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语言能力视域下西安应急语言服务策略研究

2024-05-04 03:15张凯惠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7期
关键词:西安

张凯惠

摘要:作为国家应急治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应急语言服务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通过线上查证和线下实地调研,对西安市提供的应急语言服务产品和应急语言服务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对于服务形式单一、翻译文本缺失等问题,建议西安市政府综合研判,重视弱势群体的不同语言需求;大胆创新,建立应急语言服务平台;依托高校,建立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库。

关键词:国家语言能力;应急语言服务;西安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7.037

0引言

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西安吸引了无数外国人来此旅游、工作、学习和定居。作为国家应急治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语言服务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相较于湖北多样化的应急语言服务,虽然西安市政府对突发事件高度重视,制定了很多应急预案,但有关应急语言服务的内容却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并未将语言应急服务纳入到突发公共事件防控体系,重视度不够。因此,为了助力西安做好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外,还需紧抓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1国家语言能力与应急语言服务研究的文献回顾

1.1国家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战略位置。有别于个人语言能力,培养国家语言能力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美国学者Brecht和Walton在1993年时便率先提出“国家语言能力”这一概念,将其阐述为“国家出于任何原因对特定语言需求做出反应的能力”。诚然,美国学者提倡政府在培养国家语言能力中应该发挥作用的观点,对我国发展国家语言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直到2011年,李宇明、文秋芳等国内学者的探索才使与“国家语言能力”相关的话题成为近年来的探讨焦点。李宇明认为,国家语言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处理海内外事务所需的语言能力。在国家语言能力的构成上,文秋芳把国家语言能力细分为5个分项能力,涵盖了战略、人才、资源、技术和国际五大方面。应急语言能力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大势所趋,乡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我国学者将国家语言能力和应急语言服务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出现时间较晚。

1.2应急语言服务

李宇明、饶高琦(2020)提出: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建设旨在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语言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突发公共事件进程中及重建时期的语言功能。王立非、任杰、孙疆卫等人指出:应急语言服务是指在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或者公共危机事件中,向民众提供预防检测、快速处置和恢复重建的语言产品、语言技术或救援行动。郑泽芝和徐铂则将应急语言服务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作为核心、要素和体系。

2西安应急语言服务研究发现

为推进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和城市形象构建,提升西安市民及中外游客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西安市在城市应急语言管理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但仍然存在服务种类较为单一、文本内容翻译缺失、翻译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2.1服务种类较为单一

应急语言服务旨在为语言服务需求者和提供者提供便捷桥梁,有效解决当前应急语言服务的诸多问题。郑泽芝和徐铂从应急语言服务作为体系的观点出发,将应急语言服务产品分为四类,即纯语言类、综合类、技术类和公共类的应急语言服务产品,目前西安市提供的应急语言服务产品分类具体如下:

純语言类语言服务:该类服务产品表现为文字,是一种静态的语言文字产品。目前西安市的纯语言类产品主要包括应急语言翻译、应急语言宣传和应急信息发布。其中,应急语言翻译包括提示类、指示类、普及类、警告类、抚慰类和沟通类的公示语;应急信息发布方面,西安市人民政府的网页为障碍人士、年龄较大的长者、国外人士提供了相应的浏览界面;在应急语言宣传上,西安市人民政府的网页通过新闻的方式宣传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

综合类语言服务:相较于纯语言类的应急语言服务,综合类应急语言服务产品则表现为动态的特征,其最终产品形态大多表现为语言服务。如团圆口腔医院的护士针对一些前来就诊的本地患者会提供西安方言服务;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交大一附院专门设立了医护患及其家属之间的微信沟通群。

由此可见,西安市的应急语言服务主要表现为服务种类较为单一:多为纯语言类应急语言服务或者是综合类的服务,在技术类和公共类的应急语言服务相对匮乏。

2.2文本内容翻译缺失

应急语言文本以纯语言形式出现,而此类语言沟通类产品的目的是便于语言和信息的沟通,但调查过程中发现,西安市提供的部分应急语言服务缺乏对应译文,具体表现为告知文本、指示标识和便民服务类文本的翻译缺失。

2.2.1告知文本内容缺失

当患者就医时,由于部分医患之间语言不通,译者并未将需要告知的内容转化为译语文化信息,为前来就诊的外国患者增添了语言负担;如:西安市团圆口腔医院检查室的内墙上张贴的“受检者辐射危害告知制度”仅将标题进行了翻译处理,交大一附院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所做的展板中,包含患者采集须知的文本仅有中文文本。

2.2.2指示标识翻译缺失

作为交通标志中的主要一种,指示标语可以在不借助志愿者帮忙的情况下,为前来西安的外国游客指明方向。然而,作为陕西省综合枢纽示范工程的现代化客运站,雁环路十字路口处的“西安市城南客运站”指示牌却只有中文;交大二附院门口的患者分流指示通道缺乏译文,其感染科门诊位置并未用英文展示清楚。

2.2.3便民服务类文本译文缺失

应急语言服务重在日常,服务于应急,但交大二附院摆放在服务台旁的“总服务台便民小贴士”涉及到就医的流程、预约和检查,但仅有中文版本;该院提供的就医指南、自助服务机的界面也无译文;

2.3翻译质量有待提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由于自己素养缺失、没有照顾到目标群体,且对原文理解不足等原因,导致产出的译文信息传达不理想,这显然会妨碍交流目标的达成。德国功能学家诺德认为翻译中的问题大多可以归类为语用翻译、文化翻译、语言翻译和文本翻译类型失误。目前西安市提供的应急语言译文错误多为语言翻译错误、文本类型失误,还有一些为语用翻译错误和文化翻译失误。

2.3.1语言翻译错误

相较于其他形式的错误而言,语言错误是由于译者自身语言功底不过关,导致语法、标点符号、大小写、同一地方的译名不统一,这类错误本可避免,但却仍然以各种形式展现给公众。如:“Please relax,don′t worry,don′t move,Hold for 1-2 minutes”中首字母和标点符号乱用;除此之外,同一企事业单位中对同一个概念呈现出不同的译文,译名没有统一,如“温馨提示”一词在交大二附院中有“REMINAER,Kind Notes,Instructions & Tips”3个译法。

2.3.2文本类型失误

在Bilibili平台上,名为“西外英师”的博主经常分享一些自己制作的英文视频来帮助外国人士了解西安市在新冠流行期间的抗疫作为。然而在名为Cheer up的视频中,处处可以看见长达三行的字幕。根据纽马克文本功能的分类,字幕属于呼唤型文本,要想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共鸣,在翻译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长度来迎合其接受视野。

2.3.3语用类型失误

Jenny Thomas将语用类型错误归类为语用语言错误和社交用语失误。他认为由于译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缺乏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不遵循用语规范,往往会犯一些社交语用失误。如将“行动不便人员”,译作 “Disabled and Senior Passengers”,实为缺乏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未考虑交际用途而出现的误译。

2.3.4文化翻译失误

由于生活的环境和背景不同,中西方文化也自然不同。译者将“白衣使者”直译为“White massagers”,近乎“死译”,没有深挖文化内涵,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并未将这一意象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现给国外听众。

3西安市应急语言服务的对策建议

结合西安市应急语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文秋芳提出的国家语言能力的分项能力,应急语言服务涉及到微观层面的政策制定、规划完善、能力评定、资源管控等方面,在微观层面则涉及到人才储备、技术研发、对外宣传等方面。加强应急语言服务建设有助于完善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预警机制,提高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

3.1重视弱势群体的语言需求

应急语言服务应考虑多方需求,涉及到国家官方语言(汉语普通话)、多语种、各地方言、手语。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安市的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3万人,占1.02%。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超过10万人,占0.79%。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2019年12月西安市成为西北地区首个144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来西安旅游、工作、学习的外国人士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1.2万外国人长期生活在西安。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语言服务成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议题,他们有享受国家发展红利,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寻找生存意义的需求,而语言则是其参与这些活动的桥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安市的语言服务应该综合研判、掌握不同人群的语言需求,重视其在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国别上的群体语言差异。

3.2打造应急语言服务平台

我国正处于国内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激增的时代大考,发展西安市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可以考虑建设一种“平台+服务”的模式,以一个强大的数字平台为基石,将互联网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在纵向(政府)与横向(非政府组织)的有机联合机制下,打造包括应急话术、信息共享、便捷服务等为一体的应急平台,实现语言互通,让西安市的弱势群体获得平等的语言信息服务。

与此同时,在充分研判语言需求的基础上,打破语言的地域限制,做到实时实地更新共享。在境内外突发应急事件的情境下,若印发册子,则非常耗费时间。而平台则依托互联网更新速度快的优势,在网络隔空协作下,可实时、实地更新,打破语言的地域局限性,将亟须传递的信息及时分享给需要的用户;西安市的人员繁杂,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可在平台内設置地区切换,以满足方言人士、外国群众的不同需求。

建立相关平台,并将其投入市场后,凭借着方便快捷、易于操作、目标用户多的优势,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联合推广下,为语言服务的接受者(紧急情况下需要语言帮助的群体)提供及时更新的应急语言信息,使其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解决生活和心理所需,抚平自己的危机心态,获得安全感。

3.3建立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库

西安是中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目前,西安市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超过100万的科技人才,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众多。然而,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日常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缺乏一支制度化、常态化的应急语言服务团,没有达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应急效果。通过实地调研可知,西安市目前尚未建立应急语言服务的人才库,广大民众对可以提供应急语言服务的志愿者和基层人员比较期待。因此,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建立从事应急语言服务工作的人才库:一是提供应急语言服务的志愿者,这类人员一般应该知晓汉语、一种及以上的外语、地方工作语言和手语中的任意两种或者多种。二是从事应急语言服务工作的基层人员,此类人员一般为公务人员、管理人员等,意在协调从事应急语言服务的译者,打通沟通渠道,提高应急语言服务效率。

因此,在建立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库的过程中,可以依托广大高校,广泛吸纳学术型应急语言服務人才、应用型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和志愿型应急语言服务人才,为应急事件“养精蓄锐”。

4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西安市提供的语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译者应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身素养,根据不同的交际需求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应急语言起步较晚,西安市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本文提出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语言需求的研判力度,给予必要的关注。除此之外,为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减少不必要的查找时间,政府、企业和各大高校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依托高校资源,建立应急语言人才储备资源库,打造应急语言服务平台,努力做到政产学研用,完善西安市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为西安市的应急管理服务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Brecht R,Walton A R.National strategic planning in the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J].NLFLC Occasional Paper,1993.

[2]李宇明.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若干思考[J].南开语言学刊,2011,(1):18+180.

[3]文秋芳.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2):2331.

[4]李宇明,饶高琦.应急语言能力建设刍论[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27(3):213+156.

[5]王立非,任杰,孙疆卫,等.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42(1):2130.

[6]郑泽芝,徐铂.应急语言服务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3):4349.

[7]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猜你喜欢
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这座城
MOROSO西安旗舰店
我的西安印象
家住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大美西安我的家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跟“跑男”奔跑到西安