴趣的红色资源的展示方式、呈现方式、育人方式,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把历史讲生动,把真理讲精彩。如结合传统红色节庆日、重大事件日、高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机,通过仪式、演讲、报告、比赛、家书、征文、论坛等形式,广泛开展红色精神教育活动。

用好现代科技,创新传播载体,以鲜活体验和理性认同厚植红色文化土壤。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的联动格局,开设云平台、云展览、云观赏的线上展台,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红色“云宣讲”,运用VR、游戏和实景体验等创设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通过动漫、歌曲、艺术展览等红色文化转换的艺术形式,设计各类红色纪念品等流行商品和网上“微表情包”,以网络信息技术提升红色文化载体的传播力度、广度和深度。

激发大学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豪情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热情;以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实景展现“过雪山草地”“过封锁线”“四渡赤水”“运送军粮等”经典历史场景和体验项目,促使大学生感悟革命精神;利用监狱等劳教现场和经典案例、故事,历史上的错误路线和反面教材,警醒做好防范和抵御各类风险和挑战、经受各类考验的战斗准备;开展各种事迹报告会,挖掘、总结和宣扬身边中的各种榜样力量,宣传平凡中的伟大之处和伟大的平凡之作,汇聚和传扬当代人的各类抗疫、奋进、创新等精神,释放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勇气和动能。

不断促使红色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使其历久弥新。结合时代特色和科技手段,不断创新红色传播载体,扩大传播力度、增强传播广度,拓展传播深度,深化传播效果。吸引民众感受历史、学习四史、了解事件和人物背后的细节和真实场景。通过互联网传扬红色文化,通过动漫、流行歌曲、艺术展览等形式实现红色文化的艺术转换,通过新技术突破时空局限,用VR、游戏和实景体验等创造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格局。基地建设、课程开发、成果运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厚植红色文化的土壤。

参考文献

[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

[2]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021/c64094-28798445.html,2016102.

[3]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3/07/content_5591271.htm,20210307.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党史内涵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活出精致内涵
党史上的今天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